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重生之建筑大师 > 第一一三章 来自维多利亚港的风

重生之建筑大师 第一一三章 来自维多利亚港的风

作者:七死八活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7-02 10:22:05 来源:书海阁

“陆,陆记营造?哪家陆记营造?”

林蔚瞪李华勇一眼:“还能有哪家,我刚才不是说了,是泉叔家的陆记营造。”

“真的是那家?”

“当然。”

李华勇脸上露出了笑容,同时心里松一口气。如果真的是“那家陆记营造”的话,那么通过资质初审确实有很大把握。

“陆老先生现在不是应该还在那边吗?”

李华勇的手指往东边的方向虚指,林蔚明白李华勇的意思,知道他指的地方是台湾。

“他们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的话你自己去了解吧,现在你告诉我,你的信心到底从哪来?”

李华勇点点头,之前在大陆的时候,有一次就聊到过相关话题,李华勇也猜到了陆于泉的身份。只是当时见老陆不肯多说,李华勇也不好细问。

那么这家“陆记营造”到底是什么来头呢?大家听这名字就知道有点特别,凭感觉就知道这是一家有点年头有点来历的建筑公司。

没错,这是一家在中国建筑史中很有些地位的施工企业。曾经的“陆记营造厂”,号称是民国年间国内四大营造厂之一,算是那个年代的“业内巨头”。这个营造厂在当时也许不算实力最强的那家,但流传到现代以后,绝对算是名气最大的那个。

这家营造厂的代表作,有旧上海赫赫有名的“百乐门”,有南京的“国民大会堂”(这其实就相当于民国年间的“人民大会堂”),有“国立美术陈列馆”以及“励志社大礼堂”。

除此之外,在当年的“陪都”重庆,在云南昆明,这家营造厂也留下很多代表作,例如曾经的“昆明大戏院”,“中山纪念堂”,还有重庆钟山家的“梅园”等等等等。

这家营造厂的创始人,也就是老陆的先祖,这是个很带点传奇色彩的人物。此人出身贫寒,是民国四大建筑商中出身最低的一个。他最开始是个浦东的小裁缝,后来可能觉得给别人做衣服没啥意思,居然转行去当了一个小包工头,并且这一转行还真被他干出名堂。

此人能够发迹,除了他自身的本事外,主要是他和当时的民国政府很多政要交好。这从他做的很多工程就看得出来,用现在的话说,他做的很多其实都是“政府工程”啊。可见做“政府工程”能赚钱,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后来有人研究过“陆记营造”的发迹史,认为这家营造厂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壮大,和两位民国年间的名人分不开,其中一位是旧上海“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另外一位,则是当时的“军统”头子戴笠戴大老板。

杜月笙自不用说了,在旧上海滩做营造揽工程,如果不和这些人搞好关系那简直不可想象。江湖传闻,陆于泉的这位先祖和杜月笙是结拜兄弟,在“青帮”中是同一字辈的。后来杜月笙逃离上海到香江定居,就是老陆的这位先祖一手安排。甚至杜月笙到香江后和孟小冬成婚,都是这位老兄一手促成和筹备。

而除了杜月笙外,这位老兄和戴笠的关系那就更好,正是因为和戴大老板关系交好,这就让“陆记营造”有机会承接那么多“政府工程”。

听说此人和戴笠情同莫逆,戴笠出空难意外死亡后,他的墓就是此人私人花钱修的。为了体现和戴笠的交情,他在修墓的时候不惜血本,不仅把一座墓修得奢侈无比坚固无比,而且就把这座墓修在“中山陵”边上,也就是把戴笠葬在中山先生旁边。

只可惜这座墓在解放后不久就被捣毁,据闻太祖在知道戴笠墓被捣毁后都深觉可惜,私下说过这样的话:

“完全不必要这样做嘛,就算留在那里作为反面教材也是好的….”

当然了,太祖他老人家这话到底什么意思已经不用去解读了。不过完全可以想象正是因为“陆记营造”这样的背景,李华勇完全理解老陆为什么不愿提及自己家族的往事。这在过往的年代,“陆记营造”那完全就是“反动派”的背景嘛。

不过李华勇倒觉得老陆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先不说现在已经是什么年代了,大陆对过去的很多事早就不怎么计较。再说“陆记营造”虽然曾经站在“反动派”阵容,但却不算是那种十恶不赦的“反动派”。

随着很多历史资料解密,大家发现真实历史中的“陆记营造”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首先一点是“陆记营造”从没当过汉奸。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李华勇敬重自己这位前辈同行的地方了。要知道“陆记营造”存在的年代,恰好是日本侵华前后。国内其他几家大的营造厂,比如说“白记”,比如说“秀记”,不管说是出于无奈也好,出于被迫也好,多多少少总有汉奸行为,他们都帮日本人干过活。唯独“陆记”,一次也没有。

它不仅没有,当时为了抵御外侵,“陆记”还经常主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去帮助修建战时工事。在京沪、沪杭与南京的防御工事,到处都可以看到“陆记”的身影,这可以说是“陆记”最大的亮点了。另外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情,如果说到“陆记营造”的代表作,大家也许会选“百乐门”,也许会选其他建筑。但如果说到它曾经做过最“奇葩”的工程,那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只能有一个选择。

那是它在旧上海修建的碉堡。请注意这里的“碉堡”并非形容词,而是真真正正的碉堡,而且这个碉堡还不是一座,是3800多座。

那是在解放前夕,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国民党其实已经败局已定了。在“渡江战役”发起之前,国民党当局命令汤恩伯死守上海。老汤接到这个任务就发愁了,他心想上海地处冲积平原,无险可守,这个地方要怎么守呢?因此他做出一个很奇葩的决定,他决定在上海市区外围建筑大量钢筋水泥碉堡。

这一工程名义上由当时的“上海市工事建筑委员会”领导,实际由“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工兵指挥部”指挥,而实际上的直接执行者或者说施工方,就是“陆记营造”。

整个“碉堡工程”范围划为三大区,分别是苏州河以南地区,苏州河以北地区以及浦东地区。碉堡按大小分甲、乙、丙及主堡四种类型,每座碉堡内可架四至八挺机枪,总数计划造4000余个。

而“陆记营造”那还真是踏踏实实干啊,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直到“我军”发动上海战役时方被迫停止,实际建造了3800余个。

完全可以想象,这些碉堡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同样完全可以想象,这项工程也成为“陆记营造”一个很大的罪名。不过正当大家准备声讨“陆记营造”的时候,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有人站出来为“陆记营造”说好话。

站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党”潜伏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他们告诉组织:其实他们早就在第一时间就掌握这些碉堡的所有信息资料了,包括这些碉堡的分布,结构,甚至兵力和火力等等。正是因为知道这些东西,所以这些碉堡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那么是谁告诉组织这些资料的呢?并非其他人,就是老陆的先祖本人,李华勇的这位同行前辈…..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陆于泉的这位先祖那是个明白人啊。他也许是个“反动派”,这从他后来跑到台湾就是明证,但这绝对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反动派”,比如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他的为人处世。

想到自己今后很可能和这么一家有底蕴有故事的公司合作,李华勇心里那个高兴啊。这一刻的他甚至升起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一切难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吗?自己竟然和陆家的后人准备在香江竞争“中银大厦”这个标。

要知道李华勇敢去竞标的一切前提,就是因为中国银行是“中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位于香江的中国银行开始差一点是被台湾接受去的。是谁让香江的中国银行变成“中资”的呢?江湖传闻,杜月笙在这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然老杜这样做也有其私心,晚年的他很想落叶归根啊,想自己死了以后能安葬在老家浦东,因此中国银行这件事,另外还有几件他帮大陆做的事,也算是他对大陆的一种“投名状”。只可惜事与愿违,等老杜过世以后,他被当时的台湾当局强行运到台湾安葬。

想起这些陈年往事,这一刻的李华勇有点心潮起伏。他觉得这次一定要好好操作一下啊,如果这一次不能竞标成功,那简直就太对不起这些前辈同行了。

想到这里李华勇突然微笑着对林蔚说道:

“林总监,走,陪我到外面逛一圈去。”

林蔚听了一愣,不过她并没有拒绝,只是白了李华勇一眼说道:

“你这人就是有毛病,白天在逛街的时候你不逛,现在不适合逛街你偏要去逛,没看见外面那么大的风吗。”

李华勇哈哈大笑:“正是因为风大我才想去逛啊,你刚才不是问我,我的信心来源于何处吗?那我告诉你吧,我之所以敢和那些跨国公司竞争,最大的信心来源就是来自于风,香江的风,维多利亚港的风!”

“风?”

李华勇再次哈哈大笑:“哈哈哈哈,没错,就是风!”

这一刻的李华勇笑得异常畅快,他心说不容易啊,自己都穿越这么久了,这次终于在中银大厦的竞标中找到一个出金手指的机会。

而自己这次准备出的金手指,最关键的一个元素就是;风!

来自维多利亚港的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