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证道红楼结婚就变强 > 第122章 一鸟杀六人

证道红楼结婚就变强 第122章 一鸟杀六人

作者:幕与倾心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12:39:24 来源:书海阁

北宋末年,江南一带的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在江浙盛产蚕茧的地区出现了专靠纺织为生的机产。其中有一个叫沈昱的机户,住在宁海军武林门外北新桥下。沈家家中富裕,夫妻恩爱,生有一个儿子,取名为沈秀。

沈秀因为是独子,从小娇生惯养,加之家中富有,不知稼穑艰难,自小不读诗书,长大后也不学手艺,整天跟那帮浪荡公子哥儿一起游手好闲。沈昱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沈秀长到十八岁这年,沈昱夫妇想要给他订一门亲事。沈秀却毫不上心,不知怎么倒迷上了养鸟儿。为搜罗奇特鸟类,他不惜花费重金。功夫不负有心人,沈秀果然弄来了一只画眉。画眉并不少见,只是这只画眉十分特别;它的毛色,它的叫声都格外出众,而且十分通人性,乖巧机灵。沈秀就像宝贝一样珍视它,特意配了一个鸟笼。这鸟笼金漆外观,上面嵌一黄铜钩子,里面是带窖的水食罐子,还有绿纱罩儿。

沈秀自得了这画眉,每天早上都五更起床,提了鸟笼,去城内柳林里遛鸟。街坊邻居都叫他“沈鸟儿”。他听了,居然不气恼,还有点得意的神色。沈昱夫妇俩偶尔劝劝他,但奈何他不得。

宣和三年,春天早已来临,到处花红柳绿,一派盎然的生机。这天不寒不暖,不冷不热。沈秀像往常一样五更起床,洗梳完毕,吃了些点心,就提着那只画眉出了家门。

沈秀这天心情格外好,一路上不停地逗着画眉叫,路上耽搁了一些时间。等到走进柳林,平日那班遛鸟的都散了。沈秀望着空荡荡、黑森森的柳林不禁有些失望,把画眉挂到一条枝上,独自逗起来。

画眉好像也知道主人的心情似的,又或许因为没有众鸟儿的鸣和,显不出自己的高贵出众,那叫声也没精打采。沈秀提不起情绪,准备提鸟回家。

这时,沈秀腹内一阵绞痛,忙用手捂着蹲了下去。谁知疼痛加重,沈秀一头滚到在地,不省人事。原来,沈秀有一个“小肠疝气”的老毛病。这病没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犯了。每次发作,都是九死一生。过后,依旧如常,所以平时也不特别留心。这天,可能是沈秀闷气的原因,故而重了点。

再说涌金门脚下住着一个姓张的箍桶匠,只有老两口,无儿无女,全靠张公每日里挑着担儿,走街串巷,替人箍桶赚几个钱糊口。也是人穷志短,张公平日里就有点贪财,时不时沾点小便宜,乡里乡亲的都知道。

这天早上,张公也五更起来,挑着箍桶担出门寻找活计。走进柳林里时,看到公子哥儿倒在地上,树上还挂着一鸟笼,笼子里的画眉啾啾的叫个不停。张公看到那公子哥儿脸色蜡黄,昏迷不醒,四周有没有人,就起了歹意,伸手到他身上摸,没有钱,就把目光转到了树上的画眉。心想:“这公子哥儿也活该,好好的家不呆着,偏要出来玩什么鸟儿。我这把年纪,想不到还没那份福气。再说他这小小年纪就安享清福,我还要整日里操劳,才赚的那一二分银子,紧巴巴勉强糊口,真是老天爷不开眼。我不如把他那画眉拿了,起码能卖个二三两银子,也是一笔小财。”

张公便取下画眉,挑着担要走,恰巧沈秀这时醒过来。

沈秀看见老头要拿走他的画眉,跟要了命一般,破口大骂:“老王八蛋,拿我的画眉干嘛?”

张公一听火了,回敬道:“你这小杂种,嘴也忒厉害了点,我的年纪,比你父母都大。”也不理沈秀,挑起担要走。

沈秀爬起来一把抓住张公的扁担,嘴里骂个不停。张公一时陆起,心想:“这样拉拉扯扯,我肯定推不过他。再说,万一被人碰见,岂不丢了老脸。”他就放下担子,伸手从桶里抽出一把削刀来,按住沈秀的头,一刀就把头砍了下来。

张公这时慌了手脚。想走,又怕尸体放这不妥,想不走,又唯恐久了被人发现。就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张公发现不远处有一株空心杨柳树,连忙将沈秀的头提起,丢进树洞里。地上的尸体也顾不上,挑起担一溜烟跑了。张公也心思做生意了,只想着快点回去。路上,张公想:“我昨天在湖州墅里的客店内,碰到一个外地做生意的人要买鸟儿,不如把这画眉卖给他,免得让人看见。”就转住湖州墅走去。

湖州墅里的客店内,果然住着三个人,都是东京汴梁来这里贩卖生药的。其中一个叫李吉的,也喜欢养鸟儿;另外两个,一个姓贺,一个姓朱,都是来时路上遇见的,所以住在一块。

他们三人的生药都已卖完了,准备启程回家时,因来了客人,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

张公挑着担,来到客店。李吉一眼就看见挂在扁担上的那只画眉。李吉见画眉长得好看,声音叫的又悦耳,顿时喜欢上了。

李吉问张公:“公公,那画眉是卖的吗?”

张公巴不得立即脱手,忙说:“卖,卖,你出多少银子?”李吉说:“一两银子怎么样?”

张公说:“我也不跟你讨价还价了,熟话说货卖识家,一两二钱银子你拿走。”

李吉便兑了一两二钱银子,张公看了看银子,放在荷包里,把画眉递给了李吉,挑着担就走。

李吉拿着买来的画眉,让贺朱两位欣赏。他们都赞不绝口,李吉别提有多高兴了。三人当下结算客钱,启程回了东京。

张公回到家里,老婆婆看见桶里的篾条一根也没少,就问:“篾条没动一根,这么早回来干什么?”

张公不答话,关上门说:“阿婆,你过来,我有话要说。”

老婆婆走近,张公把刚才放生的事原原本本告诉了老婆婆,说:“这一两二钱银子够我们俩花一阵子的了。”老婆婆欢天喜地地的收藏了起来。

天亮时分,两个挑粪的农民从树林里经过,看见地上横着一具无头尸体,顿时叫喊起来,惊动了附近的居民,全部跑出来看。

有人把这事报到县里,县里又报到府里。直到第二天,才有官吏带着仵作来到现场。

经过勘察,尸体除找不到头以外,全身没有其他伤痕。一时间,又没人认尸,官吏便把结果申报本府。府里就派官差捕快缉拿凶手。城里城外,轰动一时。

沈昱夫妇见儿子中午没回来,以为又上哪儿逗画眉去了,也没在意。到了晚上,沈秀还没回来,沈昱夫妇这才急了,忙到四处打听,都没消息。第二天,又派人去城里打听。家人走到湖州墅,就听到人们到处议论昨天柳林杀人的事,就赶紧回来报告。

沈昱妻子严氏想:“我儿子昨天早晨进城遛画眉,现在还没回来,难道是他?”连忙叫丈夫:“你进城去打听打听。”

沈昱慌慌张张找到柳林,看见一具尸体躺在那儿,用破席子盖着。沈昱上前,掀开席子一看就认出是沈秀,当场号啕大哭。

地保见了有苦主,就把沈昱带到临安府。沈昱说:“我儿子昨天五更进城遛鸟,不知怎么被人杀死,望老爷做主!”

临安府当即吩咐各处捕快和巡捕官,限定十日结案。

沈昱在城里买了一口棺材,收殓了尸体,放在柳林里,自己回来报信。

沈昱回到家,对妻子说:“是咱们的儿子,不知怎么就被人杀了,头都找不着了,我已经告到临安府,他们派人四处捉拿凶手,限定十天结案,我买了棺材,收殓好,仍旧放在柳林里。”

严氏一听,当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沈昱把严氏救醒。严氏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我的儿呀,你平日不听父母劝,今日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你让我们俩老来靠谁呢。”如此哭了又说,说了又哭,茶饭不思。

沈昱苦苦相劝,严氏才勉强吃了点东西。夫妻两人商量到:“儿子平日不听话,被人杀了也无可奈何,只可怜他身首异处,我们心里不安。”于是写了个帖子,满城张贴。上面写着:“告知四方君子,如有人寻找到沈秀头,情愿赏钱一千贯;如有人捉得凶手,愿赏钱两千贯。”之后,他又把这件事告诉了临安府。

临安府也贴出告示:“如有人找到沈秀头,赏钱五百贯;如捉拿凶手,赏钱一千贯。”告示一贴出,满城人都在谈论。

再说宁海军甫高脚下,住着一个姓黄的老头,浑名黄老狗。这老头人如其名,一副鲁莽愚钝的样子,年轻时抬轿为生。老来双目失明,抬不动轿子,指望两个儿子养活。偏偏两个儿子也没出息,一不能卖力气,二不会做生意,三又没田可种,父子三人常常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日子过得窝囊透顶。

宁海军城内发生的杀人案,这黄老狗也听说了。尤其是沈寨和官府的两张告示,更是让他动心不已。这天,他把两个儿子都叫拢来,说:“大保,小保你们兄弟俩想不想发财呀?”

兄弟俩说:“我们做梦都想发财,可哪有财让我们发呢?”

黄老狗又问:“你们都听说宁海军城内发生的事了?”

兄弟两说:“知道一些,这能发财吗?”

黄老狗苦笑道:“怎么能发财?那沈秀被杀了,找不到头,现在悬赏找人头,本家出一千贯,官府出五百贯。这一千五百贯钱不是一笔大财吗?”

兄弟俩还是不解,问:“可去哪里找沈秀的头呢?”

黄老狗长叹一声,说:“我老了,又看不见,碍手碍脚的你们还要白养活我,不如我拼着老命豁出去让你们兄弟俩快活。你们今天晚上就把我的头砍下,埋到西湖边。等过一段时间,辨不清面目的时候,你们就挖出来,说是沈秀的人头,拿到沈家和官府领赏。有了这一千五百贯钱,你们兄弟俩也不会像现在一样受苦了。我主意已定,你们兄弟俩不要迟疑,免得让别人抢了先,空害了我的性命。”

黄老狗这话一半是发牢骚一半是生气。没想到黄老狗这两个儿子比他还蠢,他们根本不懂什么父子亲情,更不懂还有什么王法。兄弟俩听父亲这么一说,动了心,就走到外边商量。小保说:“我爹这条计策真是绝了,恐怕连领兵打仗的元帅都想不到。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爹了。”

大保生性又狠又呆,说:“我看他早晚都是死,不如趁这个机会杀了他,去山上挖个坑埋了,鬼都找不出来。再说,我们又没逼他,是他自己要这么做的。”

小保一听,也同意了。说:“那就今晚上,等他熟睡了以后动手。”

俩人商量好了,就去街上赊了两瓶酒回来。晚饭时,父子三人开怀痛饮,一个个烂醉如泥。三更天,兄弟俩醒来,见爹正打鼾,大保便走到厨房,摸了一把切菜刀,朝黄老狗脖子一砍,就把头砍了起来。然后,兄弟俩就把爹抬到山上,挖个坑埋了,又急急忙忙来到南屏山藕花居,在湖边浅水处挖了个坑,把头埋了。

过了半个月,大保,小保来到城里,兄弟俩先看了一遍告示,然后走到沈昱家说:“我们兄弟俩人昨天在藕花居边捉鱼虾,看见一个人头,可能是你儿子的。”

沈昱说:“如果真是,赏你们一千贯,分毫不少。”

大保、小保就带着沈昱来到南屏山藕花居湖边。

沈昱看见岸边一处土层有些松动,走近仔细一看,确实有个人头,但由于侵泡太久,头皮脱落,已经分辨不清了。

沈昱想:“肯定是了,另外又没听说哪里有缺头的尸体。”沈昱用一块手帕把头包了,同黄家兄弟来到临安府报告:“沈秀的头找到了。”

知府问:“怎么找到了?”

沈昱指着黄家兄弟说:“是他们发现的。”

知府又问黄家兄弟:“你们又是怎么发现的?”

黄家兄弟说:“昨天,我们兄弟俩去藕花居湖边捉鱼虾,看见岸边上一处土层松动,露出一个人头,猜想是沈家公子。”

知府一听,没有破绽,就信了他们的话,当场兑现了五百贯赏钱。沈昱又带着黄家兄弟来到柳林里把人头放进棺材钉上钉。

沈昱同黄家兄弟回到家里,把找到儿子人头的事告诉了妻子。严氏心里略略宽慰了一点,又安排酒饭给黄家兄弟俩吃,然后兑现了一千贯钱。

黄家兄弟拿了这一千五百贯钱,欢天喜地回到家里,大保说:“从今往后,我们哥儿俩再也不用费劲耕种,挑担卖柴了。”兄弟俩拿这笔钱买房造屋,购置衣服,舒舒服服地过起日子来。

临安府因为凶手许久没拿到,而沈家又找到了沈秀人头,渐渐有些松懈,轰动一时的沈秀被杀案便慢慢被人淡忘了。

沈昱是东京的机户,所以每年轮流又一次押解段匹去东京的差事。这次正排上他了,所以沈昱早早收完各机户的段匹,到临安府里领了批文,回家告别妻子严氏,按时启程上路。

沈昱一人风餐露宿,夜住晓行,终于把段匹押解到了东京。沈昱顾不上旅途辛苦,赶紧把段匹上交,领了批文,这才放下心来,找一家客店住下。

沈昱在客店住下后,突然想起来要到处转转。虽然以前沈昱来过东京,但行色匆匆,没机会游览。这次,他决定好好看看。

沈昱花了三天时间,把东京的名山胜景,庵观寺院都细细参观了一遍。这一天,他去逛街市铺面,从御用监禽鸟房门前经过时,因想到儿子沈秀爱鸟,就想进去看看。沈昱花了十几个钱,被放进门去。沈昱见里面各色珍奇鸟兽都有,感到这不愧是御用监禽的鸟房。

沈昱各处看了一遍,正要出去,突然听见里边有一只画眉叫,那声音十分耳熟。沈昱驻足细看,原来就是儿子沈秀养的那只画眉。那画眉见了沈昱,像认识一样,叫得更欢,还冲着沈昱直点头。沈昱被这意外发现惊呆了,片刻,两行热泪从眼眶里滚落出来,不觉失口说道:“天下有这样的奇事?”

管禽鸟的校尉见沈昱举止失常,喝道:“哪里来的人,在这哭闹?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赶快出去!”

沈昱本来还是小声抽泣,被校尉这么一喊,反倒大哭起来,校尉怕上司怪罪,只得把沈昱抓了,送到大理寺。

大理寺官问沈昱:“你是哪里人,敢在御用监禽鸟房大哭小叫?有什么冤屈就讲出来。讲不出来,本馆不饶你。”

沈昱就把儿子遛鸟被杀的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大理寺官听完,呆了半晌,心想:“这鸟儿是东京李吉时贡来的,没料到他还隐瞒了这样一件重大的事情。”连忙差人,将李吉火速捉拿归案。

大理寺官问李吉:“你进贡的画眉鸟儿从哪里来的?老实交待!”李吉对自己被抓本来就莫名其妙,听这么一问,更糊涂了,便道:“是从宁海军买来的。”

大理寺官说:“你还敢撒谎,敢骗本馆?这鸟儿是你杀死宁海军机户沈昱的儿子沈秀夺来的!”

李吉申辩说:“老爷冤枉啊!我确实是买来的。那天,在湖州墅的客店里,见一箍桶匠的担子上,挂着这只画眉,我听它叫得好听,用一两二钱银子买下。回东京后,见它十分可爱,所以进贡,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了。”大理寺官问:“你既然是从箍桶匠那儿买来的,那你应该知道他的姓名、住址,说上来,我问清楚了,就放你。”

李吉说:“在店上碰上的,没问他姓名,也不知住在哪里。”

大理寺官大怒,说:“明明是你杀人夺鸟,还要推倒别人身上。”

李吉大喊:“冤枉!”

大理寺官说:“哪里冤枉你了,这画眉鸟和苦主就是证明,看来不动刑,你是不肯招的。”喝教两边动刑。

开始,李吉硬顶着,但经不住再三拷打,只得屈招,写下“因见画眉生得乖巧,一时杀了沈秀,将头抛弃”的供状。大理寺官奏明朝廷,皇上圣旨批道:“李吉杀死沈秀,依律处斩,大理寺官将画眉交还沈昱,又给了批文,放他回去。李吉则被押送市曹斩首。

沈昱收拾行李,带上画眉,星夜兼程,赶回家里。严氏见丈夫回来,喜出望外。

沈昱说:“我在东京替儿子报了仇。”

严氏惊奇,问:“怎么回事?”

沈昱就把东京御用监禽鸟房看见画眉,大理寺斩处李吉的事详细讲了一遍。说完,把画眉拿给妻子看。严氏见了画眉,睹物伤情,大哭一场。

第二天,沈昱带着画眉和批文来临安府交差,顺便把事情经过又叙述了一遍。知府高兴地说:“天下竟有这样的巧事!既然凶手已经抓到,你可放心将棺材烧化了。”

沈昱依命把棺材火化,就地撒掉骨灰,这样案子就算了结了。

再说与李吉一同贩卖生药的那两位商人,他们听说李吉被大理寺斩首后都愤愤不平。姓贺的商人找到姓朱的商人,俩人议论说:“这个大理寺官真是昏庸。明明是买的画眉,硬说是杀人抢来的,我们去大理寺申诉的话,又不知那卖画眉的老儿姓名,家住何处。弄不好,我们都会牵连进去。只可惜宁海军太远,我们不能单独走一趟,如果下回有那边生意,一定要替李吉伸冤报仇。”

没出多长时间,贺朱两位商人收集了一批生药,就收拾行装,来到宁海军,还到湖州墅客店歇脚。俩人把生药卖完后,当天就感到城内探听那个卖画眉的箍桶匠。

找了一天没见个人影。俩人闷闷不乐,回到店中住下。

第二天,俩人又进城打听,碰巧遇见一个箍桶的。俩人便上前问道:“大哥,请问你这儿可有一个箍桶的老儿?”

俩人把老儿的长相跟他说了。那箍桶匠说:“我们这里干箍桶这一行的,只有两个老儿。一个姓李,住在石榴园巷内,一个姓张住在西城脚下,不知你们要找的是哪一个。”

二人一听,心中大喜。说:“反正就俩人,我们一个一个地找来,还怕他溜了?”当下,俩人寻到石榴园巷。只见那姓李的箍桶匠正在那里破与。俩人看了,不是他,有寻到西城脚来,这时已近黄昏。

走到一座破败的屋前,俩人敲门道:“请问张老公住在这儿吗?

我们找他箍桶。”里边一个老婆婆的声音回答说:“张公就住在这儿,只是他现在出门揽活去了,你们明天再来吧。”俩人弄清楚张公住址,心里踏实了,准备先回客店,明天再说。

刚走几步,迎面碰见张公挑着担子回来了。俩人认得张公,张公却不认识他们。俩人问:“阿公贵姓?”

张公说:“我姓张。”

俩人又问:“你不就是住在附近的张公吗?”

张公答道:“正是,你二位找我有什么事吗?”

俩人撒谎说:“我们店里有很多桶要箍,想找个手艺好的去做,所以来请你。你现在就去吧?”

张公说:“我今天歇了,回家去。前面就是我家,两位进去坐坐喝点茶吗?”

俩人说:“今天晚了,明天我们再来请你”。张公说:“那就定了。明天我不出去,专门等你们。”俩人告别张公,也不回店中,直奔临安府而来。正赶上临安府晚堂,俩人就走到堂前跪下,把沈昱如何认画眉,大理寺如何屈斩李吉,他们如何寻访张公的细节一一讲明,然后,齐声说道:“我们两个位李吉抱不平,要替他伸冤,请老爷细审张公,问他画眉是怎么得来的。”

知府说:“沈秀的事,已经清楚,凶手李吉被处斩,你们还要告什么?”

俩人见知府不理,忙说:“大理寺官不明真相,只以花门在李吉手里就断定他是凶手,将李吉问斩。我们为他抱不平,特来为他伸冤,如果事实不清,甘愿受罚,只请老爷千万受理。”

知府见俩人说得真诚。就接受了案子,连夜派人捉拿张公归案。

官差来到西城脚下,把张公绑了,押回临安府,关在大牢里。

第二天,知府升堂,官差从牢里带出张公,押上堂前。知府说:“你为什么杀了沈秀,反害得李吉替你偿命?现在有贺朱两人告你,你还有什么可说?”

张公装聋作哑,就是不招。

贺朱两位说:“张公,你不要以为李吉已死,你就可以逃避过去,我们俩人都是证人。那天早上你来客店卖画眉后,我们还仔细看了一会。你要从实说来,这画眉是哪来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张公还是不说话。知府大怒,说:“画眉是真赃物,这俩人是真证人,你再不招,我用夹棍夹你。”

张公一听要用夹棍,知道承受不了,只得将那天早晨如何见财起心,又如何杀死沈秀的事一一招供出来。知府问:“那沈秀的头放哪儿了?”

张公说:“一时心慌,丢到一颗空心的柳树里了。后来我挑着画眉到湖州墅的客店里,把它卖给了李吉,得了一两二钱银子。”

知府让张公画了押,又差人叫来沈昱,押上张公,去柳林里找沈秀的头。一路上,围观的人记得水泄不通。

来到柳林,找到那棵空心杨柳树。知府让公差拿锯锯到杨柳树,果然有一颗人头在内。沈昱上前一看,认出是自己儿子沈秀的头,大哭一声,昏倒在地,半晌才醒。

知府叫人用手帕包了头,押着张公回到堂前。知府说:“沈秀的头已经找到,张公的招供时真的无疑。”就叫取来大枷和脚镣手铐,把张公打入死牢。

沈昱道:“既然沈秀的头在这儿,那黄大保和黄小保又从哪里找来一颗人头领赏呢?”

知府点点头,说:“这里面可疑。”当即派捕快去南高峰下捉黄家兄弟。

很快,黄家兄弟被捉来,押到堂前跪下。知府问:“杀死沈秀的凶手已经抓住,沈秀的头也找出来了,你兄弟二人把谁谋害了,那他的人头来领赏?快快从实招来,免得挨打!”

大保、小保被知府这么一问,顿时心慌意乱,口里聂川,说不出话来。知府大怒,喝令夹起来拷打,黄家兄弟还是不招。知府又叫用烧红的烙烫,黄家兄弟再也坚持不住,老老实实说了出来:“我们见父亲年老多病,双目失明,就用酒灌醉了他,然后割下他的头埋在西湖藕花居浅水边。半个月之后,用它去领赏钱一千五百贯。”

知府问:“那你们父亲的尸首埋在哪儿?”

兄弟俩说:“就埋在南高峰上。

知府又押着俩人来到南山高峰。在黄家兄弟的指点下,公差挖开泥土,果然发现一具无头尸体。

知府叹道:“天底下竟有你们两个这样的畜生,为了一千五百贯钱,居然亲手杀死父亲,割头冒领悬赏。这种事谁都不愿意听到,也不愿意看到。我今天就替天下的父母除掉你们这两个不孝的逆子,才能解我心头之恨。”接着,喝教两边打这两人一顿棍棒,直打得黄家兄弟死去活来。然后命人去了两面大枷和脚镣手铐将黄家兄弟打入死牢。

知府随即将此案来龙去脉,一一奏明皇上。皇上降旨,让刑部和监察院将审问李吉的大理寺官拿问,贬为贫民,发配岭南。李吉屈死,情实可怜,官府给他家人赏钱一千贯,免除子孙后代的差役。张公谋财害命,依律处斩,加罪凌迟,剐割二百四十刀,分尸五段。黄大保。黄小保,贪财杀父,凌迟处死,剐二百四十刀,分尸五段,斩首示众。

临安府接了文书,将是三人押上木驴,凌迟处死。行刑那天,万人空巷,满城都在议论这千古奇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