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证道红楼结婚就变强 > 第128章 和牲口怄气最终家破人亡

证道红楼结婚就变强 第128章 和牲口怄气最终家破人亡

作者:幕与倾心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12:39:24 来源:书海阁

武侠小说中常有忠仆形象,如《雪山飞狐》中的平阿四,只因曾受胡一刀相助,从此便粉身碎骨以报。胡斐之所以能成为天下闻名的飞狐,可说全由平阿四所成就。平阿四确为金书中第一流人物,但出自明朝中晚期的笔记小说中的这个人物,虽嫌愚忠,其义烈处比之平阿四却也不遑多让。

嘉靖年间的某一天,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的徐氏兄弟要分家。

徐氏三昆仲,当父母健在时,在老爷子的强力约束之下,一家人还能同住在一个院子里。一旦父母故去,失去了这个纽带,再住在一起显然就不合适了,倒不是说有多大矛盾,而是三家杂处毕竟不方便,没有**可言。如此一来,分家就势在必行了。

父母在世仅略具薄产,三人将之归拢到一起,将田地财物这些分完,分不掉的大件还剩一马、一牛和一五十余岁的老仆。都争着要马要牛,谁也不想想这个老仆人,毕竟马能够驮货物、牛可以耕田地,老苍头能干啥呢?不但干不了啥,整得不好主家还得反过来去照顾他、替他养老送终。

一番争执也不必说了,最后老大家分到了马,老二家抢到了牛,老三家分到了老仆。不用说,老三家肯定吃亏了,但是吃亏的不是老三,而是老三的媳妇。原因很简单,徐老三早已去世多时,留下一个寡妇和三女两男五个孩子,孩子们太小帮不了妈妈什么,区区一个弱寡妇又怎争得过两个铁了心不要脸的大男人?

寡妇争不过大伯二伯,只能逢人就哭:“他们的牛、马拿去都有用,却存心把个啥也干不了的老人塞到我家里!我家已经六张嘴要吃饭,还要多养一个老年人!哪里有钱有粮啊!”

那老仆无名无姓,是在很小的时候被徐家祖父从外面捡回来的孩子,一生如寄,因此大家都唤他做“阿寄”。妇人似有意似无意的逢人便讲,这些话自然会传到阿寄的耳朵里,阿寄长叹道:“唉!主人这是觉得我还不如一匹牛马有用啊!”

由此语可知,阿寄绝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但寄人篱下之人最怕的便是自尊心强,被人看不起时往往要么选择一死了之,要么不辞而别——没有任何谋生技能的话也是个饿死的下场。阿寄却并没死也没走,而是作了一份详细的经商规划,并靠它打动了主母。用现在的话讲,这应该是份极具前景的商业计划书,不然不可能让主母心动。

总之寡妇看完并听完阿寄的想法后,觉得条条可行,也收起了对阿寄的轻视之心,当下便把簪子耳环手镯等贵重首饰变卖典质,有金子二十来两,她郑重地交给阿寄说:“家里全靠你了!”这实则已是将举家相托了。

若是一般欺主的恶仆,骗得主人家资就该失踪了。而阿寄却是真正的开始带着这些本钱入山贩漆。明代皇家对漆器十分推崇,还专门设立了制作御用漆器的机构。永乐帝对雕漆十分喜爱,曾先后数次将漆器赐予外邦。如此便促成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剧增,官府和民间都很重视漆林经营。长江中下游地区漆产量大增,各地新建漆园,到处都有漆树生长,数量以千万计,以供需求。

我们并不知道平凡的阿寄在何时发现了这个商机,也不清楚老迈的阿寄何以突然间就具备了杰出的商业能力——这世上大抵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只不过因为冷苛的环境而不可能谁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唯一确信的是,五十岁的阿寄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进入漆业仅一年,已经往家里拿了三回利息。说是利息,价值实际已经超过本金了。

与此同时他还在宽慰主母:“不用担心,咱家一定会富起来的!”

二十年过去了。

阿寄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如今再看主家,家资巨万,僮仆数十,出则车,入则马,衣锦穿绸,已成一县首富。

财富是最好的底气,随着财富的增加,主家的社会地位和县中口碑也随之上升。先把三个女儿相继送出了阁,嫁妆陪以千金;又为两个儿郎娶了亲,聘礼亦以千金计。赍聘如此之厚,简直已轰动全县。

非但如此,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阿寄还跟主母商量,为两子延请名师、尽心教导,后来大抵是见两人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就用“输粟”的方式捐钱捐粮,让他们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取得了“监生”的身份,以后倘真的开窍,可以直接参加乡试,成为“举人”——读过鲁迅先生《孔乙己》小说的都知道,丁举人几乎是站在鲁镇食物链顶端的人物,以此看来,监生在明清的乡村,也应该是属于已经一步登天的人了。由此,徐家算得上由农而商、由商而士,告别了自己的阶层了。现在谁还叫当家主母“徐寡妇”?都以“徐夫人”呼之,一门尽显尊荣。

割漆人

二十年已过去了……

阿寄二十年来风里来雨里去,二十载独身一人辛苦经营,谁也不知道他受没受委屈以及受了多少委屈,谁也不知道他受没受骗以及受了多少骗,谁也不知道他赔没赔笑脸以及到底赔了多少笑脸……只知道他的身躯愈加佝偻,他的体格愈加精瘦,他头上已满头白雪,他步履已虚浮蹒跚。即便如此,凡徐氏族人,哪怕是三岁幼童,他只要见到也必定要弯腰作揖。阿寄很坚强,阿寄也很脆弱,他毕竟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没多久一场小病就轻而易举地将他击倒了。弥留之际主母来看他,此情此景像又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时主母抱着五分信任五分赌的心情给了他二十两金子,从此之后阿寄便肝脑涂地。阿寄终于说出了那句话:“老奴的作用,还是比马牛重要一些的。”真的有多自负就有多心酸啊!

一言至此,阿寄已是有出气没入气,指了指睡觉的枕头便阖上了双眼。徐夫人令丫鬟把他枕头打开,里面是两张纸,上面详细写着徐家的产业布局,各田庄、酒肆、漆林、漆店的地点等,阿寄早已分得明明白白:两兄弟一家一半。

徐夫人见此,或许曾经热泪横流,又或许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阿寄的一生,称得上是义薄云天、感天动地,以“义仆”誉之,可谓名副其实。

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却使他的形象再次得到了升华,而正是这次升华不由使人长叹:

一时为仆,何以竟一世为仆?

一旦为仆,何以竟似低了一世人格?

阿寄虽死,家中还抛下了一妻一子。在葬礼之上,徐氏诸人但见一老妪带一小子,身上穿着乱麻破衣,衣衫褴褛,有如乞丐。丈夫掌管数万家私,妻儿却乱麻裹身,天底下岂有如此奇事?必有隐情。

这下别说与阿寄素无感情的徐家两男及其妻儿,连向来信任阿寄的徐夫人也根本不信。人性的丑陋便在此时展露无遗,当下徐夫人亲自下令,把阿寄家里的柜子箱子、铺笼罩被等一应藏私的地方全部打开,结果却是——

什、么、也、没、有、找、到!

还有人怀疑阿寄在外蓄有私产,然而终阿寄之子、孙一生,从未出过本县,且一直不见久穷乍富之象,一直过着清贫而辛苦的日子。如此看来,老寄也许确实不曾给家人留下寸金厘银吧!?

割漆

在我看来,阿寄为徐家奉献二十年,虽说本金是徐夫人所出,但以二十金换来数万之巨,并且让徐家上升了一个社会阶层,他们祖孙三代跪着感谢阿寄的大恩大德都不算多。

阿寄凭自己的能耐挣钱,哪怕从指间缝里漏出一些也足以让自己家过上好日子、把妻儿带出火坑,这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他并没有那样做,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主家的愚忠,真可说是“一时为仆,一世为仆”。

再说徐家,不知感恩也就罢了,还无端猜忌如此忠仆,可说是无德之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许阿寄曾因仆人的身份而自卑,觉得人格也低了,但实际情况却是徐家的人格比起阿寄差了好几等。

阿寄固然愚忠,然而两袖清风二十年、钱如流水过也不动心,这确实是令人无限敬佩的,也因此,我始终认为他的形象是高大的。

最后,阿寄不知自己的本来之姓,只因他的主人姓徐,因此人皆称他“徐阿寄”。这个故事出自田汝成《阿寄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