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证道红楼结婚就变强 > 第132章 神猴守古玉

证道红楼结婚就变强 第132章 神猴守古玉

作者:幕与倾心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12:39:24 来源:书海阁

苏州吴县有一位农民,叫汪凤,家里还算挺有钱的。汪凤家的房子在通津,这房子表面看起来一切正常,但是里面却有些古怪。什么古怪呢?没有人知道,汪凤自己也不知道。

不过,住了十几年,汪凤家的仆人、婢女甚至他的妻子,都相继死了。有些人明明还很年轻,有些人甚至无病无灾,说死就死了,实在诡异。

汪凤提心吊胆住着,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了,低价卖给了同县的盛忠。盛忠住了不到六年,家人和亲戚也死了不少,他家几乎没人了。盛忠也害怕了,只得再次把价格压低,要卖给别人住。

不过,当地的人都知道这房子有问题,所以没有人愿意买盛忠的房子。

当地有一人,叫张励,是个小吏,家里很有钱,仆人也不少,他是本地的恶霸,也认识盛忠。每次张励去县衙上班时,就会经过盛忠家。而每次路过盛忠家时,他都会发现,盛忠家房子里会冒出两股青气,粗如箭杆,一直通到天上。

张励有时候会问别人,能不能看到盛忠家房子上有青气,别人都说没有。看来,只有张励自己能看到青气。

张励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四处请教人,也翻阅了很多书,最后他得出结论:盛忠家的房子,之所以会冒青气,肯定是因为地下有玉,而这些玉大约是年代久远,有了灵气,所以会冒出来;又因为这些玉跟自己有缘分,所以只有自己能看到青气。

想到这里,张励很高兴,他没有跟别人说,后来找到盛忠,低价买了房子,他只花了一百文钱。

没多久,张励搬到房子里住了。早晨起来后,他到外面继续看房子,发现青气还在,而且一直通到天上,气势不衰。

既然知道地下有玉,自然得挖。张力仔细看了看,经过半天的观察,他估计了青气冒出来的位置,然后让仆人找了铁锹、铲子等工具,到了青气冒出来的位置,不断地挖。挖了六七尺深的时候,仆人挖到了一块石头。

大家好不容易把石头给挪开,张励又看到一个石柜子,石柜雕刻精美,看起来是能工巧匠所刻。而奇怪的是,石柜上面还裹着铁链子,四周也裹了好几层就连柜子的缝隙,也都用铁汁浇铸了,上面还用石灰密封。

张励又细看了,发现石柜每一面都有红色印记,好像是印章,而且是七个,这些印章互相缠在一起,应该是某种文字,但是又不认得。

看到石柜这样,张励更加确定了,石柜里肯定有宝贝,不然不会这么密封。他让仆人砸开石柜,众人你一锤,我一锤,砸了大半天,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石柜给砸开了。

石柜打开后,里面有一个铜锅,容量不是很大,大约能装五斗米,放在石柜里。铜锅的锅口,用铜算盘盖着了,看接缝处,应该是用铅或者锡封住的。这些封口处,有不少紫色的印记,共有九个,这些印记同样层层叠加,像是古代的篆书,跟之前的红色印章又不一样。

看到这里,张励疑惑了,他暂时停止了挖掘,把那些红色、紫色的印记描了下来,然后找一些有文化的人问了。结果问了很多人,大家都不认识这是什么字(或者符号),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既然不知道为什么,那就继续开挖吧。

张励叫仆人继续拆铜锅,就像开盲盒一样。铜算盘被拆掉之后,里面是丝织品,很厚,足有三层。张励用刀割开了丝织品,里面忽然跳出来一个大猴子。仆人们还以为里面是珠玉,没想到是个活物,吓了一跳。

那大猴子几下就跳开了,很快消失了,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这时候,张励才去看铜锅底部,只见地下有一段铭文,这些铭文是楷书,他能认得: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发后十二年,胡兵大扰,**烟尘,而发者亦族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祯明元年(公元587年),七月十五日这一天,茅山有一位道士,叫鲍知远,他把神猴囚在地下。(这个神猴很怪异,它会给人间带来灾祸,所以必须得镇压在地下,否则就会祸乱人间。)

挖出神猴十二年后,到了大唐天宝年间,即公元755年,胡人会造反,天下从此不太平了。不管是谁挖出了神猴,他都会因此被灭族。

祯明,是南朝陈国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的年号,即公元587年到589年。而此时是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公元742年到756年)二年,即公元743年。

十二年后,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果然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大唐战乱不断,张励一家果然在战火中被杀。

唉,想贪便宜发现是个当,吃点亏还好,若是像张励这样因为贪钱而灭族的话,那就太不值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