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回到明朝当暴君 > 第六百一十八章 人得看清楚自己才行

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六百一十八章 人得看清楚自己才行

作者:天煌贵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06 15:02:45 来源:书海阁

五家盘踞大明江南百年之后的庞大家族,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不到就宣告灰飞烟灭,让所有人都重新衡量起了崇祯皇帝。

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崇祯皇帝对外征伐不断,海外及奴尔干都司等地杀的人头滚滚,对于大明的动作却是轻了许多。

不光没怎么收拾藩王们,就连官场上的动作都小了许多,起码没有动不动再诛连九族什么的,更多的则是针对于官员本身。

正是这几年消停的时光,让某些人有了错误——皇帝开始修身养『性』,打算以文人治国了。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五家的事儿一出,妥妥的证明了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那个狗皇帝。

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动辄诛连九族,比他老祖宗可狠多了。

最起码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掀起来的那几场大案,死的人数也不过是以万为单位,而崇祯皇帝的单位是十万。

直接把单位给递增了。

而这五家作死带来的后续影响显然不止是以五家的人头落地而告终。

徐弘基也终于显『露』出了身为大明魏国公应有的狠辣——在报呈了五军都督府后,直接就在南京军府之中掀起了一波清查行动。

这一次五家作死的过程中,居然有那么多卫所的千户响应,足以证明江南的卫所到底被渗透成了什么鸟样。

这一次还好,仅仅是五家,还有一些依附着的小家族,没掀起什么太大的风浪,可是下一次呢?

万一响应的家族更多一些,牵连进更多的卫所呢?自己是跟着一起清君侧还是一死以谢君恩?

如果清君侧能成功也就罢了,可是看崇祯皇帝这雷厉风行的作派,再加上砍了那么多的官员,南京城中百姓的反应,只怕清君侧完全就是一个笑话!

到时候左右都是有死而已,后者还会牵连自己九族老小进去。

与其自己去死,不如先把南直隶的军中清查一遍,让那些有异心的去死好了。

至于许显纯和曹化淳,则是放出了厂卫联合行动,直接针对江南的官场来了一回清查。

松江府、嘉兴府、杭州府、苏州府、常州府、扬州府、镇江府、淮安府,甚至于包括南京应天府,上上下下都被这五家给渗透了进去,从最高的巡抚到最下面的主簿、县尉。

不一定是这五家的人,但是平时收了这五家的好处,有用的时候再提供些消息给这五家的情况总是少不了的。

按照崇祯的说法,就是领着大明的俸禄还挖着大明墙角的混帐东西,不宰了他们还留着过年?

除此之外,这五家一挂掉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民间。

因为这五家不仅把持了近半数的海贸,还涉及到了棉布一类的生意,暗中更是涉及到了私盐。

虽然在新上任的两淮盐运使的打击之下也是损失惨重,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又怎么可能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全把这五家给搞定。

这下子好了,五家彻底被干掉之后,近半的海贸市场、近乎七成的棉布丝绸市场还有三成的私盐市场就完全空了出来。

这么大的市场既得顾虑到各方的利益分配,还得找到靠谱的人来接手,也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

比如浙江巡抚这个位置,刚刚由京城吏部调过来的人手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整个浙江给摆弄明白?

还有浙江和福建的百姓们。

这五家一次『性』的被干掉,百姓们从海上会得到多少的好处?一时半会儿的,没人能盘算得清楚,只知道肯定是有好处就是了。

至于每个人能捞到多少好处,那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本事和胆量了。

胆子大的早下手就吃得满嘴流油,胆子小下手晚的就只能跟着喝口汤,或者干脆连汤都喝不到,只能闻着残留的香味自我陶醉一下。

总之就是破事儿一堆,许显纯和曹化淳一时半会儿的还不敢轻离南直隶,生怕再搞出什么妖蛾子来。

而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则是同样的头疼。

这一次江南官场大地震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止表面上这一点,其影响之深远,甚至有可能会长达几年甚至于十几年的时间。

多了不说,光是官员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整个江南的官场近三成的官员直接被干掉,光一个南京就就干掉了上千个大小官员。

杀人很容易,拉到法场上咔擦一刀下去,脑袋从脖子上脱落然后喷出点儿血来就算完事儿了。

可是这些人留下的烂摊子怎么办?总得有人收拾吧?

如果有可能,或者说这些人旦凡是知情识趣一点儿的话,崇祯皇帝都不会选择直接把所有人都一起干死。

起码也得慢慢来嘛。

但是正是这些人的不知好歹,彻底的激怒了崇祯皇帝,让崇祯皇帝不管不顾的下达了清除这些垃圾的命令。

现在垃圾清除了,产生的空缺就得有人补上去。

吏部尚书房壮丽在搞定了第一批南京城内一千多个官位之后,对面着整个江南近万的官场缺口表示老子不干了,这吏部尚书是没办法干了,谁行谁来干!这一次的一千多个官位空缺,几乎把京城里面还在八部行走的那些预备役们一扫而空,个个都放了实缺。

然后现在告诉我还有近万个缺口?

别搞笑了,你是皇帝你牛『逼』,你有能耐把官员给变出来瞧瞧?

崇祯皇帝望着有些耍无赖的房壮丽也是又好气又好笑。

朕是皇帝朕牛『逼』,这是肯定的,但是明摆着告诉你,朕变不出来这么多的合格官员!

就算是把崇祯十三年春闱的录取数量扩大几倍也不够用,除非是不看成绩,只要参加了春闱的就录取才有那么一丝的可能『性』!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既然如此,那么各地的县尉问题就优先解决。”

一听到崇祯的说法,房壮丽顿时就有一阵蛋疼的感觉袭来。

县尉这个官职可以说是不入流,负责一县的治安和抓捕盗贼的工作,级别在县令之下。

而且本朝原本也没有这个位置,或者说这个位置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典史,只是不知道崇祯皇帝抽什么风,非得又给改回县尉这个称呼。

当然,区区一个称呼而已,没有人会在这种小事儿上面跟皇帝去较劲,也就由得崇祯皇帝做主更改了。

问题是,崇祯皇帝现在既然开口要优先解决县尉的空缺,那么必然就是有一定的打算,或者说搞事情的可能『性』更高。

果然,崇祯皇帝接下来的话让房壮丽感觉更加的蛋疼:“县尉之职,关乎民生,朕有意让卫所之中的老兵退下来之后担任县尉和捕头一职。”

见房壮丽打算开口反对,崇祯皇帝直接挥手道:“房爱卿先不忙着反对。

让这些老兵退下来担任县尉,好处可是多的很。

其一,这些老兵都是厮杀惯了的,就算是面对什么凶案,也不会怯场,不会像文官担任县尉一样。

第二,也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老兵,完全可以按照卫所的制度来管理训练捕快,也能让百姓们更放心不是?

第三,就是解决了五军都督府对于老兵安置的头疼问题,最起码成国公和英国公,都得念着你的好儿不是?”

房壮丽则是很想呵呵以对。

第一条理由是成立的,第二条根本就是扯蛋——县衙的衙役和捕快什么的,也都是有家有口的人,真按照卫所模式来管理,这全天下还有人愿意当这个捕快和衙役?

至于第三条,只怕才是你老人家最根本的目的吧?

把这些卫所老卒安排到大明各地担任县尉,最基层的武力组织就掌握在了五军都督府,或者说直接就掌握在了您老人家自己的手里!

但是在左右衡量了一番后,房壮丽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最快的解决方法,最起码近万人的缺口里面,因为这一招就能去掉两千左右。

剩下的那八千怎么办?

崇祯皇帝却是轻笑一声后,开口道:“就从积年老吏里面选。

由吏部出题,主簿,县丞,凡是干满了三年以上者都可以应考,合格者可以升档外放至县令嘛。”

房壮丽斟酌着道:“若是如此,那其他考举上来的仕子?”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依然如同以前一样,先去各部行走,历练合格了再外放。

若是直接把这些刚刚脱离了书本的书生们放到官位上,那不是对他们好,而是害了他们,甚至于有可能被老吏给架空的可能,到时候一个个的不是成了蛀虫就是成了废物。”

留下了房壮丽,崇祯皇帝直接又召唤了礼部尚书孟绍虞进宫。

大明的科举制度,也真到了应该改一改的时候了。

当然,崇祯皇帝想要改动的,不是从根子上直接改掉,而是打算先一点点的撕开一条口子。

比如说,先把恩科变为常例,以后的春闱科闱改成每两年一次?

要不然,这些官员总不够用,也是个大问题。

至于说以后,有了第一个口子之后再想慢慢的放开第二个口子还是难事儿?

慢慢的来嘛!

面对崇祯皇帝想要把科举由原本三年一次改为两年一次的打算,房壮丽本能的想表示反对。

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是打算大批量的干掉现有官员们,原本三年一次考举上来的人数基本上就够用了,甚至于还有富余。

但是在仔细考虑了一番后,房壮丽还是放弃了劝说崇祯皇帝的打算。

无论现在是不是改变科举的年限,崇祯皇帝砍起人来都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与其像现在一样人少不够用而头疼,还不如让这些官员的数量多起来,到时候自己也能省心一些呢。

至于孟绍虞就完全没有这个顾虑了。

崇祯皇帝经常开恩科,那是属于额外的,不是常例,这种事儿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但是把固定的三年一次科举改为两年一次,那妥妥的就是自己的政绩。

无论崇祯皇帝是不是总砍人而导致官员不够用,都不会对这一点产生任何的影响。最起码,这天下的读书人都得念着自己的好儿吧?

深深的呼吸了几次平息下激动不已的心情后,孟绍虞才躬身道:“陛下英明。若是把三年之期改为两年之期,既解决了频繁开恩科的麻烦,又解决了大明人才紧缺的问题。”

崇祯皇帝则是似笑非笑的道:“既然如此,那就打从崇祯十三年起吧,以后每两年一次科举。

至于恩科,到时候再看情况决定什么时候加开恩科。朕的意思是,以后尽量减少恩科或者干脆就不开恩科了。”

今天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跟自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候为了不往煤山那棵老歪脖子树上面挂,或者说出于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心态,自己可以砍人再砍人,挥舞着屠刀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现在不成了,大明这么好的环境,自己还能光举着屠刀杀?

杀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却不是唯一的方法。

理论上来说,应该有无数的好方法可以解决大明的问题,自己犯不着在这种已经稳定了无数倍的基础上再大肆杀戮。

那不叫刚,那叫作死——人必须得看得清自己才行,不能小瞧了自己,也不能太过于高估了自己。

历史上多少牛人,就因为太过于高估自己而倒霉的?

帝辛是一个,杨二是一个,近点儿的正德同样也算一个。

就算不提这哥几个,那刘野猪够不够硬气?是不是比自己更有才?结果呢?

如果不是晚年下了罪己诏,他老刘家的江山社稷都快要不稳了!

崇祯皇帝看的很清楚,自己现在差不多就处于这么一个转型的阶段,不能再依靠着单纯的杀戮来解决问题了。

当然,这里指的是对内,至于对外,大明朝的百姓们不会关心自己家的皇帝又屠杀了多少外族。

他们只会关心自己的兜里是不是又多了几文钱,是不是能分到更多的地。

至于死了多少蛮子,没有人会关心。

ps:今天献祭《三国之主宰中原》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