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回到明朝当暴君 > 第七百三十一章 皇家智库

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七百三十一章 皇家智库

作者:天煌贵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06 15:02:45 来源:书海阁

炮兵千户是不需要自己亲自打炮的。

平时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训练等事情的时候会比较忙,但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之后,炮兵千户大概就是最闲的。

因为各舰有各舰的百户,而千户就只能在旗舰上面待着,除了看一看那些炮兵们打炮,顺便骂上几句踹上几脚之外,剩下的屁事儿都干不了。

东海舰队的炮兵千户杜岳将登莱号的各个炮位巡视了一遍之后,才趁着开炮之前高声喊道:“都他娘的长点儿心吧!可别忘了上次累成死狗的样子!这回咱们不着急,慢慢来!”

杜岳的话,顿时惹得舱中的炮兵们大笑了起来。

上次轰炸金瓯港时,因为想着快点儿把蛮子们送去见佛祖,炮兵们一个个的都累成死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还是杜岳跑去找了其他的士卒过来帮忙,才把这些死狗们拖回到床上。

但是这些杀才们明显不长记性——又一路轰炸了好几个港口,这些蠢货哪一次都是急着将炮弹打出去,就好像几辈子没打过炮一样。

没办法,舰队的补给充足,吃喝跟的上,一身精力无处发泄就只能化为怒火,通过炮弹倾泄到蛮子们的头上。

这次也是一样,经过一天的休息之后,这些杀才们就再一次精神了起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站在各自的炮位前,等着炮击金兰港的命令。

又骂骂咧咧的训斥了一通之后,杜岳才道:“行了,怎么打炮还是各个百户说了算,孝子懒得管你们了!”

说完之后,也不管各个百户各自回去指挥,杜岳随便找了一处空地便眯了起来——听着隆隆的炮声入睡,享受!

金兰,缓和,归仁,沙萤,平山,蚬港,顺化,永灵,布泽,一路北上一路打炮,二十四艘主力战船上的常备炮弹全部打光,六艘弹药补给舰上面的补给炮弹也全部打光,东海舰队才算是消停了下来。

不消停也没办法,整个舰队的炮弹都已经打光了,就算是再想打下去也没啥指望了——安南人原本就没几艘战舰,在刚开战时就已经被送到了海底喂王八,难道让舰队的大爷们登陆作战?

别搞笑了,登陆是不可能登陆的,这几天打的爽,估计卫所的那些杀才们都恨死东海舰队了,这时候登陆去抢军功,他们还不得气死啊!

发现整支舰队已经没什么用了之后,南居益干脆带着东海舰队跑路了,打算到文昌海军基地去补充弹药。

东海舰队在各个卫所的大骂声中跑路之后,憋了一肚子火的卫所干脆就把气全撒到了安南猴子的头上。

崇祯皇帝暗中吩咐张之极的命令被得到了完美的执行,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不到,安南就已经宣告了安定。

虽然这个速度与之前在做推演之时预估的差不多,但是实际上,还是远远的超出了徐弘基等人的想象。

任谁都没有想到灭国之战会这般轻松——如果以后可以把这个套路复制到别的地方,估计自己能活着看到大明统一整个世界的那一天?

摇了摇头之后,徐弘基等人将这个可笑的想法甩出了脑海。

平定安南的速度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安南的特殊地形决定的——几乎是一个长条的形状,舰队过去用炮火洗地之后,陆地上就没有什么人能生出抵抗的心思。

而且,这次挑头举旗的那几个人原本出身就是士绅和富商家族,根本就没有治国的经验和人才储备,在造反之后昏招错招不错,在灭国的关头更是上演了一出互相出卖的大戏。

再加上整个大明的所有卫所都在向着精兵加大炮兵主义的线路发展,许许多多的条件凑到一起,才造成了这种快速灭国的特殊现象,估计以后很难再出现了。

最起码,只要不是像安南这种沿海的长条形国土地形,以后再想用舰队炮兵洗地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

卫所的炮兵洗地,最起码得先清理出一块安全区,再布置炮兵阵地,同时还要做好炮兵的防护,说不定还会发生一定的伤亡,总之麻烦的很。

而舰队炮兵洗地的最大优势就是不用接触近战,一旦失去这个优势,再想像这次一样快速向前平推,几乎就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故老相传的历史,不光是中原堂口,就连安南猴子们也有。

在安南猴子们的传说之中,大明曾经在几百年前就进攻过安南,但是在安南人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赶走了邪恶的大明,所以后人们才能安稳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不过,虽然大明是邪恶的,但是好歹会讲一些规矩,比如不会随便杀人,比如只要投降就可以得到饭吃等等。

现在不同了,明军士卒确实不会随便杀人,但是他们会用火炮展开犁地式的轰炸;投降了也确实可以得到饭吃,但是要进行无边的劳动。

这跟传说中的不一样,安南人开始怀念起没有作乱之前的生活了,甚至于想起了之前官府的好处。从安南百姓的身份到大明百姓的身份,再换回到安南百姓的身份之后又成为了现在的俘虏身份,所有人都开始后悔起来。

然而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这种东西,时光也不可能再倒流回去,七百多万的安南猴子除了极少数逃入了南掌或者跟南掌交界的山里,剩下的非死即降,统统都被五军都督府卖给了铁道部当猪仔。

以至于洪承畴整个人都显得年轻了几分。

之前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不是材料。

除了工部之外,还有少府这么个怪胎,还有民间无数的工坊,只要有银子,什么样儿的材料买不到?

而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所有人都清楚,国库里面和内帑里面有的是银子,以后也会越来越多,根本就不需要为了银子发愁。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人力。

大明的百姓大约在两万万之数,想要挑出三五千万的壮劳力其实很简单。

然而不管是修建铁路还是疏通河道修建桥梁,都是有生命危险的,总不能拿大明百姓的命去填吧?明明有那么多的蛮子……

现在好了,安南被解决掉了,大概抓回来的五百万安南人就统统变成了劳工,怎么着也能有一百多万的壮劳力仅铁道部慢慢消耗,铁路修建的速度也将大大加快。

洪承畴的一张老脸都快笑成了九月的菊花,但是郭允厚的一脸老点就黑成了墨汁一样。

安南猴子被卖给了铁道部当猪仔,钱是户部从国库支给五军都督府的,至于五军都督府再怎么把这笔钱分给士卒,那跟户部的关系不大。

问题在于百姓。

安南那里原木倒是有些大明百姓在做买卖,然而相对于整个安南的土地来说,那么点儿人加一起都填不满一个镇南卫。

那剩下的土地怎么办?闲置着不管了?等以后移民?

别搞笑了,那里的粮食产量那么高,现在不赶紧移民过去耕种起来,自己死后都没脸去见各位先贤!

那么问题来了。

想要移民没问题,问题在于移民的数量上面。

如果只需要迁移十万八万的百姓倒是好办的很,但是安南需要的是几百万,甚至于近千万的百姓,自己上哪儿弄去?

强制迁移?

强制迁移个几万,问题不大,十几万的话也可以勉强,但是当强行迁移的百姓数量达到五百万这个数字之后,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就像是崇祯皇帝之前所说的过那样,任何的困难放在大明两万万百姓的身上,都不算困难,再小的麻烦放在两万万百姓身上,都是天大的麻烦。

强制迁移五百万的百姓,他们身后还会牵扯到差不多两千万的亲眷,几乎占了整个大明人口总数量的十分之一,这就已经不是天大的麻烦了,这是会动荡国本的要命问题!

郭允厚觉得自己的头发都快因为发愁而掉光了——问题是,就算是郭允厚现在就变秃了,也未必能够变强。

但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于郭允厚的预料,民间对于这一次的移民行动很积极。

抽调了各个地方官府反馈回来的消息,又特意找崇祯皇帝要了锦衣卫的情报之后,郭允厚才发现,自己把移民的事情想的太过于复杂了一些。

原本郭允厚以为大明的百姓会因为故土难离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原因而不愿意移民到交趾,但是实际上却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面对移民最担心的是什么?

是不清楚将要移民的地方土地产量如何,担心自己去了人生地不熟的会被人欺负,担心移民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但是安南能一样吗?

谁不知道安南那里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再加上安南猴子都已经被抓去修铁路,也不用担心坐地户的欺负,还有官府给的安家银子,耕牛,家具,种子,这么多的好条件加一起,不心动的是傻子!

在看到好处的时候,百姓们的行动力几乎是强前的强大,很多人不仅仅是自己报了名,甚至于还呼朋唤友的喊上其他人一起报名,让各地官府开始头疼如何限制人数。

最后的解决办法,几乎所有的地方官府都采用了相同的手段——抓阄。

一个县里有多少户人家,就在一个大箱子里扔上多少个纸团,假设县里分到了五十户移民的名额,箱子里就会有五十个写着移字的纸团,剩下的全都是空白。

抽中移字纸团的人欣喜若狂,抽中空白纸团的人如同死了爹娘,百姓就是这么现实。

无所谓什么故土难离,而是因为好处不够明显,诱惑不够强,一旦有着巨大的,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好处,大明的百姓们经任何人都积极!

搞清楚了其中的弯弯绕,郭允厚干脆如法炮制了一番,试着吸引百姓往勒石草原迁移——效果确实很明显。

只是在试图吸引百姓往朵甘思和乌思藏迁移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尤其是葱岭那边,更是没人愿意去。

百姓又不是傻子,朵甘思和乌思藏那里的地形还有环境都不算太好,谁闲的没事儿了才会想着往那里移民!接连向勒石草原和辽东,奴尔干都司,交趾进行了大量的移民之后,郭允厚特别蛋疼的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就像是崇祯皇帝一直在担心的那样儿,大明的人口还是太少了些——两万万的人口迁移出一千多万之后,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人少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儿,其实也不算什么,反正百姓们总是会想着多生孩子,哪怕是贪图官府的奖励也会多生,这些地方早晚都能填满。

但是,皇宫里的那位爷,他不按套路来啊,说不定什么时候一拍脑门子就会跑去御驾亲征,然后弄死大量的蛮子之后再搞回来大片的土地,再然后就得从国内移民过去占地盘。

看了看几乎快要见底的国库,郭允厚最终还是打消了提高生育奖励的想法,决定顺其自然,毕竟现在的奖励已经不低了,再提高一些,国库就该支撑不起了。

到时候再因为百姓生孩子太多而搞的国库紧张,那未免就太可笑了——大明国库没有被巨大的军费支出拖垮,也没有被巨大的建设支出拖震,结果却因为百姓生孩子太多而支撑不起,那就真成了笑话了!

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也给崇祯皇帝提了个醒。

通过锦衣卫和东西厂,崇祯皇帝就像是一条盘踞在整个大明上空的巨龙一般,任何的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户部面临的这些问题也同样如此,崇祯皇帝也知道郭允厚的头疼之外,然而崇祯皇帝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毕竟百姓生孩子这种事儿,除了引导之外,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但是把类似于施凤来的这种老家伙,还有一些不想混朝堂的家伙们集中起来,弄成个国库智库的形式,似乎也可以?

虽然有抢内阁饭碗的意思,但是内阁要处理政务,智库却不需要,只要不停的针对各种情况做出假设然后再进行推演就可以了?

PS:第二更完成,今天已经8000字送上。晚上还会有更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