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踢开永乐 > 第214章 论迹论心

踢开永乐 第214章 论迹论心

作者:七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7-06 15:55:27 来源:书海阁

把六道旨意都写完了,允熥让宦官盖上打印,随即派人送到通政司让人下发。

今日的这六道旨意,都是给官员们发福利的,虽然有的旨意和大多数在京官员没什么关系,但是他们也不会反对的。

允熥是不吝于给官员们发些钱,或者说些好话的,反正现在一年的赋税是官员工资的十好几倍,多发些也没什么。

允熥之所以下发这六道旨意,并非是因为对刘川处置严厉的缘故,而是允熥其实早就想过对于官员的制度进行改革、下发这些旨意了,只不过处置完了刘川之后觉得也需要安抚一下,所以就在近日全部下发了。不然就一个刘川,岂比得上这许多的诏令?

这六道旨意,迅速被所有的文官所知。那些本来还在腹诽允熥对于刘川的处置太严厉,转眼之间就有这么多的福利发下来了,大家顿时就不在关心刘川的结局了。

虽然几名御史因为物伤其类的关系,所以还是上了奏折,但是也只不过是不痛不痒的,被留中也没有人反复进谏。当然这不仅是因为允熥发福利的缘故,也是因为这本来在洪武朝就不是他们可以决定或者改变的事情。

这天中午,吏部考功司郎中潘仁接到了允熥下发的六道旨意之后,对正在吃饭的尚书练子宁说道:“练尚书,陛下怎么会突然这么优待官员,难道是因为对刘川御史处置的太严厉,所以……的缘故?”

练子宁说道:“怎会如此?科道官、知府、六部尚书、侍郎等官任免全由陛下做主,我等虽是吏部官员,但是也无权改变。”

其他的人也说道:“是啊,陛下怎会因为那件事情就如此?这是说明陛下还是对咱们这些官员很重视的。”

又有一人说道:“说起来,和宋代相比,先帝对于各府学、州学、县学确是不太重视,这些学校的教喻宋代可都是入流官的。……。”

潘仁看着话题离他预想的话题越来越远,赶忙又歪楼回来对练子宁问道:“但是不管如何,对于刘御史的处罚太重了。不知道为何陛下会处罚如此之重?练大人可知道?”

练子宁说道:“当时我也不在场,具体情境我也不清楚。只是后来听卓敬说,大概是陛下说此人是欺君之罪,所以处置的严厉了些。”

吏部文选司郎中宋徽瞪大眼睛说道:“刘御史所言确有不实之处,但是算作欺君也太过了吧。”

练子宁扫视在场的官员,说道:“这个处罚很重吗?此人进言不实,显然有蒙骗陛下之意,所幸陛下明察秋毫未被其蒙骗。先帝在时,相似之事被流放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现在陛下只不过照先帝的例子处置,你们就说太过严厉,是何居心!”

是何居心,还不是因为朱元璋死了,新的皇帝年纪还轻,又给了他们好脸色,所以就相对轻视一些呗!现在被练子宁戳破了心思,顿时一个个的心下尴尬,随便啪啦两口饭就去公房了。潘仁也随大流回去了。

但是下午工作的时候,潘仁不时地就会和他人说起这件事情,并且总是不为人察觉的引导他人琢磨允熥的坏处。不过今天允熥刚刚发完了福利,效果不太好,但是潘仁并不气馁,毕竟来日方长嘛。

下午六部尚书都来找允熥了。实封的事情大面儿上的说完了,但是细节很多。并且还有其他的事情。

比如工部尚书严震直说道:“陛下,这三位封国国君的王府,到底是他们自己修,还是朝廷给他们修?”

允熥答道:“既然是封国,那怎样修王府、在哪里修、何时修都是他们自己决定,朝廷不管。”

礼部尚书陈迪说道:“陛下,太祖皇帝的已安葬多时,封国之事也安排下去了,何时请各位未为封国国君的殿下回封地?”

允熥其实不太想让这些藩王中的大多数回封地的。但是这是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就连历史上允熥当了皇帝那么想撤藩的人都不敢马上违背祖制,而是一个一个的除掉,所以允熥也不敢。

所以允熥说道:“过几日选个黄道吉日就送各位藩王回封地吧。等礼部定下日子了,再来告知朕。”然后允熥又想起了什么,说道:“让周王世子留京。”

然后允熥又想起了什么事情,说道:“所有藩王之子,年满七岁的,均像太祖皇帝在时一样,在京中统一教导。”

因为兵部尚书现在无人,兼任左侍郎的陈性善又分身乏术,所以右侍郎景清是兵部主官。景清说道:“陛下,那以后分给几位封国国君的卫所,俸禄和粮草是还是朝廷提供吗?”

允熥想了想,说道:“英王和岷王的卫所,等到一切都预备好了,就让他们自己负责吧;西北秦王的沙州卫,先一直提供下去,等到朕说停止的时候再停。”允熥是打算等到尚炳控制哈密以后在停止提供补给。

然后吏部尚书练子宁、刑部尚书茹瑺、户部尚书齐泰也有其他的事情来请示允熥,允熥一一作答。然后等他们都走了,允熥批答折子。等到折子都批完了,天已经黑了。允熥留几位官员吃了晚饭,返回后宫。今晚是按照规矩在抱琴的宫里。承乾宫中抱琴当然早就做好了准备,等允熥一进来就拉着朱文垚给允熥行礼。

允熥也伸手扶起她,说道:“朕说过几次了,不必行大礼的。”

不过允熥虽然这样说了,但是抱琴可不敢和熙瑶学。熙瑶是正妻,又有了儿子;她不过是其它嫔妃。

允熥大概也明白,所以说过去就得了,与抱琴、文垚进了殿内。

允熥先问抱琴:“你的手怎么样了?好些了吗?”

抱琴说道:“不过是一个小口子,当不得陛下每日询问。大概后天就行了。”

允熥说道:“可不要图快,还是再多养几天的好。”

抱琴让侍女给允熥端上来一些点心,又说道:“前几日宫里新进了一些宫女,臣妾恰好发现一名宫女的筝弹得特别好,所以就要了来。”

然后她转身对一名年纪大约十四五岁、姿色俏丽的宫女说道:“紫妍,来,给陛下弹一曲舒缓的。”

那名宫女答道:“是,娘娘。”然后抱着筝放到专用的桌子上,弹了起来。

允熥从前世起,就很喜欢音乐,虽然他自己唱歌跑调,但是不妨碍他喜欢听古典音乐。特别是中国的古典音乐,有的听起来就能让人心情完全放松下来,特别适合在紧张的工作间隙听一听。

此时音乐响起来以后,允熥眯着眼睛,一边吃着剥好的瓜子,一边倾听。

半晌,允熥对抱琴说道:“这人筝弹得不错,都快比得上你弹琴了。”抱琴既然以‘抱琴’为名,也是从小练琴的。

抱琴把允熥的习惯都研究透了,知道他喜欢这种音乐,笑道:“陛下,紫妍的筝可比臣妾的琴弹得要好。等明日陛下再来了,臣妾还让她给陛下弹奏。”

允熥说道:“可惜你的手伤了,不然你和她合奏一曲,肯定很好。”

抱琴说道:“过几日臣妾的手好了,就和紫妍一起为陛下弹奏。”

又过了一会儿,紫妍的筝一曲结束,又弹起了另一曲。抱琴看着允熥的心情不错,说道:“陛下,文垚今年也三岁了,找个先生给他开蒙吧。《千字文》等再大些了再说,最少《三字经》、《百家姓》要背起来了。”

然后抱琴又马上补充道:“还有武术也要开始学了。”她本人是不觉得皇子要学武的,但是允熥本人习武,她就也说了这么一句。

允熥揉揉眼睛。这个时代的家长怎么比后世的家长还要凶残?前几日熙瑶也说给宝庆、敏儿、思齐她们三个找先生开蒙,不让她们总是这样玩儿。这帮小孩儿周岁最大的也才三岁好不!

允熥对于教育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反对从小就死记硬背这些东西。《三字经》还罢了,《百家姓》并无规律,虽然也有韵律,但是连不成完整的故事,记起来很头疼的。

允熥觉得,这个时候的孩子学习一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死记硬背。当然,如果他们家是普通百姓,就指着聪明的孩子考上科举改变命运呢,那也就只能硬背了,但是他们家现在不是不用这样嘛。

允熥认为,应该找那种最有耐心、最会讲故事的人,一字一句的讲《三字经》每一句的含义,并且讲的生动活泼,让孩子喜欢听。最终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为了父皇的夸奖而学习。

所以允熥说道:“武术是得开始打基础了。明日朕找几名侍卫,也不必武术太好的,来教文垚练起来。以后文垚是要封国的,身体可不能不好。”

顿了顿,允熥又说道:“至于《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干嘛要背呢?咋们家又不是要考科举,背这个干什么?”

“朕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明日起,让文垚去乾清宫。朕要给他,和宝庆、敏儿、思齐她们几个一起开蒙。”

抱琴惊讶的说道:“陛下亲自开蒙?”允熥能不能教好啊?

允熥说道:“朕先亲自开蒙。朕对于给孩子开蒙的先生是有特殊的要求的,一时半会儿未必能找到,所以朕先开蒙,等到合朕的要求的先生找到了,朕再让先生教。”

虽然抱琴仍然对于允熥的教学十分的怀疑,认为他未必能把孩子教好。但是让允熥来教,文垚就可以每天见到允熥了,这对文垚可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抱琴忙不迭的答应着。

晚上抱琴服侍允熥。要说这几名嫔妃,在床上最和允熥心意的还是抱琴,有时候允熥都想着:“要是熙瑶和抱琴的优点合二为一,那就太好了。”

====================================================

晚上,还是昨日刘川拜访的那家庭院,昨日后来商讨的那两人又聚在一起了。

昨日后来进去的那个人说道:“今日我从练子宁口中探听到了陛下严厉处置刘川的缘故了。”

另一人声音低沉,说道:“喔,什么缘故?”

先开口说话的人说道:“是陛下认为刘川所言不实,有欺君之嫌,所以严厉处置他。”借着并不明亮的月光看过去,此人就是吏部考功司郎中潘仁。

声音低沉的人说道:“原来如此。陛下可真是诛心呐。”

潘仁恨恨地说道:“自古以来,连圣人都说,‘论迹不论心’,陛下如此作为,非圣君所为,真是小人。”

声音低沉的人说道:“咱们不是早就知道陛下是这样的人吗?”

潘仁说道:“那咱们现在该如何是好?”

声音低沉的人说道:“说来奇怪,陛下具体做事并不如何出众,但是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虽然他自己按照自己找到的办法未必能把事情解决,但是他的办法却总是可行的。”

“就好像陛下之前见过类似的事情一样。或许陛下在当皇太孙的时候,经常去民间,注意到了许多事情吧。”

“所以咱们做事,就找那些陛下一定没有见过的事情。”

“至于其他的事情,就徐徐图之吧。”

=====================================================

悊江行省宁波府海盐县,城外靠近海边的一个小村子里,几名身体壮实的中年人聚在一起说话。

其中一人说道:“陆老二,你的消息准么?上沪县真的要开海了?”

被称之为陆老二的人说道:“怎么不准?你自己不是也听别人说了?如果不是要开海,前几个月那么打海盗为什么?这二年又没有太多的‘倭寇’骚扰海边的老百姓。”

另一人说道:“段老三,消息是准的,并且海盗清缴完了一批之后,马上就要真的开海了。据说,上沪县的县令都给皇帝老儿上折子了。”

段老三说道:“既然萧老大都这样说了,那我也就信了。明日,我就随几位一起去上沪县探探情况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