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踢开永乐 > 第240章 蛛丝马迹和盖棺定论

踢开永乐 第240章 蛛丝马迹和盖棺定论

作者:七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7-06 15:55:27 来源:书海阁

京城,锦衣卫衙门。秦松从满桌子的文稿中把脑袋拔出来,然后又站了起来,让侍卫端来一盆水,自己洗了把脸。

锦衣卫的活儿真的是太不好干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对于锦衣卫进行了大规模裁撤,相当一部分人被处死;洪武二十九年先后除掉冯胜和傅友德等人以后,朱元璋又第二次削减了锦衣卫的人员。

朱元璋的‘狡兔死,走狗烹’的行为避免了锦衣卫膨胀为一个类似于契卡的组织,对于指挥使的清洗和调换也避免了贝利亚这样的人出现。允熥这才能继位之后顺利让自己的人接掌锦衣卫。

但是这也造成了锦衣卫实力的严重降低。允熥即位以后秦松重新开始扩编锦衣卫,但是允熥叮嘱他一定不能招一堆人渣进来,一般卫所的军士也不愿意来锦衣卫,致使扩编缓慢。

不仅人少,锦衣卫现在也没有抓人的权力,允熥又要求一定注意隐蔽不要暴露在百官、百姓的眼前,使得工作开展很慢。

秦松休息片刻,叹了口气,也只能接着进行工作了。

这时,一名秦松从金吾右卫调过来担任千户名叫及力的人走了进来,说道:“指挥使大人。”

秦松抬起头说道:“及力,探查郑国公府的先郑国公之子来历的事情有眉目了?”及力正是他派来调查这件事的人。

及力奉上文书,同时说道:“是的大人,有眉目了。”

“我们一开始的确追溯到了他们是从安庆府过来的。但是当我们的人来到安庆府继续探查,并且联系上当地潜伏下去的锦衣卫暗探之后,发现他们是走从安庆对面的池州府过来的。”

“我们又追到池州府,发现他们是从东边来的。我让周伟带着人继续追查,自己先回到京城报告一声。”

秦松让及力坐下,然后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么郑国公府难道是在撒谎?瞎编了一个先郑国公的后代出来了?”

“但是若这是真的,这对郑国公府有何好处?若是要给先郑国公找人祭祀,过继一个孩子到先郑国公名下不就好了?没道理啊?”不知道实情的秦松完全推断不出合理的解释。

及力说道:“大人,依我来看,多半是郑国公府被人给骗了。”

秦松思考一下,也觉得及力的话有道理,说道:“那就认真查下去,等有些真才实料的时候我再禀报陛下。反正既然是在池州府的东边儿,就在江浙一带,查起来也容易。”

及力说道:“是,大人。”

秦松听完了及力说话,本来已经准备接着去处理其他的事情了,但是他见及力并未离开,问道:“你还有何事?”

及力说道:“大人,我在查郑国公府的事情的时候,顺便查到了一点儿别的事情,现在要禀报大人。”

秦松说道:“什么事情?”

及力说道:“我查到,在京城东南的官员都在的地方,吏部考功司郎中潘仁除了现在与妻子所住的宅院以外,还有一个宅院。”

秦松知道,如果是普通的外宅,及力不会特地和他说一声的,于是静静地等着他的下文。

及力果然接着说道:“我顺便查了一下这个宅院,结果发现宅院之中并无潘仁的外室,他也并无外室。”

秦松疑惑地说道:“噢,那他置办这么一个宅院干什么?”

及力接着说道:“因为我主要是探查郑国公府之事,所以并未仔细探查。不过我发现,前些日子上书给陛下请求减免江浙五府的田赋的御史刘川就住在那附近,并且潘仁也是苏州人,他二人之前也是有些交情的。”

“我又探查得知,有人曾看到从刘川的府邸有人出来,似乎是进到了潘仁的宅院。”

秦松明白及力要说什么了:‘他是在说潘仁就是怂恿刘川上书的人。’

秦松顿时对于这件事情也重视起来了。单单是刘川上书这一件事情也算不上什么,但是要是他人指示的,那性质就不同了。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么除了已经被贬沙洲的刘川,和已经发现的潘仁,说不定还有其他的人涉及其中,现在朝中所有江浙五府的官员都有嫌疑,说不定还有其他地方的。

秦松郑重说道:“你下去吧,我回头安排人来探查这件事情。”及力见秦松重视起了这件事情,也就退下了。

秦松马上叫进来一名侍卫,吩咐道:“请千户崔明军过来!”

不一会儿,崔明军进来说道:“大人叫我?”

秦松说道:“崔千户,现在有件事情要交给你办。查查吏部考功司郎中潘仁这个人。”

崔明军的父亲就是锦衣卫的军士;他在他父亲去世以后,子承父业也进入锦衣卫。

崔明军办案十分有一套,查办李善长的时候他的年岁还小,但是却火眼独居立下大功,连朱元璋听说之后都赞颂了一句。

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称赞过他的缘故,他并未被清洗。现在在当年那一批查案经验丰富的锦衣卫大多被处决的情况下,他算是锦衣卫里少数懂得探查的人了。崔明军什么也没问,直接说道:“是,大人。”

秦松又嘱托道:“不管是关于这个潘仁的任何事情,都要仔细探查,也全部要报告给我,不要漏了一丝一毫。”

崔明军还是和刚才一样说道:“是,大人。”然后他看着秦松没有其他的吩咐了,转身退下。

秦松坐在椅子上思量片刻,觉得郑国公府的事情可以暂时隐瞒,反正既然常家已经正式将常继锋纳入族谱并且通过正式上书的形式告知了朝廷,这件事能造成的影响已经都造成了,所以早知道晚知道没什么大的区别。

但是关于潘仁的事情则不同。允熥如果不知情,有可能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思量已定的秦松说干就干,马上出发去了皇宫。

===================================================

乾清宫内,底下的四名辅官和卓敬在处理着折子,中书舍人们在一旁随时处理一些其他的事情。但是允熥却没有处理折子,他在看着《三字经》,或者说,他在备课。

这一世的允熥就不怎么爱学习,当时是把《三字经》背下来了,但是现在早就忘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了。

至于前一世的允熥,虽然把喜欢的《出师表》等古文背下来了,但是也不记得《三字经》的大部分内容了。

所以允熥在教导四个小孩子《三字经》之前,自己也必须先温习一下,同时花时间备课,之后才能教导四个小家伙。

这时解缙走进乾清宫,和陈性善说了几句话。陈性善听了解缙的话,站起来,和解缙一起走到允熥面前。

允熥还在嘀嘀咕咕的看着《三字经》,丝毫没有注意到有人走到了距离自己只有一步的距离。

解缙倒是很好奇允熥在看什么,想在和允熥谈事情之前瞄几眼;但是陈性善直接说道:“陛下。”

允熥下意识的合起了《三字经》。毕竟,被人看到自己在温习《三字经》有些丢人。

允熥问道:“你们有何事?”

陈性善说道:“陛下,现在解中书在主持编写《太祖实录》的事情,有些事情要和陛下来说。”

允熥说道:“何事?若是需要什么资料,不必告知于我,直接去史馆或者翰林院取就行了。”记载着最为机密事情的本子,那个朱元璋偷着记下的本子被允熥藏在了乾清宫自己的寝殿,他们找不到的。除此之外所有关于朱元璋的记录都可以随便给他们看。

这时允熥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难道是……”

解缙说道:“陛下应该已经猜到了,是对于李善长的定论。”

李善长,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也是大明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朱元璋曾经亲自拿他比拟萧何。

但是汉初的环境和明初完全不一样,汉高祖刘邦和朱元璋也完全不一样,所以李善长没有能够得到善终,全家除了娶了公主的二儿子韩琪以外全部被杀。

之前陈性善已经问过一次对于韩山童、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要如何写评语。当时允熥就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对于韩山童、刘福通、陈友谅,太祖皇帝生前说过什么,就写什么,不修改了。’

不过张士诚稍有不同。允熥知道有不少张士诚的旧部在当海盗,允熥希望招降他们,所以对张士诚的评语美化了些。

但是这次对于李善长可不一样。胡惟庸该死,大明的大臣大多认同这一点;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李善长罪不至死,虽然他们不敢说出来。

不仅是李善长,还有之后的冯胜、傅友德、王弼,以及一些影响小一些的大臣,他们的身后评语都很重要,也都要允熥思量。

允熥揉揉脑袋,想着:怎么总有这么烦心的事情,莫非上天就不能让他多休息一会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