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踢开永乐 > 第270章 飞快的革新

踢开永乐 第270章 飞快的革新

作者:七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7-06 15:55:27 来源:书海阁

曹国公府,此时在后院下人所在的地方,李家的大管家朗声说道:“,咱们家老爷固然不忍行此事,但是咱们做下人的岂能不为主家着想?”

“多了输血之法,在战场之上就等同于创伤之后多了一条命,咱们家主家是武将,说不定哪天又上了战场,输血之法是必不可少的。”

“大少爷也担心老爷,所以瞒着大老爷私下里许诺:‘凡是愿意受血的,一人赏赐五十贯钱;因此死了的,老父母、妻儿曹国公府养一辈子,儿子长大以后府里安排好差事;落下病的,府里也养一辈子,儿子长大以后府里也安排好差事。’”

下边的仆人们虽然并未大声议论,但是一个个都用莫名的表情看着大管家:你丫以为我们不知道大老爷是什么人吗?大少爷瞒着大老爷私下里有这样的许诺,怎么可能!

不过就算是猜出了是李景隆在背后虚伪的指使这件事情,并不代表仆人们就一定不会愿意成为李景隆的移动血库的。

不少人都在掂量,尤其是因为种种后天的原因身体不好的。跟随李文忠、李景隆父子上过战场受伤的那李家肯定得养着的,但是因为其他的缘故腿脚有问题的,都在思量。

不一会儿,一个右脚因为伤到了筋而干不了重活儿只能凭借着父子两代在曹国公府服侍而留在府里的人就站出来说道:“我愿输血。”

随后又有人陆续站出来,不过人数不多,毕竟后天伤残的人也不算多,比例最大的战场伤残人士还基本没有站出来的。

李家大管家对于站出来的这些人都好言抚慰,并且李景隆的长子李唐邦也出来安抚他们。

不过李家大管家还是再心中想到:‘人还是太少,多半还需禀报大老爷去军中找人。军中残疾之人不少,而朝廷的抚恤也不多;并且残疾之人不仅无法再上战场打仗,就是家里的活计也多半干不了,要是有这么一个减轻家里负担的事情,多半是愿意的。’

=======================================================

从张温询问允熥输血之事,让输血可行满京城都知道开始,各家勋贵都在干与李景隆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会像李景隆那样虚伪面对自己家的仆人还遮遮掩掩的。

比如常森,就非常直接的在家中的仆人中寻找,也不用管家背黑锅。

京城四十八卫的残疾军人很快发现了自己竟然又有了派上用场的方式,并且各家对于这类人都是赏赐极厚,让身体健全的人都心动了。要不是还有不小的可能直接死掉,估计会有不少的健全之人愿意的。

之后有医师提出:‘这不与滴血认亲类似嘛!’然后大家恍然觉得父母与子女之见应该都是可以输血而无问题的,大多数人家也因此改为了使用滴血相不相容的方式来确定是不是一样的血液类型。

这导致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人们发现滴血认亲是不靠谱的,因为有那么多的完全不可能有血缘关系的人的血都容在了一起,这引发了华夏医学界的大地震,也引起了大明百姓极大的惊讶和震动。

对于医学界的地震在随后的几年之中传遍了全国的大多数地方,不过对于民间的影响则延续了好长时间才传遍全国。

允熥其实是也知道相容的血多半就是同型血的,但是允熥记得前世的时候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是即使是能融到一起的同型血,也会因为淋巴细胞的抗性和其他的问题导致生命危险,只有经过科学检测才能最安全。

允熥现在没有科学检测的手段,只有采用最土的方法,直接输入体内融合的办法来检测了。这也是允熥没有提出滴血相不相容的办法的原因,反正他是皇帝,也不缺能用的人。

(以上关于能相容的同型血输入体内也可能有危险的内容查自网络)

之后没过几日,大明的第一座高炉在梅山矗立起来了。允熥还亲自到现场,表扬了负责的工部、内官监的官员和太监,还有领头的工匠。虽然这个高炉产铁量不高,也时时有问题,但是允熥还是大力表扬了他们。

然后允熥叮嘱官员:“多重视工匠的意见。”

“这些工匠论起来管事多半是不行的,但是对于高炉有无问题可是门清儿的很。”

“虽然朕要你们多多产铁,但是也不能为了多产铁而不顾可能的毛病,酿成大祸!若是因为高炉坏掉而工匠有所死伤,朕是不依的。”

除了高炉,火器方面也依照允熥之前的叮嘱而进行了改进。

当工匠们发现允熥所说的火药配比确实是威力更大了,颗粒火药确实是装填方便,也使得火药威力更大以后,对于允熥是惊为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允熥的真实身份。

随着新式火药的推行,以及火炮、火枪规格的统一,定装火药的使用及炮弹、子弹规格的统一,大明的火器威力更大了,瞄准系统也可以提上日程了。允熥还指示他们研究如何给火炮减重。他印象中的75迫击炮都是非常小巧的,一个人就可以扛着走,但是也可以打出去四五里地;而这个时候几千斤的炮也就打出去四五里地,威力还比不上75迫击炮。

虽然技术迭代很快,五百年以后的技术水平与此时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允熥还是觉得需要改进,最起码炮要轻一些才好。

之后,允熥因为自己对于高炉炼铁非常熟悉,多次亲临铁厂指导高炉的建设。

文官们虽然有些腹诽,觉得改进高炉应该是工匠的事情,作为皇帝把事情委派给官员就好,不必亲自指导。不过毕竟铁十分重要,现在又是明初,除了几个御史上书就此事进谏了一番以外,干实事的大臣都对此沉默不语。这使得允熥更加坚定了“缩编”御史的决心。

从浦口到滁州的轨道也开始修建了。御马监的太监白喜光是彻底扑在了工地上,为了保住自己岌岌可危、随时有可能被替换的太监岗位,也是拼了。

他一开始拼,所有的工匠也就只能跟着努力了,致使有轨马车轨道建设速度飞快。

允熥还关注了大明造船业的发展情况。不过允熥对于造船是一窍不通的,看到大明现在还有着海运,每年大量的粮食海运辽东,官方造船厂虽然造价高一些,但是技术还是有的之后,决定就不对造船业指手画脚了。

眨眼之间,时间就已经到了十一月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