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踢开永乐 > 第918章 对战程朱理学——结束

踢开永乐 第918章 对战程朱理学——结束

作者:七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7-06 15:55:27 来源:书海阁

选定了会试上榜的一百多人后,还要举行殿试决定这些人的名次,以及将来选定的官职。不过距离举行殿试有些日子,这还不是现在朝堂内外最引人注目的事情。

现在朝堂内外最引人注目的事情,当然就是理学派与其它学派之间的辩论了。

自从几天以前允熥宣布废除朱元璋颁下的免除节妇娘家差役的旨意、又下令废除殉葬制后,理学派与其它学派之间就因此不断进行唇枪舌战,随着时间过去不仅没有慢慢停下来,反而愈演愈烈,不仅是京城的文官,就连京城附近的地方官都写信到京城,委托好友替自己张贴大字报。

虽然理学派与其它学派互相之间的分歧甚多,能够辩论的观点不少,但双方不由自主地集中到了对女子的态度上。一来,这次辩论正是因为允熥废除对节妇家里的优待引起,二来谈论其它也容易引起忌讳。

孔子亲口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君臣关系比拟为父子,即使允熥金口玉言,说了儿子孝顺父亲也要依照礼仪而不是做父亲的说什么就做什么,但臣下说这样的话仍旧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怀疑不孝,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尽量避免这方面的话题。至于君为臣纲,就更没人敢谈论了,况且双方在这一点上的分歧本来就很小,是以众人均辩论到底女子的地位应该如何。

允熥靠在榻上,闭着眼睛听陈瑛将这一段时间双方的主要辩题和依据叙述了一遍后,说道:“这样说来,现在理学派的主要依据,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言:‘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了?”

“是,陛下。”陈瑛说道:“孔子所言中有关女子的话语甚少,就是有也大多只是泛泛而谈夫妻之道,女子自然要顺从丈夫,但顺从到何种程度却只是说合乎礼仪,所以难以作为依据。”

“而孔子之后的诸多典籍,因为此次辩论又以‘正本溯源’为名目,所以无法引用,因而这句孔子对女子有贬低之意的话语就被理学派封为圭臬,与周礼、汗礼等学派争辩。”

“原来如此。”允熥睁开眼睛,拿起放在一旁的《论语》,翻看了几页将自己的猜测又确定了一遍,对陈瑛说道:“爱卿附耳过来。”他随即在陈瑛耳边说了几句话。

陈瑛听了允熥的话非常惊讶,在心中默念了几遍《论语》,随即抬起头来,难以置信的嘀咕道:“怎会如此?”饶是陈瑛仅仅将儒家经典当做敲门砖,但也有些咋舌。若允熥所说是对的,那整个儒学都要受到影响。

“陈爱卿,朕的意思你也应该明白。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这个观点散布出去。”允熥说道。

陈瑛回过神来,躬身说道:“臣定不辱命。”

……

……

第二日,上午巳时正。

这一日是三月二十五日百官休沐的日子,既然是休息的日子,那大臣们都不必上朝也不必理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因此,这样的日子都是辩论的双方最为活跃的日子,今日也不例外。

这一日从辰时初开始,就有人在木板上张贴大字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辩驳。这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晚上睡得很早,因此起床也很早,许多人卯时初就起来,借着微弱的阳光写字,在天大亮以后张贴出来。

也因此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发生了:许多观点对立的人在前来张贴大字报的时候相遇,随即理所当然的争论起来。很快,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木板面前,分为两边,大声争辩着。远远看过去,很像是两伙儿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开片。但你若走近,就会发现双方大多数人都是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个个穿着长衫,嘴里操着或流利或生硬的官话激烈的争辩着。附近还有人满脸焦急,操着谁也听不懂的话说着什么,应该是来自两广福建一带的官员。

此时在这一片公租房附近的派出所内,两个警察正坐在屋顶,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颇为新奇的看着这些文官辩论。其中一人说道:“这可真是新奇,我家也是世代居住在京城的人,活了近三十岁还是头一次看到文官们这样吵闹。”说着又有些担忧:“他们不会打起来吧?若是打起来了,咱们两个守着派出所就在一旁看着没有动作,恐怕会被上官斥责。”

“不会。”另外那人说道:“文人们讲究君子动口不动手,虽然这些文官儿未必个个都能算得上是君子,但也不会动手。”

“更何况,即使他们动手了,咱们两个上去劝解能有什么用?他们大多可都是朝廷命官,他们会听咱们两个的话?万一碰到了谁,咱们两个可就不是被斥责一番了。”

正说着,从东面又有一人走进公租房这个坊,走到正在激烈辩论的文官附近,想要分开人群走到里面去。

“这是,中书舍人陈瑛?”一个警察道。

“就是陈大人。听说他是陛下的亲信。”

“既然如此,他说什么,一定是经过陛下首肯得了?”“应该就是如此。”

“那看来这次的辩论就要结束了。陛下的亲信岂会随意出言辩论此事?定然是有了十分重要的证据。”那个警察说道。

而此时站在木板前的宋麟等人,想的和他是一样的。前些日子陈瑛一直没有出言,一张大字报都没有贴,此时忽然出现,一定是有了他认为难以辩驳的依据。宋麟不由得停止了说话,握紧拳头看着陈瑛。

许多人都如同宋麟一般想,所以渐渐的场内竟然悄无声音,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已经站到中间的陈瑛。

陈瑛颇为享受这种注目,扫视了一圈后才咳嗽两声,问宋麟道:“宋学士,学生请问,《论语》中一共有多少个‘女’字?”

宋麟有些莫名,但还是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论语》,答道:“《论语》中一共有十九个‘女’字。”

“不知这其中通‘汝’字的一共有几个?”

“陛下,一共有十八个‘女’字通‘汝’字。”

话音刚落,宋麟就反应过来,很惊讶的说道:“莫非孔子的本意,这剩下的一个‘女’字也通‘汝’字?这句话的本意是……”

“是‘惟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陈瑛大声说道:“《论语》中一共十九个‘女’字,其中十八个经过历代大师鉴别,都必定是通假字。那这仅存的一个‘女’字,如何说它不是通假字?”

“更何况,若这个字是通假字,也不是说不通。此言出自《论语》第十七阳货篇,若是‘女’通‘汝’,此句意为:(阳货)你这个小子和小人一般难以相处。”

“若这个字确为通假字,那孔子就从未说过对女子不屑的言论,即使女子仍旧要听从男子,也不必像理学派所说的卑下。”

“这。”顿时,现场响起一阵抽气声,随即许多人与身旁的人议论起来。

陈瑛提出的观点太新颖了!或许在很久以前也有人怀疑过这个‘女’字是否是通假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董仲舒对论语的解释成为正统的解释,虽然后世也不断有人对他的解释进行质疑,但从未有人怀疑过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含义太清楚了,甚至不读书的农民都能听明白。也因此理学派即使用这句话作为自己辩驳的根本,也没有仔细分析过‘女’字是否可能是通假字的问题,从而现在被陈瑛一举驳倒。

若是平时,这句话被重新解释对理学派算不上太大的打击,但现在这句话是理学派同其他学派辩论的重要依据,若是原来的解释被推翻,理学派就会马上陷入危机之中。

“你这只不过是一家之言,虽然其余十八个‘女’字都是汝字,也并不能据此以为这个‘女’字也通汝字。”宋麟反应过来,大声反驳道。

“孔子在《礼记》中庸篇言到:‘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此言中的夫妇,并非指夫妻,而是男女百姓之意,自古以来的儒者均如此以为,学生也无其它见解。但由此可知,可见孔子以‘妇’字称呼‘女’子,而非‘女’字。所以如何能认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其意为女子?”陈瑛没有又大声说道。

这番话彻底压倒了理学派,让在场的理学派诸人说不出话来。他们现在要想驳倒陈瑛的话,就得证明《礼记》中庸篇中的夫妇二字是夫妻之意,但这句话中的夫妇如果解释为夫妻是怎么都讲不通的。

并且《礼记》中还有专门表示妻子之意的词,就是‘妻’这个字。他们更加没有辩驳的余地。

陈瑛说过这些话,见在场的理学派诸人都哑口无言,有些人还露出颓丧之意,有些得意的掸了掸身上的尘土,躬身行礼道:“诸位同僚,学生还还有事,就先走一步了。”随即离开了此处。

坐在派出所屋顶的两个警察有些目瞪口呆的看着离去的陈瑛。他们猜到了陈瑛必有惊人之语,但没想到效果这样好。他们虽然听不大懂陈瑛说了什么,但见在场主人的反应就能明白。

但他们很快兴奋起来,因为终于有一件可以和旁人吹牛的事情了。‘在陈中书说了这一番道理后,在场的许多官员恼羞成怒,要围殴陈中书,幸得我冒死相救,陈中书对我感谢道……’其中一人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思起了这件事要如何对旁人说。

不过正是在这许多普通人歪曲的口耳相传下,这番话迅速传播开来,不仅当朝的官员知道了,就连京城内外的百姓都知道了,那些居于乡下的秀才也就知道了。理学派迅速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

更加学上加霜的是,又有人张贴大字报,列出了朱熹生前被人弹劾的几大罪状: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从私德上攻击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朱熹。

这下子,理学派更加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原本在孔子时代,私德并不与公德完全相提并论,但到了后世这二者就相提并论了,私德不好也会被人认为公德不好。朱熹本人如此,他的学说如何能被认为是正确的?虽然理学派的人翻故纸堆,找出当年的记载,试图证明朱熹只是纳了两个尼姑为小妾,儿媳妇怀孕不是他干的。但这事都过去好几百年了,想要完全证明也十分不易;何况即使仅仅纳尼姑为妾也是丑闻,理学派因此在短时间内,几乎就要被全面打到。

可就在此时,尚未参加殿试的会元周述,忽然张贴大字报说道:“《论语》卫灵公篇有云: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虽然朱熹自身私德颇为可疑,但也不能一次认为他的文辞都是错误的,理学还有许多有道理之处。”

在他说出这番话后,许多和他持有一样观点的人纷纷出言,反对彻底将理学派打倒的做法。

但这反而使得真正的理学派更加难堪。因为理学派本身就是主张公私合一的,这番话等于进一步否定了理学派的根基。

最后允熥适时出手,表示理学派虽然有许多谬误,但也有一些可取之处,让周礼派吸纳了理学派的部分观点。不过并非所有周礼派的人都愿意如此,所以周礼派发生了分裂,其中一支形成了新的学派,后世被称为明礼派的雏形。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事情到此,理学派的人大多转投其他学派,剩下的人也只能苟延残喘;又过了许多年,仅存的人都死光后,真正的理学派灭绝,除非再发生一次类似于蒙古灭宋的重大政治变动,否则理学派不会再兴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