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121章 朱允炆还活着?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121章 朱允炆还活着?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6 19:46:55 来源:书海阁

张宏杰对张启道,笔记本里面,还记载了一个更大的惊天秘密,这话让张启感到吃惊。他不由得问道:“是什么秘密?”

张宏杰道:“兄弟,您应该听说过明朝的靖难之役吧?”

张启一愣,“靖难之役?”

他自然是听说过的。这是一场由明成祖(时为燕王)朱棣向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夺位之战。其持续时间从建文元年(1399 年)至建文四年(1402 年)。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实行分封诸王政策。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了消除藩王对皇位的威胁,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支持下实行“削藩”政策。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朱棣以“靖难”的名义起兵反抗。

朱棣起兵后,迅速解除北平外围威胁。朱允炆初拜耿炳文为将讨伐朱棣,雄县、莫州、真定三战皆败后,于建文元年(1399 年)八月,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负责平燕事宜,但其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在郑坝村、白沟河等地被朱棣击败几乎全军覆没,而朱棣在收编宁王朱权的部队后军事实力得以壮大。

之后双方陷入了艰苦的拉锯战。朱棣多次击败朱允炆大朝廷军队,朱允炆数次遣使议和皆为朱棣所拒。但朱棣的实力也逐渐被削弱。为了以弱胜强、绝地反击,朱棣冒险奇袭金陵。

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穗与李景隆打开金陵城门迎朱棣入城,朱允炆于宫中纵火后不知所踪,一说为**而死,一说为逃亡出京。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二十七日,朱棣即位称帝。

张启疑惑的看向张宏杰,“这里面有什么大秘密?”

张宏杰压低了声音,神色凝重地说道:“那场叔侄之间的皇位争斗,最终朱棣登上了皇位,可建文帝朱允炆却下落不明。民间传说纷纭,可实际上,朱允炆根本就没有死!”

张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

张宏杰看了看四周,继续道:“朱棣自从登基后,那是寝食难安呐!他心里清楚,只要朱允炆还活着,他这皇位就坐得不安稳。所以,他派出了众多的人手,明面上说是寻找仙风道骨的张三丰,实际上就是为了搜寻朱允炆的下落。在朱棣心里,张三丰那等仙人般的人物,怎么可能还在世间。可谁能想到,这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妙。”

张启听得入神,追问道:“然后呢?”

张宏杰深吸一口气,声音微微颤抖:“有一天,朱棣正在宫中处理政务,突然有人来报,说张三丰求见。朱棣当时就懵了,他怎么也没想到真能把张三丰给招来。等张三丰进来,朱棣还没从震惊中缓过神来,却发现张三丰身边还跟着一个人。朱棣仔细一打量,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差点没瘫坐在地上。那人竟然是失踪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

此时的朱棣,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他恐惧,害怕这突然出现的朱允炆会夺回他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他又疑惑,这朱允炆怎么会跟神仙人物张三丰在一起。而朱允炆呢,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有对皇位的不甘,有对朱棣的怨恨,也有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张三丰则一脸的淡然,仿佛这世间的纷争都与他无关。他看着朱棣,缓缓说道:“陛下,这世间的争斗何时是个头?”

朱棣强装镇定,声音有些发颤:“张真人,您这是何意?”

张三丰轻轻一笑:“陛下心中明白,何必再问。”

朱棣的手心已满是汗水,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局面。

张宏杰道:“那张三丰告诉朱棣,他已经收了朱允炆为弟子,自此远离尘世,不会再夺回皇位。要朱棣好好的治国,要爱护黎民百姓,不得苛捐暴政,以天下苍生为念。”

朱棣脸色阴晴不定,目光在张三丰和朱允炆身上来回游移。他心中暗想:“这张三丰的话,能信几分?朱允炆真能就此放下皇位之争?”但在张三丰的威严之下,朱棣还是强压下心中的疑虑,说道:“真人教诲,朕定当铭记在心。若允炆贤弟能放下过往,朕自当全力治理好这天下。”

朱允炆此时向前一步,神色平静而坚定:“四叔,过往种种,皆已如烟。我如今愿跟随仙师修行,从此不再过问世间纷争。还望皇叔能以百姓为重,让天下太平。”

朱棣看着朱允炆,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叔侄反目,如今这般结局,让他一时有些恍惚。他说道:“允炆,你既已做出如此决定,朕也不再追究过往。只盼你能得偿所愿,修行有成。”

张三丰和朱允炆转身准备离去,朱棣忍不住追问了一句:“你们欲往何处?”

张三丰微微一笑,留下了八个字,“西洋万里,随风而去。”

朱棣听了,恍然若失。站在原地,久久不语。张启急切地问道:“那后来呢?”

张宏杰轻抿一口龙井茶,接着说道:“自那之后,朱棣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回想起那一幕。他心中既有着对朱允炆是否真的放下皇位的担忧,又有着对张三丰那高深莫测的境界的敬畏。而张三丰留下的那八个字,更是让朱棣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朱棣深知,张三丰乃绝世高人,他的行踪难以捉摸。但那‘西洋万里’四字,却让朱棣心中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开始筹备大规模的航海行动,这便是后来的郑和下西洋。

朱棣表面上宣称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在西洋找到张三丰的踪迹,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每次郑和出发前,朱棣都会秘密嘱咐,务必留意张三丰的下落。

在准备航海的日子里,朱棣常常独自在宫中踱步,思考着自己的皇位是否真的稳固,想着若能得到张三丰的指点,或许就能永远守住这大明江山。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长生的追求交织在一起,让他愈发急切地盼望郑和能带回好消息。

而郑和这边,身负皇命,压力巨大。他深知朱棣的心思,也明白这航海之行的艰难。每到一处新的地方,他都会仔细打听张三丰的消息。可茫茫大海,异国他乡,要找到一个行踪不定的仙人,谈何容易。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传回国内,朱棣的心情也随之起伏。有时他会大发雷霆,责怪郑和办事不力;有时又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是否太过执着。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朱棣的内心饱受煎熬。他一方面要处理国内的政务,应对各种政治斗争;另一方面,又时刻牵挂着郑和下西洋的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渐渐意识到,也许长生不老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他已经无法停下这大规模航海的脚步,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大明展示国力的重要象征。

而在民间,关于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朱棣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国宝,有人说他是为了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只有少数知情人,才明白这背后隐藏着朱棣对长生和权力的终极追求。”

张启听得入神,不禁感叹道:“原来这背后还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张宏杰微微一笑:“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张宏杰又告诉张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给垂危的朱棣带回去了一封秘信,提到了一个地址。据葛老师考证,这应该是郑和已经发现了张三丰和朱允炆的下落。”

张启瞪大了眼睛,急切地问道:“那信里到底写了什么?”

张宏杰神色凝重,缓缓说道:“这封信后来秘藏于皇宫大内,一直没有人关注。后来改朝换代,明朝覆灭,清朝建立。在清朝的统治期间,宫廷的混乱和动荡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献和物件都失去了踪迹。这封信也在其中,一直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再后来,英法联军攻占紫禁城,无数珍宝被掠夺,这封信也就此下落不明。”

张启皱起眉头,满心的疑惑:“那葛剑雄教授又是怎么发现这封信的呢?”

张宏杰深吸一口气,接着说:“葛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他通过查阅各种古籍文献,走访众多古迹遗址,试图拼凑出那段被遗忘的过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海外收藏家那里听闻了一封神秘信件的存在。这位收藏家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收集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和文献。”

“葛教授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刻动身前往海外。当他第一次见到那封信时,心情无比激动,但又充满了担忧。他担心这封信并非他所寻找的,但内心又怀着一丝期待。”张宏杰顿了顿,继续说道,“当他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封信,看到上面的字迹和内容时,他知道,多年的研究终于有了重大的突破。”

张启忍不住追问:“那信里到底写了什么具体的内容?”

张宏杰目光深邃,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谜团的时刻:“信中提到,郑和在西洋的一处神秘岛屿上,发现了一座宁静的道观。道观中,张三丰和朱允炆正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似乎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与周围的居民相处融洽。信中还描述了那里的风景如画,宛如世外桃源。”

张启惊叹道:“原来如此!不知那朱棣看到这封信会作何感想?”

张宏杰沉思片刻,说道:“当时垂危的朱棣,在病榻上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他终于得知了朱允炆的下落,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似乎落了地;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自己已时日无多,无法再去追寻。他或许在那一刻,对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争斗感到了一丝疲惫和无奈。他可能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那场靖难之役,一切会不会不同。”

张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这封信的流失海外,对于历史研究来说,真是一大损失。”张宏杰感慨道:“是啊,这封信的流落海外,让那段历史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但葛教授的发现,至少为我们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对那段往事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考。”

张宏杰又对张启说:“葛老师在信上还看见了郑和详细记载了张三丰所在的那座海外岛屿的位置,以及附近的风土人情。据葛教授的仔细推测,那座岛屿大概位于北纬10度,东经78度左右的区域,靠近印度的海域。”

张启惊讶道:“这么精确的位置?那这岂不是一个重大发现!那这个位置附近是印度的哪个邦啊?”

张宏杰点点头,说道:“据推测,应该是在印度的喀拉拉邦附近海域。当然,经纬度只是葛老师大致的推测,未必就那么精确。”

张启皱起眉头,疑惑地问:“那葛教授有没有说为什么郑和能找到这么偏远的地方?”

张宏杰解释道:“据信中描述,郑和的船队在航行中遭遇了强风,偏离了既定航线。在漂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这座神秘的岛屿。而且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们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探索**,才得以发现这座岛屿。”

张启若有所思地说:“原来是这样,那这座岛屿上的风土人情又是怎样的呢?”

张宏杰回答道:“信中提到,岛上的居民淳朴善良,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那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们主要以渔业和种植业为生。岛上还有着壮观的自然景观,比如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泊。”

张启感叹道:“听起来真是一个美好的地方,那朱允炆和张三丰在那里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张宏杰思索片刻,说道:“信中说,他们在岛上修建了一座简易的居所,过着宁静而平淡的生活。朱允炆似乎已经彻底放下了过往的一切,跟随张三丰潜心修行,他们时常与当地居民交流,传授一些中原的文化和技艺。”

张启不禁问道:“那他们有没有想过回到中原呢?”

张宏杰摇摇头说:“信中并未提及,但从他们在岛上的生活描述来看,或许已经心满意足,不再留恋中原的繁华与纷争。”

张启感慨万分:“这真是一段传奇的故事,如果能找到这座岛屿,那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将具有重大意义。”

张宏杰表示赞同:“没错,但要找到这座岛屿并非易事。我们需要更多的线索和技术支持,也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努力。不过,既然推测出了大致的经纬度,我们就有了很大的希望。”

张启充满期待地说:“希望有一天,这个历史谜团能够被彻底解开。”

张宏杰笑着说:“是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座神秘的岛屿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张启又问道:“那葛教授有没有打算组织一次探索行动,去寻找这座岛屿?”

张宏杰回答:“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计划,但葛老师一直在为此努力。葛老师之前在电话里面和我说过了,他希望您可以参加寻访张三丰和朱允炆下落的探险活动。至于真正的秦始皇陵的位置,葛老师说他还没有最后确定,还需要一些研究工作。”

张启坚定地说:“以后如果有空的话,我一定在所不辞!”

听闻此言,张宏杰拍了拍张启的肩膀:“好,历史的探索需要我们保持热情和坚持。”

与张宏杰告辞之后,张启打车离开。坐在车上,张启思绪万千。他之前可是真的见过了张三丰真人,但是这种事情过于敏感,他不好直接告诉张宏杰。在伏羲宫里面,张三丰对他多有指点。后来张三丰一路与他随行,参加了东瀛国海域附近的海上军事演习。在魔都,张三丰又飘然而去……

张启突然想到,既然张三丰可以通过修炼长生不老,那么他的弟子建文帝朱允炆,他是不是也依然活在人世间呢?如果朱允炆还健在的话,他是否还继续生活在那座海外岛屿上?

突然,他脑海中又有了一个荒诞的想法……

一路想着,张启回到了军事基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