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189章 哲学指导不了科学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189章 哲学指导不了科学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6 19:46:55 来源:书海阁

杨振宁微微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今天重点说说科幻文学里面的想象力。这想象力啊,那可是科幻文学的灵魂所在。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无数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然而,当下的科幻文学却出了个大问题。有些作者一写科幻,就一门心思地制造恐怖。他们肆意炮制出各种惊悚的情节,仿佛恐怖成了科幻的唯一卖点。这可就大错特错了,科幻文学理应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此。”

杨振宁的话音刚落,江波便站起身来发言:“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科幻就像是一个大圆,而现实则是另一个大圆,这两个大圆之间只有极少的重叠部分。从科幻研究的角度来讲,科幻小说首先属于娱乐文化的范畴。毕竟,小说最初产生的目的便是为大众提供娱乐,科幻小说自然也不例外。

但科幻小说又有着独特的价值,那便是它与科技紧密相连。虽说小说里描述的技术未必都正确,但对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有着极大的益处。您看啊,许多科学家、工程师,甚至包括企业家,都将科幻小说视为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优质精神食粮,这绝非偶然。

再者,科幻小说中与现实结合较为紧密的那部分内容,其实有着未来主义的特性,是科幻小说家从自身视角对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的推演。科幻小说中的精华部分,除了具备娱乐价值之外,还能引发人们严肃的思考,生动地描绘出社会未来的走向,从而激发人们的向往之情或者警惕之心,这便是与现实最为贴近的那一类科幻作品了。但无论如何,科幻文学不能依靠贩卖恐怖而吸引流量!”

杨振宁专注地听着,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道:“这位小伙子的观点相当精辟啊。科幻确实应当在娱乐性与深刻思考之间找到平衡。它不能仅仅是逗读者一乐,还得启发读者去思考未来,去思索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唯有如此,科幻文学才能迈向更高的层次,才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一会儿,韩松表情凝重地站起身来,缓缓说道:“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超乎想象,这无疑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它就像一头正在觉醒的巨兽,其能力在不断扩张,我们很难预测它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候脱离人类的控制,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地位发起挑战。”

韩松说完后,江波接着发言,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兴奋:“我自己就写了多部关于人工智能的小说。我常常设想一种情景,有一种人工智能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工作,那将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到那时,人们可以自由地去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随心地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物质需求由社会充分供给,人们也不会被过多的贪欲所束缚。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社会模式。

我始终相信,人类有着足够的智慧和创造力,会在发展的进程中找到一个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方式来延续社会的发展,不会让世界陷入太过黑暗的境地,我们一定能够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共同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韩松又说道:“一百年前的科幻作家们对二十一世纪的畅想许多都没有实现,作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想:是否前辈科幻作家高估了人类的科技发展?”

江波回应道:“韩老师,科幻作家一方面高估,另一方面低估科技发展,这就是常态。科幻要是都能说准,那就不叫科幻叫科学了。科幻作家的畅想,更多的是一种线性化的畅想,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多更快更便捷。比如说蒸汽机时代,就会想象一个蒸汽机驱动的机器人。有线电话时代,未来的电话可能就是机器人把电话带到你身边,而不是手机。科技的发展却往往是非线性的,总是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发生飞跃。这也是好事,至少让科幻作家一代代总可以有新东西可写。”

江晓原又说道:“你们都把科学描绘的太美好了!我个人是不同意的。这个世界上,科学并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张启则举手发言道:“江先生,如果按照您的内在逻辑,比如您要达成永生的心愿,既然目前科学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就要去信任神学、玄学,或者其他什么。可是,我在这里也想问一句:我的心愿是想赚人民币个亿,这就是我的心愿,而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有一位传销人员告诉我,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请问,我是不是要选择信任传销?

我想赚个亿,这个难度相当于获得永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付出了坚实的努力,虽然赚不了个亿,但是最起码我可以做一个小康之家,可以自食其力,不至于穷困潦倒。而按照您的思维逻辑,既然赚不到个亿,就只能选择每天焚香祷告:“快给我个亿吧!”

这时,袁岚峰笑着站起来,用他那独特幽默的语调说道:“哈哈,您这话说得太妙啦!江先生啊,您这就好比是在说,因为科学这把钥匙暂时开不了某些超级坚固的锁,就得把家里所有的锁都扔了,去换那些号称能开一切锁的‘神锁’,可实际上那些‘神锁’连自家门都不一定能进得去。科学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魔法棒,但它是我们人类一路摸爬滚打找出来最靠谱的工具。就像张启想赚钱不能靠传销,我们想解决问题也不能轻易抛弃科学去投靠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然的话,生活可就不是科幻片,而是荒诞喜剧咯,大家都不搞科研,天天围着神坛转圈圈,那人类社会还不得乱成一锅粥,等着外星人来笑话咱。”

杨振宁微笑着点头,接着说道:“这就如同我们想要登上遥远星系的星球,科学虽尚未完全实现这一目标,但它正一点点搭建通往星辰的天梯。若因暂时登不上就放弃科学,转而去相信那些没有依据的说法,就好似放弃建造天梯,而在地上画个符,祈求自己能瞬间飞到星球上,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科学或许有其暂时的局限,但它始终在进步,在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我们应始终对其抱有信心并积极探索,而非舍本逐末。”

这时,一位现场的戴眼镜的女生提问:“尊敬的各位大咖,我想问一问,你们认为科学有尽头吗?”

袁岚峰呵呵一笑,回答道:“科学没有尽头。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或者玄学或者哲学或者诸如此类的,都是不懂科学又想表现自己比科学高明的人喜欢说的胡扯。

在科学的早期,哲学跟科学有很大的重叠,或者说科学就是从哲学中分出来的。当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时,就把它称为哲学问题。

但是,当我们拥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探寻某个问题的答案时,这个问题便逐渐转化成为一个科学问题。其中,宇宙学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范例。回顾科学漫长的发展进程,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又一个原本归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类认知水平和探索能力的提升,逐步演变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而这种转变无疑代表着人类知识领域的重大进步。

在过往的岁月里,哲学对于科学的成长与进步发挥了一些作用,并给予了诸多启示。例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论,这一理论在当时堪称开创性的思想成果,虽然其原始形态尚显粗糙,但却为后来物理学等学科对于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时至今日,情况已然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如今的哲学已难以像往昔那般有效地指引科学前进的方向。相反,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其对哲学产生的影响愈发深远且广泛,科学所带来的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方法正不断冲击并重塑着传统哲学的观念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当代的哲学家们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在思想的浪潮中逐渐掉队,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场又有一位科幻作家带着敬意,轻声问道:“杨教授,您莫非是认为科学家不需要看哲学书吗?”

杨振宁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透着思索,缓缓说道:“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啊,这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的情形。在19世纪以前的时候,由于沿袭了当初科学叫做自然哲学的传统,那时普遍认为科学跟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就好像在那个时代的科学研究之路上,哲学就像是一盏明灯,始终被认为在为物理学照亮前行的方向。”

科幻作家专注地听着,接着追问:“那到了 19 世纪末年呢?情况又有怎样的变化?”

杨振宁顿了顿,继续道:“到了19世纪的时候,许多科学家还依然认为物理学几乎是从哲学脱胎而来的,尤其是马赫,他的影响力在当时的物理学界那可是非常之大。他的思想就像一阵强劲的风,吹遍了整个物理学的天地,让大家都觉得物理学与哲学之间的纽带依然是那么的坚韧。

然而,时代在发展,物理学也在不断地进化。你看今天,甚至回顾20世纪我在物理学前沿从事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实际从事研究工作的物理学家,几乎没有人再去关注哲学了。这就代表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间,物理学家对于哲学家的哲学的看法有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就像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呈现在不同的物理学家身上。

当然了,同一时代的物理学家,有的人喜欢讲哲学,有人不喜欢讲哲学。你讲的很对,比如玻尔就喜欢讲哲学,他常常在思考物理问题的时候,会引入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探讨,去思索微观世界背后可能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奥秘。而费米呢,他不喜欢讲哲学,他更专注于纯粹的物理实验和理论推导,在数据和公式中去追寻物理世界的真相。有这种不同的分野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个可能是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爱好,毕竟人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点千差万别。

但问题的关键还是看哲学是不是真的指导了物理学的研究,是不是物理学家不能离开哲学。至少从我们这一代物理学家身上去看,我觉得完全不是。事实上今天发生了一种很有趣的翻转,现在不是哲学影响或指导物理学研究,而是物理学在影响哲学发展。

具体一点说,我想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量子力学不是从哲学来的,虽然有人认为是这样的,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很明显量子力学是从研究原子光谱出发建立起来的,物理学家们通过对原子光谱细致入微的观察、测量,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和理论计算,才逐步构建起了量子力学这座宏伟的大厦。量子力学发展起来以后,它反过来对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这个过程现在仍然在继续。它让哲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物质的本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等诸多古老而又深邃的哲学命题,就好像是物理学给哲学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促使哲学在新的视角下不断地反思和探索。

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物理学家完全没有必要先去研读哲学着作,然后借助它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从而影响物理学的研究工作。要尊重科研过程的客观事实,我没有研究过哲学,我所见过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没有人像必须学习和使用数学一样对待哲学。坂田昌一认为理论物理研究需要哲学指导,我说过,我不同意他说自己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的观点,他从哲学出发得不出物理学结论,我认为他越少涉及哲学的时候,物理成就才越大。我对于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基本看法,和30年前是高度一致的。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物理学不断地开拓新的疆土,而哲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这种新的互动关系也越发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众人静静地聆听着杨振宁的阐述,仿佛在这一场关于哲学与物理学关系的深度探讨中,被引领着穿越了时间与知识的长河,每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张启举手发言,神色中带着一丝激昂:“听了杨振宁教授的高见,我感触颇深,也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些自己的思考。在近现代的科学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哲学很多时候不但未能有效地指导科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科学的后腿。

就以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这一伟大创举为例,在当时,爱因斯坦以其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洞察力,冲破了传统认知的重重枷锁,提出了相对论这一震撼世界的理论,其全新的时空观彻底颠覆了人类长久以来对宇宙的固有理解。

而当时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堪称哲学界泰山北斗的伯格森,却对相对论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这是因为当时整个哲学界对于时空的理解,在其传统认知体系的框架下,根本无法接纳相对论这样具有突破性的概念。伯格森更是多次对爱因斯坦本人进行贬低与侮辱,他顽固地坚守着旧有的哲学理念,试图以传统哲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定义来否定相对论。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爱丁堡等地进行的一系列科学观测实验,确凿无疑地证明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性。自那以后,在知识界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广泛的认知:哲学家们已经在知识体系的发展进程中掉队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已经远远跟不上科学体系日新月异的进步步伐。

这一实例深刻地警示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尊重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哲学的引导,更不能被哲学中那些陈旧、僵化的观念所束缚,唯有如此,科学才能持续不断地开拓创新,推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迈向更高的境界。”

张启此言一落,现场顿时掌声雷动。那热烈的掌声如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在会场中回荡。杨振宁教授面带微笑,对张启点头予以嘉许,眼神里满是对这位年轻人深刻见解的赞赏与认可。

王晋康接着站起身来发言,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基本认可杨振宁教授和这位朋友的观点,今天的讨论让我深受启发。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探讨中,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的独立性与独特轨迹,这对我们在科幻文学创作与思考中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随后,女主持人清脆的声音响起:“今天的科幻文学座谈会顺利结束了。在这场思想的盛宴中,大家各抒己见,碰撞出了绚烂的智慧火花,每个人都收获满满,可谓是非常圆满。”

王晋康再次面向杨振宁,微微鞠躬,真诚地说道:“杨老,我们衷心地感谢您能拨冗参加此次科幻文学座谈会。您的到来,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会场,您的见解和经验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们对科学、哲学与科幻文学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杨振宁微笑着一一回应,与众人握手告别。座谈会的氛围在圆满的氛围中渐渐散去,杨振宁在离别之际,他面带和蔼的微笑,径直走向张启,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张启先生,你跟我来,到我家去做客。今日与你交谈,甚感投机,我想咱们可以一同聚聚,深入研究一些问题。”

张启闻言,不禁露出意外之色,他下意识地顿了一下,随后说道:“杨老,我这里还有一位朋友呢。”说着,他指了指旁边的谢郁文小姐。

杨振宁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温和地说道:“你们一起来吧。”

张启心中满是欣喜与感激,连忙点了点头,与谢郁文对视一眼,两人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对这一邀请的期待与荣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