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305章 像乞丐的何家庆教授

张启等人与这群热情洋溢的学生一边走一边聊,欢声笑语回荡在酒店的走廊。走着走着,突然,一个女生发出一声惊呼:“呀,前面有人晕倒了!”众人心中一惊,好奇心瞬间被勾起,纷纷快步上前查看。

只见前方墙角处,仰面躺着一个中年男子。

他瘦骨嶙峋,身躯单薄得近乎透明,仿佛只是一层皮包着骨头,每一根肋骨都清晰可见 ,仿佛风一吹,骨架就要散架。头发如同杂乱的枯草,肆意缠结在一起,肆意地披散在肩头,几缕头发还黏在满是污垢的脸上。那满脸的胡子拉碴,又长又乱,像极了荒郊野外肆意疯长的野草,几乎遮住了大半张脸。

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到了极点,布料早已辨不出原本的颜色,上面的补丁层层叠叠,像是被无数次拆解又胡乱拼凑起来,有些地方甚至破出了大洞,露出里面黑黝黝、满是泥垢的皮肤,和乞丐相比,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启见状,立刻快步上前,双眼微闭,神识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迅速扫过中年男子的身体。他的眉头微微皱起,心中暗忖,这人的身体竟如此虚弱。

饶毅教授也懂些医学知识,赶忙上前检查了一番,神情稍缓后说道:“这个人应该是低血糖,估计就是饿的。”

张启没有丝毫犹豫,双手迅速结印,施展“青木诀”。只见他掌心缓缓泛起一层淡淡的绿光,那光芒柔和而温暖,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他将手掌轻轻放在中年男子的胸口,源源不断的灵气从掌心涌出,顺着男子的经脉缓缓流淌。

随着灵气的注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脸色黝黑如锅底的中年男子,脸上渐渐恢复了一丝血色,原本毫无生气的面容也有了些许气色。不一会儿,他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眼神中还带着几分迷茫与虚弱。

就在这时,戴景瑞院士盯着中年男子的脸,突然满脸惊讶地说道:“呀,您可是何家庆教授,安徽大学的何家庆教授?”

中年男子微微点了点头,声音微弱却又坚定:“正是我。”

张启等人听到这个人竟然是安徽大学的何家庆教授,都面面相觑,满是惊愕。特别是饶毅教授,更是激动万分,双手微微颤抖。

张启的记忆像打开闸门一般,瞬间涌现出上一世在新闻媒体中看到的关于何家庆教授的报道。

何家庆教授出生于1949年安徽安庆的一个贫困家庭。童年时,家庭靠父亲拉板车维持生计,上学全靠国家、老师和同学接济。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考入安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他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历时225天,步行公里,途经鄂豫皖三省19个县境,攀登千米以上山峰357座,采集植物标本3117种号近万份,成为全面考察大别山的第一人。

1990年至1992年,他担任绩溪县科技副县长。任职期间,他半年步行800公里,跑遍23个乡,写出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他还大力推广科技养蚕,使尚田乡在灾年蚕茧产量仍增28%,增收30万元。他自荐担任县魔芋开发领导组组长,举办13期培训班,从湖北引种,在31个点试种,500亩魔芋全面丰收,收益超400万元。

1998年,何家庆教授自费扶贫大西南。历时305天,跨越8省区,行程公里。他沿途传授魔芋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办培训班262次,受训人数逾2万,指导57家魔芋加工企业。这一路,他遭遇无数艰难险阻,数次被毒蛇咬伤晕倒、遭飞鼠啄咬、遇山洪暴发、遭遇车祸17次,两次遭打劫,还曾被收容所收容。但他从未放弃,心中只有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的崇高信念。

他常年的风餐露宿,奔波在扶贫一线,把多年的工资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扶贫事业,自己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家里连最基本的电视机都没有,可谓是家徒四壁。

直到2019年,在安徽潜山调研途中,他晕倒在路上,被查出癌症晚期。即便如此,他在住院期间仍决定逝世后捐出眼角膜,用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恢复光明。

张启想着这些事迹,心中对何家庆教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看着眼前虚弱的何家庆教授,暗暗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教授,让教授的精神和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他的眼眶泛红了,声音略带哽咽:“何教授,您为扶贫事业奉献了一切,吃了太多苦,遭了太多罪,现在我们一定要帮您!”说着,他再次将手搭在何家庆教授的肩头,源源不断的灵气注入教授体内,希望能让他尽快恢复体力。

饶毅教授蹲在一旁,握住何家庆教授的手,情绪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何教授,您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我们与您相比较,实在惭愧啊!”说着,劳毅教授的眼眶也泛起了泪花。

施一公教授也动容地说:“何教授,您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往后有任何需要,我们科研圈定会全力相助!您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扶贫上,自己却如此清苦,怎能不让人动容。”学生们也围拢过来,眼中满是崇敬与心疼。一名研究生眼眶湿润,声音带着哭腔:“何教授,以前只在书本上读过您的事迹,今天亲眼见到您,才知道您的付出有多么伟大!想到您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家里穷得一贫如洗,真的忍不住落泪。”

在众人的关切与灵气滋养下,何家庆教授的气色逐渐好转,他缓缓坐起身,眼中满是感激:“谢谢你们,这些年我走遍大江南北,就是想把知识带给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我所做的,都是一名学者该做的。那些钱放在我这里,不如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张启当即表示:“何教授,您的魔芋种植技术意义重大,我们一起想办法,把它推广到更多贫困地区,让更多人受益!”众人纷纷附和,决心为何家庆教授的扶贫事业添砖加瓦。

何家庆教授微笑着摆摆手,谦逊地说道:“你们也不要太夸我了,我这个人,就认准一个死道理,没有国家对我的培养,我早就饿死了。所以,我要回报这个国家,这是我心甘情愿的。”

话音刚落,周围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满是对他的敬重与钦佩。

在与张启等人的交谈中,大家逐渐了解到何家庆教授此番经历。

原来,南京当地一家电视台听闻他在扶贫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在魔芋种植技术推广上取得的显着成果,特意邀请他去做节目,希望能通过电视媒体,让更多人了解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魔芋种植技术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巨大改变。

当何家庆教授满怀热忱地来到电视台门口时,却被保安拦住了。他那身破旧的衣衫、蓬乱的头发和满脸的胡茬,看起来和乞丐无异,保安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样一个人会是被邀请来做节目的嘉宾。何家庆教授非常着急,他不停地向保安解释,可保安依旧半信半疑。经过一番艰难的沟通,电视台工作人员得到消息赶来确认,这才让他得以进入。

节目录制得很顺利,何家庆教授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扶贫经历,那些质朴而又感人的故事,让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观众们无不动容,很多人都落下了眼泪。然而,节目结束后,何家庆教授在离开电视台时,一不小心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弄丢了。身无分文的他,在寒风中饥寒交迫,强撑着身体往前行,直到走到这里,再也支撑不住,晕倒在地。

张启听后,眼眶再次湿润,他紧紧握住何家庆教授的手,语气坚定地说:“何教授,您放心,接下来的事交给我们。您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这么多,绝不能让您再受委屈。”

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坚定 ,决心为何家庆教授解决眼前的困境,让他能毫无后顾之忧地继续投身于伟大的扶贫事业。

张启的心中一阵酸涩,脑海中念头急转。他突然想到,自己身为神农科技集团的董事长,掌握着庞大的资金与丰富的资源,此刻不正是帮助何家庆教授,助力扶贫事业的好时机吗?

张启深吸一口气,语气诚恳而坚定地对何家庆教授说道:“何教授,我所在的神农科技集团愿意拿出一笔资金,建立一个公益扶贫专项。这个专项专门用于帮助贫困山区的人们种植魔芋,从技术指导,到种苗提供,再到后期的推广和销售到市场上,我们全程负责。一定要让这项能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好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何家庆教授听闻此言,先是一愣,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喜,紧接着,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双手颤抖着,紧紧握住张启的手,拼命地摇晃着,一时之间,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良久,何家庆教授才平复了一下情绪,声音带着浓浓的鼻音和激动的颤抖,说道:“同志,我……我代表那些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谢谢你!你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是实实在在地在为人民谋福祉啊!”

张启看着何家庆教授满是感激的面容,听着他诚挚的话语,眼眶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他用力回握住何家庆教授的手,说道:“何教授,您千万别这么说,和您多年来的无私奉献相比,我做的这些微不足道。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一旁的饶毅教授、施一公教授等人,看着这一幕,也都深受感动。

饶毅教授感慨道:“这就是传承的力量,何教授的精神激励着张启,而张启的行动,又将让更多贫困地区的人们受益。”

施一公教授点头赞同:“是啊,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的扶贫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