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330章 刘亚东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330章 刘亚东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05 07:14:34 来源:书海阁

这时,旁边一位模样憨厚的中年人开了口。他戴着副眼镜,身材魁梧,举手投足间透着知识分子的气质。“你们说的挺好的。”他微笑着,语气平和,“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位老记者了,我叫刘亚东。”

听到“刘亚东”这三个字,张启眼睛瞬间一亮,脑海中迅速浮现出过往的记忆。上一世,他身为华夏科学院院士的时候,就对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有所耳闻,刘亚东是转基因技术的积极支持者,后来还担任了南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张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赶忙开口问道:“请问您是那位《科技日报》的刘亚东先生吗?”

刘亚东微笑着点了点头,脸上的神情变得有些凝重,缓缓说道:“听了你们谈论杨振宁这事,我是深有体会啊。现在谣言实在是太多了。我与杨振宁先生虽只是见过面,但我也想说说我对他的观点。” 咖啡店中的众人都安静下来,目光纷纷聚焦在刘亚东身上,期待着他接下来的讲述 。

刘亚东清了清嗓子,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开始讲述:“我曾有幸对杨振宁先生做过一次访谈,那次访谈持续了三个小时,过程非常成功。时过境迁,如今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科技发展短板,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那个很多国人还在为温饱而苦苦挣扎的历史时期,杨振宁先生就高瞻远瞩,强调要全力发展经济,他说‘只有经济获得发展,才能确保基础性研究、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活动顺利进行’。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多么的独到,经济的腾飞确实为后续的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杨振宁先生眼看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他又敏锐地察觉到新的需求,开始为加强基础研究不遗余力地整合资源,四处奔走呼号,积极建言献策。他着力点的改变,恰恰反映出他一以贯之的认识和理念,始终紧扣国家发展的脉搏。他在那次访谈中,关于‘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和商品研究’的精辟论述,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我们的科研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生的殷殷爱国之忱,历经岁月而丹青不渝;拳拳报国之志,更是溢于言表。我曾经有感而发,发布了一篇名为‘杨振宁不欠这个国家什么,倒是那些‘键盘侠’欠他老人家一声道歉’的文章。后来,翁帆女士通过友人向我表示感谢。

可收到感谢的时候,我心里却涌起一股悲凉。我不过是为杨翁夫妇说了几句公道话,反映的也仅仅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价值观,这本就该是社会的主流认知,何需感谢?这只能说明,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为他们发声的声音实在太微弱,那些无端的诋毁和谣言充斥网络,导致舆论环境太过恶劣。”

公众需要的是真相和启蒙。我想告诉那些在网上随意喷人的‘键盘侠’,爱国的方式绝不仅有一个模式,华山不是只有一条道!

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珍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虽然那些诋毁英雄的人数量不少,但他们终究代表不了我们整个民族。我们的民族,向来是敬重英雄、崇尚英雄的,杨振宁先生这样的科学巨匠,理应得到我们的敬重与爱戴。”

刘亚东顿了顿,喝了口咖啡润润嗓子,接着说道:“我那篇旧作《杨振宁纵论科技精英下海》,原载于1995年10月12日的《科技日报》,还荣获了中国新闻奖。如今回想起来,时光飞逝,真让人感慨万千。”

“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是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美籍华裔着名学者。从那以后,他就把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和相互了解当作自己的责任,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即便身处海外,他的心始终牵挂着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常常为国家出谋划策,在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

“1995年9月28日下午,我按约定前往位于长岛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拜访了这位世界级的理论物理学大师。当时73岁高龄的杨振宁博士,在办公室里精神饱满地阐述了他对中国科技工作者‘下海’经商的看法。”

“杨先生指出,当时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准备应对下个世纪以高技术较量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回顾过去20年的国际市场,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种代表未来工业发展方向的‘主干’产品,像个人计算机、大哥大、高清晰度电视等等。可以预见,以后国际市场的竞争会更多地集中在智力密集型工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主要靠的是中低技术支撑,而中低技术难以让经济长期保持增长态势。所以,高技术才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命运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必须保持清醒,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被已取得的经济成就冲昏头脑。”“在高技术商品竞争中,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杨先生认为,中国当时迫切需要大批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下海’,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建设,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只有千千万万高层次科技人才投身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事业,开发出能在国际高技术市场立足的产品,中国才有希望,他们自身也才更有前途。毕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保证基础性研究、国家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活动顺利开展;只有科学技术与经济更紧密结合,才能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实际上,对比10年前,中国在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上已有很大不同。比如过去申请去各地开学术会议的经费非常困难,现在就容易多了,即便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开会经费还是明显增加,这就是因为经济发展了。”

“杨先生还提到,科技研究可分为纯学术研究、发展研究和商品研究三个层次。纯学术研究一般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能起到‘登高望远’的作用;发展研究是把理论可行性转化为现实存在的探索过程;商品研究则是改进发展研究的成果,以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他强调,时代在发展,科技研究的侧重点也在变化。以前,科技研究主要是纯学术范畴,而现在,发展研究和商品研究成了最丰富、最活跃的部分。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科技研究财政支持都投入到应用方面,纯学术方面还不到10%。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尤其需要扶持能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科技研究,鼓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在商品经济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当然,不是所有科技工作者都适合‘下海’,这要因人而异,比如陈景润,就适合安心做纯学术研究。”

“当时国内一些人对科技工作者经商很担忧,杨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一些科技工作者‘下海’会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一定混乱,这很正常。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轻商意识,很多人觉得从商低俗,做学问才清高,就算做学问,也都愿意挤在纯粹学术的小圈子里,这对国家发展非常不利。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全社会要克服偏见,树立新风尚;另一方面政府要提供条件,让科技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有些教授不肯‘下海’,除了觉得丢脸,还因为害怕失败,担心从商不成功就没法当一辈子教授。政府或许可以想办法,比如告诉他们‘没关系,你去做5年,不行可以回来’,这样他们就有安全感了。科技工作者经商可能会使某些研究领域短期内少出些成果,但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彻底改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迂腐观念,从而更自觉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现和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从长远看,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当时国内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较少选择纯理论学科和专业,也是因为他们有了更好的出路,这恰恰符合国家的需要。”

“为了说明高层次科技人才‘下海’的重要性,杨先生举了香港的两个例子。十几年前,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一名教师和朋友想出了解决电视节目定时录制难题的办法,现在全世界很多报刊电视节目预告每个节目后面都有号码,只要把号码输入与电视机相连的附属设备,节目就能自动录制。他们料到这机器受欢迎,也知道怎么制造,于是游说投资,建立工厂,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这位教师也离开学校,投身相关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另一位教师找到低成本生产液晶显示板的方法,同样不再教书,成立公司,为不同用户生产不同规格的液晶显示板,生意十分红火。要是中国大陆有更多这样的人才,经济肯定会迎来空前繁荣。”

“杨先生还对我说,在将纯粹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日本和美国做得很成功,英国却不行。以生物工程为例,英国在这领域有很多一流科技人才,甚至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们只做纯粹研究,不肯或不会‘下海’,所以赚不到钱。英国和中国的相同点是都没能有效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不同点是英国科技发展水平高,而中国因财力限制科技实力还不够。所以相比中国,英国的问题更突出,这值得中国深入研究。总的来说,这和政府政策、学术界风气以及金融投资结构有关。英国的金融投资结构和日本、美国差别很大。要发展工业,就得有技术新见解,当新见解还不成熟时,得有人愿意投资尝试,这就是风险投资。把风险投资者和技术人才衔接起来,英国不会做,日本和美国却很擅长,中国也应该走这条路。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制和管理问题。中国必须培养出大量既有科技头脑,又有商品意识的人,让他们能判断哪些科技成果值得做风险投资,哪些不值得。中国当时就有必要也有能力着手这件事了。”

刘亚东说完,靠在椅背上,目光深邃,似乎又回到了与杨振宁先生交谈的那个下午。众人皆听得入神,对杨振宁先生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