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486章 转基因水稻稳了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486章 转基因水稻稳了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1 14:39:16 来源:书海阁

2021年4月26日,一则重大新闻如巨石投入舆论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国家在充分考量了张启等院士们精心整理的调研报告后,毅然做出决策,在内蒙古进行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试验种植,转基因水稻由华中农业大学提供。

这一举动意义非凡,它标志着转基因主粮在商业化推广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事实上,早在2009年,这款转基因水稻就已成功拿到安全证书。

然而,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由于公众认知不足、舆论争议不断以及政策层面的审慎考量等诸多因素,即便手握安全证书,它也始终未能获批进行大规模推广。

如今,国家力排众议,做出这一决定,瞬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好在长期以来,夏盟组织在科普与网络监督工作中不遗余力,使得国内民众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攀升至81%。因此,这次决策并未像张启上一世推动相关工作时那样,遭受铺天盖地的攻击。

但不可忽视的是,反对的声音依旧响亮。

反对者们迅速在网络上集结,炮制出大量谣言。有人声称转基因水稻会改变人体基因,导致不可预测的疾病;还有人说种植转基因水稻会破坏内蒙古当地的生态平衡,让本土物种走向灭绝。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也跟风炒作,将这些谣言不断扩散。

与此同时,支持转基因水稻种植的声音也在积极发声。

张启通过媒体平台,发布长文详细阐述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转基因技术经过了科学界严谨的研究、实验和评估,全球众多权威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都确认了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

神农科技集团的总经理殷艳萍也站出来表态,神农科技将全力支持转基因水稻的推广工作,利用集团的技术和资源,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在燕京大学的课堂和实验田里,张启也和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鼓励学生们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这场争论:“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坚定地相信科学,但也要理解公众的担忧。我们的任务就是用科学研究和实际行动去消除这些误解。”学生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投身到相关的研究和科普工作中。

一场激烈的舆论交锋就此展开,支持与反对的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而转基因水稻的试验种植,也在这舆论的漩涡中,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它的未来,充满了挑战,也满含着希望。

2021年7月18日,骄阳似火,张启等院士组成的考察团风尘仆仆地来到内蒙古兴安盟,此次他们肩负重任,专程考察转基因水稻的试验种植情况。

一下车,张启就被眼前广袤的农田所吸引,微风拂过,嫩绿的稻苗轻轻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当地农业部门的负责人早已等候多时,热情地迎上前来,为院士们介绍着基本情况。

在前往试验田的路上,负责人详细解释了为何选择在内蒙古兴安盟进行转基因水稻的试验种植:

“各位院士,咱们兴安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这里地处北纬46度,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一年里有135 - 140天的无霜期,3000度的高积温,再加上全年2800个小时的日照,昼夜温差大,这些条件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非常有利于水稻积累养分,提高产量。其次,咱们这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315条天然河流,且水质优良,灌溉水源充足,能充分满足水稻这种需水量大的作物生长需求。而且,这边的土壤也很有优势,以暗棕壤土和暗色草甸土居多,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6.54% ,透气性和保水性都很不错,为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近年来我们在水稻种植技术上也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寒地水稻种植经验,能够为转基因水稻的试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张启边听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这样的条件确实难得,看来选择兴安盟作为试验种植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走进试验田,院士们立刻投入到细致的考察工作中。

他们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稻苗的叶片、茎秆,查看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还不时用专业工具测量土壤的酸碱度、湿度等指标。

张启轻轻抚摸着稻叶,对身旁的一位中年院士说道:“这些转基因水稻承载着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希望,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试验的成败,一定要严谨对待。”

随后,院士们来到临时搭建的观察站,分析近期的气象数据和水稻生长监测数据。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汇报说:“目前来看,转基因水稻的生长态势良好,各项生理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对当地常见的几种病虫害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性。”张启听完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个好消息,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后续还要持续密切关注,做好详细记录。”

考察结束后,院士们与当地农业部门、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张启提出了一些关于进一步优化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建议,同时强调要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监测,确保转基因水稻的种植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夕阳西下,考察团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返程。

这次兴安盟之行,让他们对转基因水稻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深知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将继续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

张启回到办公室,突然回忆起他上一世在《内蒙古日报》上看见的一篇新闻报道,标题是——《全国最大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居然在这里》。

其全文如下:

2月8日,记者从兴安盟农牧局获悉,2024年,兴安盟推广生物育种大豆30.5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科右前旗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大豆制种大县”,力争推动兴安盟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大豆生产基地之一,2024年,兴安盟大豆种植面积达229.41万亩,居全区第二位,实施种植面积连续三年超200万亩,大豆已经成为兴安盟第二大主栽作物。近年来,兴安盟以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任务的经验优势为基础,充分利用既有的科研合作基础、产业发展基础,在科研合作、成果产出、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先实现点位“突破”,逐步带动兴安盟生物育种产业全链条发展,形成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新质生产力。

2024年以来,兴安盟运用市场思维、市场手段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政府部门间联动机制逐步完善,网格化服务机制日趋成熟。从农业农村部到县乡村共六级技术指导组116人和企业技术指导组23人,采用分乡包片的网格化服务模式,在选种期、播种期、除草及其他田管期开展集中、分级、到田3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将新品种特性及栽培管理要点,面对面地教授给农民,让农民进一步体会到种业“芯片”带来的技术红利。

2024年,兴安盟大豆亩产321.7公斤,再次刷新内蒙古纪录;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东方红村大豆高产典型案例入选2024年大豆清种春播模式高产典型案例;建设生物育种示范片71个,大豆5个新品种(中联豆1505、中联豆1309、脉育526、脉育511、脉育565)推广面积达30.53万亩。目前,兴安盟大豆协同推广项目共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示范面积7300亩,重点开展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示范、优质双高大豆品种筛选、根瘤菌剂筛选、ARC菌剂与根瘤菌剂配施等试验示范内容及种植模式改进创新,通过试验示范进一步提升大豆生产水平,更好地在全区大豆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均衡增产,达到提单产、创高产的目标。

……

张启靠在办公椅上,双眼微阖,那篇《全国最大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居然在这里》的报道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可是上一世的报道了,”他低声呢喃,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可如今,我穿越而来,已然在一步步改变着历史的轨迹。”

他缓缓睁开眼,目光中闪烁着笃定与自信:“我坚信,凭借着我和团队的努力,内蒙古可不只是要早早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在转基因水稻种植领域,这里也必将大放异彩。”

“有了上一世的经验和如今的技术积累,我们在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上已经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张启握紧了拳头,仿佛握住了改变未来的力量,“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日益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政策支持,完全有能力承载起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种植的重任。”

“我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景象,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不仅大豆丰收,转基因水稻也将茁壮成长,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又一坚实堡垒。”他微微仰头,嘴角上扬,勾勒出一抹充满希望的笑意,“等那一天到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