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杨青平:转基因会不会产生新物种?

有问必答

谢谢大家递上来这么多纸条,我念一个回答一个。

01有人说转基因并不能直接提高产量,那么转基因意义何在?

转基因是不能直接提高产量,但是转基因可以间接提高产量。转基因抗虫,不因虫害而减产,就间接提高了产量。如果不发生虫害,抗虫的转基因作物确实不能提高产量,可是虫害每年总是点片甚至连片发生的。就一块地而言,也许某一年没发生虫害,但是不可能连年不发生虫害。虫害也可以用农药防治,但是农药防治效果没有转基因效果好,而且农药防治成本高,也污染环境。与虫害相比,杂草每年都会发生的。非转基因作物不抗除草剂,就得宽行种植,小心翼翼打药。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就可以窄行种植,无所顾忌打药。窄行比宽行增加了密度也就增加了产量。无所顾忌打药比小心翼翼打药节省了人工。美国推广转基因20年,大豆单产增加100%,玉米单产增加50%。我国非转基因玉米20年间仅增产10%。抗虫、抗除草剂,是“质量性状”,由单基因决定的,这就容易转基因。“产量”这个性状是“数量性状”,是由多基因决定的,转多个基因不容易成功。

02转基因食品现在无害,但是以后会不会有害?为什么不让时间来检验呢?

转基因食品转了一个基因,产生了一个蛋白质,这个基因、这个蛋白质现在无害,将来也是无害的,没必要让时间来检验。其实已经检验20年了,20年无害还不够吗?

03转基因会造成害虫的进化吗?

会的。但是一般不用“进化”这个词,因为进化是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是用“抗性”这个词,害虫对转基因会产生抗性。为了延缓害虫产生抗性,要建立害虫庇护所。棉铃虫也为害玉米,在我国,转基因棉田周围的非转基因玉米田就是棉铃虫的庇护所。在美国,转基因玉米田一望无际,美国环保署就规定,转基因玉米种子中必须掺入10%的非转基因玉米种子进行混播,那10%的非转基因玉米植株就是玉米螟的庇护所。转基因作物上害虫会产生抗性,庇护所的非转基因作物上的害虫不会产生抗性,抗性害虫与非抗性害虫必然发生交配,那么后代的抗性就大大降低,如此年复一年,害虫的抗性就会降低并延缓。但是害虫的抗性总会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那也不要紧,再给作物转入一个新的抗虫基因就行了,这如同害虫对一种农药产生抗性就再换一种农药一样。

04转基因能把作物产量提高到什么程度?

前面说了,美国推广转基因20年,大豆单产增加100%,玉米单产增加50%。这是抗虫、抗除草剂的效果。如果以后再转入抗旱基因、抗病基因,单产还会增加。我国的转基因抗虫棉一般比非转基因增产20%以上。

05转基因会改变生物链吗?

会的。生物链就是食物链。昆虫以植物为食物,人也以植物为食物,虫吃得多了,人吃得就少了,反之亦然,这就是生物链,生物链永远是动态的。中国二十四史记载,每隔几年就会因为虫灾闹一次饥荒。现在老年人记忆犹新的是1942年河南蝗灾,饿死很多人。这样的生物链必须改变。如今一些搞生态研究的人担心,转基因减少了害虫,害虫少了,害虫的天敌也减少了,这不利于生态平衡。我不理解这个逻辑。吃庄稼的害虫少了,吃害虫的天敌也少了,这不正是生态平衡吗?难道非要让害虫多多、天敌多多才算生态平衡吗?再说了,不用转基因,就得用农药压制害虫,农药还可以直接杀死天敌,而转基因不会直接杀死天敌。所以,转基因农业是最合理的生物链。农业诞生1万年来一直在改变自然界的生物链,越改变越合理。

06转基因植物在自然界会不会产生新物种?如果产生新物种,却没有天敌制约,那么等到新物种泛滥并且危害现有农作物,人类该怎么办?

这是极端环保主义的谬论,逻辑混乱,全是假设,这些假设根本不会发生。我先说什么是物种。物种就是可以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都可以自由交配繁殖后代,所以转基因作物不是新的物种。我再说说新物种是怎样产生的。一个物种在漫长的时间内很多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的基因代代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综合性状发生改变,才形成新物种。农作物有几万个基因,转基因只是增加了一个基因,即使把这个基因视为基因突变,也才是一个基因突变,而不是很多个基因突变,也改变不了综合性状,所以转基因不会产生新物种。接着我说说什么是天敌。只有动物才有天敌,植物没有天敌。吃植物的昆虫不是植物的天敌,它是食物链的上端。转基因植物是人工栽培植物,不是野生植物,不会自由泛滥。转基因植物就是现有的农作物,用转基因作物取代非转基因作物是人类努力的方向。07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含有新型过敏原?

不会的。食品中的过敏原都是蛋白质,都是哪些蛋白质?都已弄清楚了。什么基因产生什么蛋白质都是确定的,转基因产生的蛋白质要和过敏原蛋白质对照,不是过敏原,才可以转基因。目前的转基因食品都不含过敏原。如果将来的某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含有新型过敏原,是不会颁发安全证书的,更不会批准商业化种植。

08怎样辨别哪些是转基因食品,哪些是非转基因食品?

问这个问题,可能是相信了广为流传的《转基因食品识别指南》顺口溜,那是谣言。那个顺口溜把杂交小米、甜玉米、紫薯、硬番茄、小番茄、蒜瓣不均的大蒜、白色洋葱、彩椒、匀称的胡萝卜、长条茄子、黄叶大白菜、紫甘蓝都视为转基因,好像转基因食品随处可见,其实这些都不是转基因。我如果一个一个详细解释,需要两三个小时,今天时间不够,我只能简要解释: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大小、形状、颜色、口味等性状都分别由本身的许多个基因决定,根本没必要转基因,即使转基因也改变不了大小、形状、颜色、口味。不相信《转基因食品识别指南》顺口溜,识别转基因就简单了。我国1996年批准转基因延熟番茄商业化种植,后被常规延熟番茄取代。延熟番茄就是硬番茄,现在的番茄大多是硬番茄,其中可能有转基因的,但是比例极小。我国1999年批准转基因抗病毒甜椒商业化种植,后因抗病性不强被淘汰。现在的甜椒或许有转基因的,比例也极小。我国2006年批准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商业化种植,现在的番木瓜基本都是转基因的。我国有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但是没有种植。我国2017年批准进口转基因大豆9500多万吨、转基因油菜籽400多万吨,都用于榨油,包装上都有转基因标识。我国也进口少量转基因玉米,用作饲料,人吃不到。

09富钾、富硒、富含某种矿物元素的转基因食品吃多了,矿物元素会不会沉积在体内导致中毒?

这个问题中的概念是错误的。目前的转基因不具有富集矿物元素的功能。如果转基因作物富钾、富硒、富含某种矿物元素,那是土壤和肥料使然。这样的土壤和肥料,非转基因作物也会富钾、富硒、富含某种矿物元素。富钾、富硒是好事。人体普遍缺钾,这是因为吃蔬菜、水果少。人体每天需要摄入3克钾,实际摄入不足2克。如果摄钾过多,也不会沉积中毒,因为肾脏可以排钾,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因为不吃也排,所以容易缺钾。不弱肾病患者排钾不畅,摄入钾多了就有可能“高血钾”。关于硒,土壤普遍缺硒,那么农产品含硒就很少,但是只要饮食正常,人体一般不会缺硒。据说硒可以抗癌,所以宣称富硒的食品、保健品大行其道。只要他不骗人,只要你不嫌贵,但吃无妨,因为人体对硒的耐受量是需要量的10倍。你的胃就那么大,吃不了10倍的富硒食品,你也不可能吃10倍的保健品,所以硒不会在体内沉积导致中毒。在体内沉积导致中毒的往往是重金属元素,这个需要注意。

10怎样分辨转基因食品和使用激素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和使用激素的食品是两码事,没有必然的联系。

怎样分辨转基因食品前面说过了,不再赘述。只说使用激素的食品。

激素分为动物激素、植物激素,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动物激素对植物不起作用,植物激素对人和动物也不起作用。动物激素有人工合成的,如胰岛素、雌激素、生长激素等等。曾经有谣传,说儿童奶粉掺有雌激素,让儿童早熟,有关部门检测证明不含雌激素。从经营角度考虑,雌激素价格比奶粉贵得多,价格不变而掺入激素,厂家不会那么傻。目前许多人相信饲料中掺入了生长激素,不然,肉鸡怎么能40天出栏,生猪怎么能4个月出栏?

殊不知,生长激素价格很贵的,掺入饲料会赔钱的。鸡、猪长得快,主要是品种的特性,这样的特性是定向选育的结果,这样的定向选育在100年前就开始了。如果只饲养长得慢的笨鸡、土猪,我们餐桌上的肉要减少一大半。品种鸡、品种猪长得快,营养平衡的配合饲料也功不可没。

下面说说植物激素。植物含有7种天然激素,分子结构都已清楚,那么就可以模仿其分子结构进行人工合成,合成的产品叫植物生长调节剂,这属于农药,但毒性微乎其微,对人和动物无害。瓜果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很普遍,原理是这样的:我们吃的瓜果在植物学上叫子房,子房上有花柱,花柱顶端叫柱头,柱头接受花粉,花粉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纵穿花柱进入子房释放精子,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种子,种子生长过程中,子房产生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使子房膨大,膨大的子房就是瓜果;是生长激素让子房膨大,那么即使不受精,只要有生长激素,子房就可以膨大;于是就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让瓜果结得更大;自然授粉不是百分百,不授粉则不结瓜果,但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即使没有授粉也能结瓜果,也就是说,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让瓜果结得更多;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以让瓜果长得更好,避免歪瓜裂枣;“歪瓜裂枣”这个成语的植物学意义是生长激素分布不均,以黄瓜为例,黄瓜的“大肚”是因为生长激素太多,黄瓜的“细腰”是因为生长激素太少,均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黄瓜就长得圆直匀称,现在的黄瓜那么好看,都是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不用担心植物生长调节剂滥用,用多了,得不偿失,比如西瓜,用多了会炸裂。

11能不能把植物的基因转到人类身上?每天晒晒太阳就饱了,再喝点水。(笑声)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是植物细胞里的细胞器,它是一座微型的有机工厂。现在还不能通过转基因技术让植物的A物种产生B物种的叶绿体,植物之间尚且如此,那么让人的皮肤产生叶绿体就只能是科学幻想,不过这个幻想很阳光,而有的幻想很阴暗。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杨青平,河南日报退休高级编辑、大河健康报退休总编、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河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本次演讲在2018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