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杨青平:转基因产品没有潜在风险

《世界粮食日解读转基因农业》 ——中国农学会转基因科普巡讲(河南洛阳站)讲稿

主办:中国农学会

承办:河南省农学会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主讲:杨青平(河南日报退休高级编辑、大河健康报退休总编)

节选其中关于转基因的内容:

第6讲:20世纪遗传学的发展与应用

1900年,发现孟德尔的《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标志着遗传学建立。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创造了gene这个单词,用来表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读音为“基因”。1928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确认控制性状的基因存在于细胞核里的染色体上。摩尔根获得1933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染色体这个名词可以顾名思义,就是细胞染色之后呈现较深颜色的棒状物体,而对细胞染色是为了在显微镜下把细胞看清楚。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英语缩写为DNA,这是一个有机大分子,它的一个个片段就是一个个基因,基因是由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是由核糖、磷酸、碱基组成的。

1953年,美国人沃森,英国人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共同发现DNA的结构是双链螺旋状结构。二人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克里克2004年去世,沃森仍健在,已经90高寿,2016年12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签名支持转基因,也有沃森。

发现DNA的双链螺旋状结构,是遗传学的分水岭。以前是细胞遗传学,以后是分子遗传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学,我的理解,就是遗传学回归化学,研究化学分子的变化,主要是研究DNA这个分子的变化。

1957年,科学家预测,酶协助DNA制造了RNA,RNA是单链螺旋状结构,相当于半拉DNA,RNA制造了蛋白质。这种定向三角关系叫“中心法则”,后被实验所证明。可以简化为:基因(DNA片段)“翻译”产生RNA片段,RNA“翻译”产生蛋白质;不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RNA片段,不同的RNA片段产生不同的蛋白质。还可以把RNA简化掉,简化为两句话:基因转录产生蛋白质,不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蛋白质。

我们通常说蛋白质是生命的载体,为什么蛋白质是生命的载体呢?因为生物体内各种细胞的结构是由各种蛋白质为框架组成的。还因为生物体内有很多种酶,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而酶也是蛋白质。

我们通常说基因决定性状,基因是怎样决定性状的呢?是这样的:基因转录产生蛋白质,不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细胞,不同的细胞构成不同的组织及器官,不同的蛋白质、组织及器官都可能表现不同的性状,归根结底是基因决定性状。酶也是蛋白质,也是基因产生的,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就是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就是生命性状,归根结底是基因决定性状。

1959年,科学家发现不同细菌之间的转基因现象,即一种细菌的一个基因可以插入另一种细菌的DNA之中。1961年,发现同一种细菌内部,一段DNA脱落下来,转移并插入到别处DNA的链条之中。1963年,发现一种病毒DNA,可以随机插入细菌DNA之中。1967年,在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连接酶,这种酶可以让两段DNA连接起来。1968年、1970年、1971年,三个科学家分别发现细菌的限制性内切酶,这种酶可以将DNA切断。

总结一下:DNA分子结构像铁路一般,一段铁路可以移走并插入他处,一段DNA也可以移走并插入他处;移走一段铁路并插入他处需要工具,移走一段DNA并插入他处需要酶;在酶的帮助下,一段DNA可以跨物种转移并插入,这就是天然的转基因现象。基因为什么可以跨物种转移并插入呢?因为各个物种的DNA、基因都是由几种相同的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基因的转移并插入,其实就是核苷酸的重新连接。

1971年,美国旧金山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伯格根据以上理论,利用内切酶将一种病毒的DNA切开,又利用连接酶将另一种病毒的DNA片段插入进来,基因工程由此诞生。基因工程就是人工进行跨物种的DNA重组或者基因重组,俗称转基因。在保罗·伯格之后,别的科学家又完成了两种不同细菌的基因重组,以及动物与细菌的基因重组。这种动物是非洲的一种青蛙。

这时,在生物科学家内部产生了一种担心,担心人工重组的DNA若从实验室泄露到自然界,会不会侵染自然界的细菌和病毒从而产生新的细菌和病毒。这种担心在科学界酝酿了5年,到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公布《重组DNA研究准则》,规定生物实验室必须与其他建筑物隔离开来,实验室内的气压必须低于外界的气压,这样,实验室内的空气就不会流向外界,实验的细菌、病毒就不能迁移到实验室之外。如此,则可消除转基因实验室的潜在风险。但是,全世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潜在风险却展开了激烈争论,至今仍然争论不休。请注意,所谓“潜在风险”指的是实验室的潜在风险,而不是经过安全评估后的转基因应用的潜在风险。

实验室的潜在风险是完全可以防范的,而经过安全评估后的转基因应用的“潜在风险”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谁说现在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有潜在风险,那他要么是不懂转基因,要么就是故意妖魔化转基因。我们科普转基因,不能说“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有潜在风险”,如果这样说,公众越听越糊涂,越听越怀疑。我们必须说“转基因食品至少与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并没有带来额外的潜在风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转基因研究和应用在社会争论中继续发展。1978年,人胰岛素基因成功转入大肠杆菌。这里需要解释。不是把人的基因取出来转入大肠杆菌,而是把人的这个基因进行人工合成,然后转入大肠杆菌。基因是分子,是分子就可以人工合成,把人工合成的人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的。

第7讲: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与转基因农产品进口

1997年我国开始推广转基因抗虫棉,20年来我国的棉花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

1999年我国批准种植转基因抗病毒病甜椒,因抗病性不强,几年后被市场淘汰。

2006年我国推广转基因抗病毒病番木瓜,现在市场上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番木瓜。

2009年农业部给两个转基因抗虫水稻、1个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颁发安全证书,但是一直没有推广。

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转基因大豆,2017年进口9500多万吨。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还有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籽,每年各有数百万吨。

第8讲: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概况

1996年以来,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到2016年,全球28个国家种了28亿亩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耕地的12%。28亿亩中有27亿多亩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其中——

大豆13.7亿亩,占全球大豆总面积的78%;

棉花3.34亿亩,占全球棉花总面积的13%;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前10位的国家有——

美国10.94亿亩,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木瓜、南瓜、土豆、苹果,其中转基因大豆占本国大豆面积的94%,转基因棉花占本国棉花面积的93%,转基因玉米占本国玉米面积的92%;

巴西7.37亿亩,分别是大豆、玉米、棉花;

阿根廷3.57亿亩,分别是大豆、玉米、棉花;

加拿大1.74亿亩,分别是油菜、玉米、大豆、甜菜、苜蓿;

印度1.62亿亩,主要是棉花;

巴拉圭5400万亩,分别是大豆、玉米、棉花;

巴基斯坦4350万亩,主要是棉花;

中国4200万亩,分别是棉花、番木瓜;

南非4050万亩,分别是玉米、大豆、棉花。

第9讲:转基因农作物的科学原理

目前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转的都是Bt基因,抗的都是鳞翅目害虫。鳞翅目害虫是农业的主要害虫,减轻虫害,必然增产,一般增产15%以上。转基因抗虫,减少了农药用量,既降低了种田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抗除草剂的转基因,转的是土壤农杆菌的基因。除草剂有几十种,其中草甘膦除草效果最好、毒性最低、残留最低,因而使用量最大。草甘膦除草原理是抑制植物氮代谢的酶的活性,氮代谢的终端产物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氮代谢的酶没了活性,氮代谢就停止了,蛋白质就不能产生了,新的细胞也不能产生了,那么植物就死亡了。土壤农杆菌里也有氮代谢的酶,酶是基因产生的,把土壤农杆菌的氮代谢酶基因转入作物,可以让作物氮代谢酶增加50倍,抵消了草甘膦的作用还绰绰有余,所以草甘膦只能除草,不能伤害作物。

抗病毒病的转基因,转的是病毒的基因。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外壳包裹着基因组。病毒只有侵入植物、动物的细胞内利用细胞内的资源才能复制,复制之前,病毒基因组与蛋白质外壳分离。

第12讲:中国转基因政策的核心是“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三步走

2007年,中国发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

2015年,最高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2016年,最高文件提出“加强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慎重推广”。中国转基因政策的核心是“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三步走。非食用的,如转基因棉花,早已大规模种植。间接食用的,如转基因大豆,大量进口用作饲料。食用的,如转基因抗虫水稻、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虽已获得安全证书,但还没有产业化。

第13讲:转基因争论的本质是主义之争

转基因争论的本质是主义之争,不是科学之争。科学问题可以通过科学试验来解决,而主义之争很难调和。

一种主义是“科技万能论”,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转基因技术是科技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

另一种主义是“科技怀疑论”,认为科技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多,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不平等、伦理道德问题等。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带来未知的风险,所以应该限制或禁止转基因技术。

还有一种主义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应该对自然进行过度干预。转基因技术是对自然的人为改造,所以应该反对转基因技术。

第14讲:让公众理解转基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让公众理解转基因,需要政府、科学家、媒体、企业等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转基因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政府还要加强转基因安全监管,确保转基因产品的安全。

科学家要加强转基因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科学家还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让公众了解转基因的科学原理和安全性。

媒体要客观、准确地报道转基因,不能夸大转基因的风险,也不能忽视转基因的好处。

企业要加强自律,遵守法律法规,不能违规生产、销售转基因产品。企业还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让公众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

最后,郦食其以后,每个朝代的历史都是对“民以食为天”的验证。有粮,天下太平;无粮,天下大乱。今天是“世界粮食日”,让我们永远记住“民以食为天”这个成语,也记住郦食其这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