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如果科学是迷信,健康就是一种病(中)

科学本身是不是最值得“信赖”呢?

要明白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是方法体系,不代表知识主体。科学不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划等号,科学理论在科学体系中不占主体地位。

举例:

好比,地球上有几百万种动物,老虎是动物的代表性物种,如果你说动物等于老虎,那就错误了。

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科学就相当于数学(当然,科学不是数学),某一个数学公理被证明具有局限性,被“否认”(其实,是修正)了,然而,你可以否认数学本身吗?

“科学讲究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告诉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它,即“老老实实的获得知识的可靠方法”。而且科学还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可能的,例如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发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科学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在科学领域之外当然也有应用的可能,非常值得尝试。 科学既不求终极真理,只是不断接近真理。“真理”本来是一个宗教概念。”(**元语)

科学也不是任何的信仰,因为信仰代表非理性的那一方面,信仰的反义词就是“理性”。

科学解决的是“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是什么”只是从属于这两个问题的微不足道的问题。科学能够用于决策就证明了这一点。科学不以真理为目标,科学是迄今为止人类获取知识的最有效也最可靠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特别强调:

科学最讲究的是数学自洽、形式逻辑和实验证据,而玄学、哲学、神学都无法胜任。即使科学理论一时具有缺陷,“科学家不一定靠谱,但神学一定不靠谱”。

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个反证法证明“科学方法是不是最可靠”,比如,你可以任意拿出一个科学方法以外的新方法,证明比科学方法更可靠,自然推翻了前面的论点。然而,千百年来没有一个实例可以做到。

科学可以被推翻吗?

迷信与科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迷信只是一种主观臆测,而科学则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观察之上。在现实、网络中有不少“玄学信徒”发表了一些诸如:“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推翻了迷信,又成了新的迷信”、“现在的科学会被以后的科学推翻,所以科学也是迷信”之类的皇皇言论。

对于这种人,我只好推测:他们曾经在科学、逻辑方面被科学证明十分愚昧,深深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所以高举“科学只是新型迷信,现在的科学家在以后会被证明其实也是蠢蛋而已,而‘我’以后会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样一种把意淫与科学相提并论、极其反智的世界观。今天证明了吃“人中黄”很恶心,未来吃“人中黄”就是美味了?

上述这些观点,很明显的把“意淫”和“科学”归为了一类。

虽然任何一个对科学有基本认识的人,都知道“科学不是真理”(也从来没有自称真理);甚至谨慎的说,目前的科学理论并非能够完全的描述现实,连有些极端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无限贴近现实都算不上。不过很可惜的是,普通意义上的“科学被推翻”,依然不会成立——科学理论,可以被更新、补充扩展,但不会被完全推翻。

举例:

先来看一下两列词组:

1、风、雨、雷,日、月、星,鬼火——2、风神、雨神、雷神,太阳神、天狗食月、观星术,磷火……

它们的特点就是——对应,而且其中一组完全被证伪。而这样的词组我们其实可以列出更多,不过已经没有必要了。我想我们已经可以得出两个常识:一,眼睛是诚实可靠的器官(虽然精度不足、有误差);二,人脑是喜欢意淫的器官。

或许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更准确一点:对现象的解释才会被证伪,而现象不会。而这就是为什么科学不会被推翻的原因。

只有玄学、神学的理论,才是以对现象的意淫解释为结果的。科学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科学通过预测现象、重复现象来证明自己,它使人制造无数预知的、可控的、重复的现象——而这些现象,或者说应用与产品,它们会一直存在不变。

注意:牛顿力学定律(也包括其他任何科学理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推翻”,只能在适用范围上被修正。

因此,所有经过验证的旧有科学理论,我们都无法完全推翻、抛弃,而是只能包容入新的理论内。正如经典牛顿力学在微观、高速领域不适用,但在普通宏观领域依然永远像以前一样正确。所以,那些所谓的某一个科学理论会被彻底推翻、抛弃,然后“地球被证明只有6000年”、“经络会被以后的科学证实”......这类,永远只是妄想。

须知:整个人类的知识积累,不过是实践证伪了意淫,而意淫从来无法证伪实验验证。科学虽然不是真理,但是它永远靠谱,而违背科学的只能是永远不靠谱。“唯科学”仅仅存在于知识领域

很多所谓的“人文知识分子”,如许小年、田松、曾仕强、孔庆东、孙小淳、李北方之流,经常忽悠群众说:“不要唯科学”,他们却忽视了一点:社会行为有千千万万,需要运用“唯科学”的只是在知识领域。

获取知识只是社会行为中的一种,没有任何人说过科学可以指导一切人类社会活动,何来“唯科学”?

在知识领域必须唯科学。科学本身就得获得知识的最可靠方法体系,在这方面,如果不唯科学,莫非要唯玄学?玄学、神学、哲学都不足以胜任,因为它们不是获得知识的可靠方法。民众盲目的信任“专家”的行为并不是获取可靠知识,所以不存在“唯科学”。

举例:

清明节祭祖作为华人传承已久的传统习俗,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尽管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明白鬼魂并不存在,所谓的轮回之说不过是虚构的想象,但我们从未见过有谁会仅仅因为一句“这不科学”而放弃这一重要的仪式。

毕竟,这种传统习俗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首先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让人们能够借此表达对逝去亲人深深的思念与哀悼之情。尤其是在古代,祭祖活动更有着强化家族血缘纽带关系的重要作用。通过共同参与祭祖仪式,族人之间的联系得以巩固和加强,家族的凝聚力也因此得到提升。

令人深思的是,即便是那些最为坚定地信奉无神论的科学家们,他们同样会虔诚地祭拜祖先、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并对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尊重。然而,某些所谓的人文知识分子却肆意歪曲事实、随口胡言乱语,将这些传统习俗贬低得一无是处。那么,究竟是他们自身的逻辑出现了问题,还是真的对这些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呢?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给出答案吧。

在与某些人辩论的时候,某些人常常会说“判断中医的价值不必、也不能——唯科学。也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但有效,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中医。还有人说,科学不配与中医相提并论。

此言荒谬!请仔细思考,中医也许有效,但为什么中医的效果远远不如现代医学呢?是哪里出了错呢?是不是医理如阴阳五行错误了呢?还是经络穴位根本不存在呢?如果经络存在,医生开刀动手术为什么从来也不需要不考虑密密麻麻的经络穴位呢?为什么大量实验证明针灸只有安慰剂作用呢?如何检验中药有没有毒副作用呢?如何提高中医的治愈率呢?不证明其医理正确,如何懂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呢?如果不运用科学实验上的双盲法检验,如何确定中药就真有效果呢?这个效果是如何诞生的呢?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作用于人体的呢?

你看,分析中医是不是也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如果我们不运用科学的思维,如何知道中医治病的原理呢?既然不知道原理,如何判断中医就是有效而不是其他原因呢?是不是盲人摸象偶然碰上的呢?能不能让中医的疗效再上一个台阶呢?

所以,中医也在科学研究的范畴。既然是科学研究的范畴,判断中医的药理、医理,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标准。

当然,中医也有一些看起来与科学无关的因素,比如人文因素。慈眉善目的老中医关怀的给病人把脉,温柔细心的安慰病人,一贫如洗的卧病之人看着药炉上的袅袅细烟、闻着苦药味,他们心里也获得了安慰。我们的医院太繁忙了,忽略了给病人安慰也是医治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个看起来“不是科学”,然而归根到底,它还是“心理学”。心理学不是科学吗?

我的朋友,儒学泰斗李申教授说过:我曾说过“阴阳五行理论是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当时的哲学来整理中医实践成果的一种理论”。两千年前讲阴阳五行是先进的。两千年后我们还讲阴阳五行,再过两千年我们还讲阴阳五行吗?历史上,中医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没有突破阴阳五行的大框架。现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无论从哲学上还是从科学上,都有许多发展。我们应该吸取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我希望中医界能够有一批专家像汉代着《内经》一样,借助现代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成果,使中医理论有个根本突破。

科学对待经典着作:漠视

科学乃是源自于人类理性思考所孕育出的结晶,它代表着人类运用智慧去探索未知世界、揭示事物本质以及追寻客观真相的不懈努力。然而,迷信却恰恰是人们舍弃理性思维后的盲目笃信,是在迷茫困惑时毫无根据的信仰选择。

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迷信的追随者之所以会落入陷阱并遭受欺骗,往往正是因为他们未能清晰地分辨出科学与迷信之间那道至关重要的界限。科学宛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人类从懵懂无知逐步迈向睿智成熟的道路;它是一种充满活力且不断演进的方法论,旨在协助我们深入探究宇宙间万事万物内在运行规律,并提供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认知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宗教。宗教通常呈现出一种相对静止不变的态势,其对于经典教义及着作持有绝对尊崇的态度,严禁任何形式的批判或修改。例如某些宗教将诸如《xx 经》之类的典籍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准则,坚信其中每一个字都神圣不可侵犯且不容丝毫变动。

相比之下,科学展现出无比开放包容的胸怀,不仅欣然接纳针对自身所有理论学说的质疑与挑战,甚至还积极鼓励这种批判性的审视与反思。科学从不妄自尊大地吹嘘自己拥有所谓的“大智慧”、“最高真理”或者“永恒正确性”,而是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姿态,在不断自我否定与更新完善的进程中持续向前发展。

举例:

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对于那些被奉为经典的着作似乎不再抱有以往那般浓厚的热情与尊崇之情。尤其是在科学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当现代学者撰写有关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时,他们几乎很少会将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类经典之作拿来当作有力的证据加以引用。相反地,他们更倾向于直接运用 DNA 的实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研究观点和结论。

然而,真正具有良知且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科学家们却并非如此轻易地忽视过往的智慧结晶。比如着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经,霍金在世界第七次万有引力大会上竟然出人意料地公开否定了自己之前所提出的关于黑洞信息丢失的理论。要知道,这一理论可是他花费了数十年时间苦心钻研并一直坚守着的成果啊!但就在那短短一分钟内,凭借着新的观测结果以及深入思考,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毅然决然地推翻了自己长期以来坚信不疑的知识体系。这种勇气、坦诚以及对科学真谛的不懈探索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宗教徒根本做不到这点,也不敢去尝试,如果做到,那宗教就不再是宗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