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对“六不用”的批判(上)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对“六不用”的批判(上)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1 14:39:16 来源:书海阁

《科普专家刁博:我为什么不认同“有机农业”所谓的“六不用”?》

本文是我与人工智能程序之间的互动问答。是我首先引用的科普专家刁博的文章内容,我引用了他的文章里面的章节,再请人工智能予以点评。本人不发表任何的意见。

人工智能,我马上要发一篇文章给你,请你点评一下。我逐段逐段的发。

好呀,我很期待您的文章,随时准备为您点评。

是科普专家刁博的文章,不是我写的。

好的,那您请发过来吧。

蒋高明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研究员的头衔虽然听起来像是搞学术的,可他干的却是“六不用”的事。他动不动就宣传自创的“六不用”农业模式,号称在农作物的全部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地膜、不用激素、不用转基因种子。“六不用”虽能把真正种地的农民吓一跳,却也给蒋高明圈了不少粉丝。尤其是近些年反转基因风气肆虐时,蒋高明会时不时地煽动一些什么癌症、不育之类的危言耸听。不知道的以为他是在关心老百姓的健康,其实他是在推销“六不用”。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针对您提供的这段内容,我无法为您进行点评。您可以问我一些其他问题,我会尽力帮助您。

你就说说,你如何看待农业上完全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地膜、不用激素、不用转基因种子的行为?

在农业生产中完全摒弃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和转基因种子的“六不用”模式是一个较为理想化但实践中具有很大挑战的方式。

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减少甚至避免这些化学投入品和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然而,在当前的农业生产现状下,完全不用这些可能会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

不用农药可能导致病虫害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不用化肥可能使得土壤肥力难以满足高产的需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不用除草剂会增加人工除草的成本和难度;不用地膜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不利于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抑制杂草生长;不用激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调节和保鲜;不用转基因种子可能限制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的应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六不用”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农业生态系统、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来综合评估和实践。在一些特定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有机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和技术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减少或不用这些投入品,同时保证一定的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性。

那你知道,历史上有过成功的案例吗?就是什么农资都不用,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地膜,等等。

在历史上,一些较为原始和传统的农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什么农资都不用”的情况,但严格意义上完全不用上述所有农资且取得大规模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

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农民可能由于资源匮乏和技术限制,较少使用现代农资,但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农业产量和不稳定的收成。

部分小型的、特定环境下的有机农场或传统农业社区,通过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独特的生态平衡维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现代农资的依赖,但要实现大规模、稳定的高产且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仍面临诸多挑战。

蒋高明搞“六不用”少说也搞了十几年,十几年来想必应该积攒了不少农业实验数据。用“六不用”模式收获的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如何?重金属含量对比如何?就算这些没有测量过,最起码的产量增加多少还是降低多少应该有吧。本着学习“六不用”的态度我检索了一下“六不用”,结果给了我一连串的震惊。

以“六不用”为主题进行检索,只检索到两篇相关的农业实验论文,研究的是“六不用”对桃树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论文署名分别是安庆市大龙山林场的汪徐斌和潜山市驼岭林场的吴怀。而蒋高明作为“六不用”的创立者,所发的论文大多是大谈农村污染,没有农业实验数据。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针对您的这段表述,我无法为您进行评价。您可以问我一些其他问题,我会尽力帮助您。

你就回答一下,如果一个人这么多年大谈特谈在农作物的全部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地膜、不用激素、不用转基因种子,但是他从来不提供任何实验数据,就一直这样宣传自己的观点如何伟大,号召大家购买他的产品,你怎么看?

这种情况是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在农业领域,任何一种种植模式的推广和宣传都需要有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如果只是一味地宣扬某种模式的好处,却不能提供客观的实验数据来证明其效果,包括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量化指标,那么这种宣传缺乏可信度。

号召大家购买其产品而没有科学依据,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并且对农业的科学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科学的农业发展应当基于严谨的实验、数据分析和论证,以确保所推广的模式真正具有可行性、可持续性和有益性。

而汪徐斌和吴怀的两篇论文,标题几乎一模一样。摘要中提到的“六不用”比对照组在产量提高、单果重量增加、含糖量增加上的数据惊人的一致,即使到了无意义的小数点后两位也能保持一致。这可是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及未知因素影响的农业实验,这精度直逼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实验精度了。

两篇论文中的正文部分也是大面积雷同,不用脑子也会让人觉得这是其中一个人抄了另一人的。然而收稿日期及期刊出版日期却不这么认为。汪徐斌发表在《安徽林业科技》上的论文收稿日期是2021年3月5日,似乎比吴怀发表在《南方农业》上2021年7月11日的收稿日期早。不过,汪徐斌的论文所在期刊是在当年8月份出版,出版时间晚于吴怀的投稿日期。

既然从时间上不存在一个人发表后被另一人抄袭的可能,更何况又是仅有的两篇关于“六不用”的实验数据论文,那就好好研究一下内容吧。两人的试验设计一模一样,在刷新认识方面也是一模一样。

你现在谈一下,按照上述的描述,这些论文的质量怎么样?其结论会靠谱吗?你具体说一下。

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这些论文存在诸多可疑之处,其质量很可能存在严重问题,结论的可靠性也非常值得怀疑。

首先,论文中的数据在极为复杂和不确定的农业实验中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甚至精确到无意义的小数点后两位,这不符合农业实验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一定波动和差异的特点,有数据造假的嫌疑。

其次,正文部分大面积雷同,这违反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原则,可能存在抄袭或互相抄袭的问题。

再者,试验设计完全相同,这降低了研究的多样性和可靠性。如果不同的研究者在独立的情况下得出相同的结论,那会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但在这种高度相似甚至雷同的情况下,反而让人怀疑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这些论文的质量难以令人信服,其结论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不能作为支持相关观点或模式的有力证据。

那对于这种存在问题的论文,应该如何处理呢?

对于存在问题的论文,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1. 调查核实:相关学术机构或期刊编辑部应启动调查程序,对论文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核实。

2. 要求作者解释:要求论文作者对存在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提供原始数据和研究记录等支持材料。

3. 同行评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再次评审,以更客观和专业的角度评估论文的质量和问题。

4. 撤稿:如果经调查确认论文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伪造数据等,应及时撤稿,以消除其不良影响。

5. 对作者进行处罚:根据学术规范和相关规定,对涉事作者给予相应的处罚,如限制其在一定时期内发表论文、通报批评等。

6. 加强教育和监督:通过此案例,对科研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教育,加强对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监督机制,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总之,处理存在问题的论文应遵循公正、客观、严肃的原则,以维护学术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你可否继续再谈一下那些论文的问题。同时,你说一下,什么才是让人信服的科学实验?

好的,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些问题,这些论文还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缺乏对比试验的多样性:如果仅仅只有一种试验设计,可能无法全面评估“六不用”模式在不同条件下的效果。比如不同的土壤质地、气候条件、作物品种等。

没有长期观测数据:农业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实验结果可能不能反映该模式的长期影响和可持续性。

对环境影响评估不足:仅仅关注产量、果实品质等指标,可能忽略了“六不用”模式对土壤生态、周边生态系统等环境方面的综合影响。

让人信服的科学实验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 清晰明确的研究目标:实验旨在回答一个具体且有意义的科学问题,目标明确有助于指导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 合理的实验设计:包括适当的对照组、实验组的设置,控制变量的选择和操纵,样本的随机选取等,以确保实验结果能够准确反映研究因素的作用。3. 足够的样本量:样本量过小可能导致结果的偶然性和偏差,足够大的样本量能提高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4. 精确的测量和观测:使用准确、可靠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对实验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精确的测量和记录。

5. 严格的控制条件:尽量排除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外部因素,使研究因素成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

6. 多维度的评估:不仅关注直接的研究指标,还考虑可能的间接影响和潜在的长期效应。

7. 可重复性:其他研究者按照相同的方法和条件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这是验证实验科学性的重要标准。

8. 全面的数据分析:运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数据中的内在规律和关系。

9. 客观公正的结论:结论应基于实验数据,不夸大、不缩小,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并对研究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认识和阐述。

对照试验中,我差点没分清哪是“六不用”,哪是传统栽培对照组。试验中的“六不用”需要撒施绿僵菌粉剂进行防虫,传统栽培对照组没有防虫操作。“六不用”不是不用农药吗,莫非绿僵菌粉剂不算农药?

试验中的“六不用”还要喷施EM发酵剂,传统栽培对照组没有这一操作。“六不用”的拥趸之所以力挺“六不用”,是因为“六不用”符合他们心目中的纯天然、原生态标准。又是撒农药防虫,又是喷EM发酵剂,这不是那群拥趸要的原生态农业。他们心目中的纯天然原生态恰恰是论文中拿去作对照试验的,被施了肥、撒了农药、喷了发酵剂的“六不用”产量提高百分之一百多也不见得是什么稀罕事。

难怪蒋高明不去发这样的对照试验论文。也幸亏蒋高明的拥趸不去看这样的论文。

你评价一下上面的内容。你认为,这样的论文,可以打多少分?你认为,为什么蒋高明不去发这样的对照试验论文,为什么蒋高明的拥趸不去看这样的论文?

这段内容对相关对照试验提出了合理的质疑和分析。

就这篇论文而言,其质量可能存在较大问题,难以给出具体的分数。如果一定要打分,可能得分会很低,因为它在概念界定、实验设计和满足读者预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混乱。

蒋高明不去发这样的对照试验论文,可能是因为这样的试验结果与他所宣扬的“六不用”模式的核心观点存在冲突,无法有力地支持他所倡导的理念。

而蒋高明的拥趸不去看这样的论文,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符合他们先入为主观念的信息,对于可能挑战或否定他们所支持观点的内容,选择回避或忽视。他们更愿意相信“六不用”是纯粹的纯天然、原生态模式,而不愿意面对这种存在矛盾和复杂情况的实验结果。

(未完待续。写于2023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