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蒋高明为什么反对转基因?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蒋高明为什么反对转基因?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1 14:39:16 来源:书海阁

《生态学家蒋高明为什么反对转基因?》

化肥、农药本来是农业的科技进步,但是农业却走向滥用化肥、农药的极端,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生态学家为了保护生态而指导农业,提出“生态农业”的模式。“生态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农业。只要不影响生态,合理施化肥以提高产量,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控制害虫暴发,都是允许的。但是,许多生态学家主导的生态农业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声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物质,以确保生态。这其实是有机农业,是把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混为一谈。我国对有机农业也是倡导的。

蒋高明也把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混为一谈,他认为只有生态农业才能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有两篇文章,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

一篇是《未来的生态农庄》。他说:化肥、农药、除草剂、塑料薄膜、饲料添加剂、转基因是农业的“六大要素”,也是“六大害”,不仅污染环境,也夺走了农民的利润;如果搞生态农业,省却购买这“六大害”的钱,农民的利润就可增加6倍。如此算账,不能让人信服。

第二篇是《和谐型有机农业大有可为》。说的是:北京顺义区绿牛农庄占地80亩,实行有机种植、有机养殖,供应城市里的高消费;所产有机蔬菜销售实行会员制,会员17个,都是白领和老外,每个会员一年会费1.6万元;还开了个有机西餐厅,价格不菲;由此,农庄每年可赚几十万元。蒋高明据此设想:我国年产7亿吨秸秆,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生产5400万吨有机牛肉供应城市;我国有60亿亩草原,鸡可以在草原散养,1亩草原上的草籽、草叶、昆虫能够满足1只鸡的生存,可以年产60亿只有机鸡供应城市;肉粮折算,等于全国粮食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7%,没有任何一项农业技术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增产效果。

蒋高明就是这样以“纸上谈兵”的方式,用生态农业解决了中国的农业问题,而转基因本身有那么多问题,所以他反对转基因。

蒋高明有一篇《转基因棉退化说明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的“转基因本身有那么多问题”其实是他对农业和转基因的无知。文章说的是:江苏省大丰市种植转基因棉花的头几年,农药使用量下降,种植成本下降,亩产量上升,媒体和农学家盛赞转基因的好处。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第5年,控制了棉铃虫,其他“小害虫”却集中大暴发,用药量反而猛增,棉花纤维质量也下降,皮棉占籽棉的比率也下降。对此,蒋高明解释为:转入的基因干扰了棉花正常的生长发育。

对此,任何一个农艺师都会否定蒋高明的解释而做出如下解释:

1.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转入的基因就是抗棉铃虫的基因,这个基因产生一种蛋白质,分布在蕾、花、铃、叶内,棉铃虫吃了就会被毒死,却对其他害虫无毒。所以,转基因抗虫棉只可以省却防治棉铃虫的农药,不可以省却防治别的害虫的药。棉农以为转基因抗虫棉抗一切害虫,便不再打药,或打药很少,一年复一年,“小害虫”越积累越多,于是便有“控制了棉铃虫,其他‘小害虫’却集中大暴发,用药量反而猛增”的情况。

2.基因决定性状,转入的抗棉铃虫的基因与棉花纤维质量、皮棉占籽棉的比率没有任何关系。皮棉、纤维退化是正常的退化,常规棉花也会发生这种退化,原因在于棉花的天然异花授粉率在5%以上,所以容易退化,而小麦的天然异花授粉率在1%以下,所以不容易退化。所以小麦可以留种,而棉花不可以留种,必须年年提纯复壮,年年换种,否则就退化,不仅皮棉、纤维会退化,转基因也会退化,一切性状都会退化。

3.如果像蒋高明解释的那样,是“转入的基因干扰了棉花正常的生长发育”,那么头几年棉花纤维质量以及皮棉占籽棉的比率为什么不下降呢?

4.转基因抗虫棉不是一个独立的品种,是给现有的棉花品种转入抗虫的基因,全国约有几十个棉花品种被转入了抗虫基因,这几十个品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它们的抗虫性状以及各种性状是有差别的,某地好一些,某地差一些,很正常。但是全国转基因抗虫棉一直保持在几千万亩,这说明它在总体上是优越的。

蒋高明不懂农业,不懂转基因,却批判转基因,也被主流报纸和网民批判,他以《我对转基因的真实态度》回应:

第一,转基因技术一定要研究,如果应用,则需要时间来检验。

第二,粮食问题的真正原因,不是种子不争气,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另外,耕地质量因为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出现了地力严重下降。

第三,转基因只能抗一种害虫,防治其他害虫依然要使用农药,而且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第四,用生态学的办法恢复生态平衡,不打农药,就可控制害虫,实现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变。

这是他重申“用生态农业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观点,而他的观点产生于他的仅仅20亩的生态农业试验田,却要指导18亿亩耕地。

实际上,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的有机农产品一般产量较低,价格较高,市场较小,可满足崇尚有机且收入较高的小众群体的需要。全世界平均,有机农业约占1%的耕地,却占10%的销售额。要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解决70亿人吃饭问题,还是离不了化学农业,当然,化学农业也需要生态农业来修复。

(本文于2012年发表于《大河健康报》、中国食品网,作者杨青平教授。)

附录:《中科院博导“六不用”种田被疑炒作》

2015年10月20日

来源: 新京报、新华网

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这是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博导蒋高明,在老家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创办弘毅生态农场时倡导的生态种植法,称为“六不用”。

2006年创办至今,弘毅农场宣称采用“六不用”种植法,并称其已发展成当地“生态种植业标杆基地”,平均亩产1153.4斤,对比试验得出超过采用化肥、农药传统种植的土地产量近14%,每亩平均效益达到5000元,是当地农民种植收益的5倍之多。

但采用“六不用”种植方法,产量和收益轻松超越农药、化肥土地的结论,也引来了业内有机企业、农业学者的质疑。有观点质疑有机肥成本太高、结论对比不公平,甚至有人直接批判蒋高明本人“不学无术”。

10月16日,中科院博导蒋高明对新京报记者承认,确实收到很多“质疑声音”。

争议1

生态农场的产量效益:

产量超传统种植 效益高5倍?

根据弘毅农场近日公布的数据,其“六不用”农田2014年有机玉米验收产量为1364斤/亩,有机小麦产量1127斤/亩。2015年有机农田实打验收产量1194.5斤/亩,平均达到1153.4斤/亩。

“试验田很早就达到了吨亩良田,最终还得看大田产量。”中科院博导蒋高明对新京报记者称,其研究团队租借的是村里“条件最差”的农田,在带领农民采用“六不用”法生产,停用农药、化肥、除草剂3年后,总共45亩大田收获产量4.1万斤,平均每亩达911斤,超过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地产量(平均800斤/亩)的13.8%。

蒋称,“这充分说明,如果农民愿意往土地上投入,有机农业是增产而不是减产的。”

不过,有机农业人士和种植企业对“六不用”法高出传统种植产量提出了疑问。

“我搞有机产品七年,最高也只实现了年产量与用农药化肥田地的持平。”一家北京有机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说,规模化种植环节要实现超越传统种植很困难,“即便是产量持平的状态,种植成本也要高出2倍。”

一家有机企业项目负责人说,采用有机种植方式的土地,在土壤肥力、酸碱度非常理想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达到使用农药化肥的土地产量。并且要换在同等肥力、同等环境经改良的土地中进行严格对照实验,这样得出的有机产量结论才具备说服性。“拿普通土地产量来参照对比,不公平。”

对此,蒋高明称,“六不用”法产量能超越传统种植的关键,在于土壤的施肥和病虫害控制。目前弘毅农场已连续9年,按照5吨有机肥/亩的投放比例来涵育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达到了4%。

蒋对新京报记者算账,按照投入的有机肥、麦种、杀虫灯、灌溉等成本来看,“六不用”投入在1100元左右,“每亩地平均能达5000元左右的收益,而周边农民传统种植的土地效益在1000元/亩,差值5倍之多。”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超过2%,就已算是肥田了。”一位长期研究有机农业的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介绍,目前华北平原土地有机质含量平均0.8%~1%,有机质含量翻倍的前提下,土地实现20%产量的增收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此大规模的有机肥投放量,农民怎么负担得起这些成本?”

在蒋高明看来,通过提倡养殖场+种植业同步发展,既能解决有机肥的成本,又可发展循环绿色的生态经济,“农场的小麦、玉米有机产品能卖到6~10元/斤,在北上广地区销量非常高,说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只有高产量的农产品能卖出价格,农民自然愿意投入成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争议2“六不用”成绩:

将颠覆国际对有机农业的主流学术?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知是,采用有机方式生产的农业,产量与传统农业相比均有20%左右的下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玛古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环境研究所主任佛利,201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报告中指出,对1979-2011年比较有机种植和一般种植的66项研究分析发现,有机蔬菜和谷物的产量会比一般同类作物降低26~33%,有机水果和产油种子比传统农业的产量低3%到11%。而发达国家有机农业产量比传统农业要低20%,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业产量要低出43%。

“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有机产量不如传统农业学说。”蒋高明称,其研究成果已整理成学术论文对外投稿。

据悉,蒋的论文被《自然》等权威刊物拒绝发表,认为与主流学术观点相悖。对此,蒋称,论文“被另外几家国际一流权威刊物接受了”,但他拒绝透露刊物名称。

蒋高明还称,目前弘毅生态农场的科研项目,已实现了自给自足,并为之申请了12项专利。

争议3

蒋高明其人:

生态农业创新者还是不学无术者?

在弘毅农场科研试验的9年里,对蒋高明的种种争议也随之而来。

支持者认为,蒋高明对弘毅农场进行的生态农业实验,能以绿色循环的模式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三农”问题实质性解决。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戚桂峰甚至认为,按照这样的实验,“仅用全国18亿亩农田中的6亿亩低产田,经过改造就能保证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但新京报记者查到一篇以“植研所人”名义发表的文章,言辞激烈地指出,“学术上,蒋高明是我们所倒数第二的研究员,评估中被严重警告。他在外面自称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让大家以为他是植物所第一块牌子,但我们所没有首席研究员,是蒋高明自己在自己课题组的网页上给的职称。”

对此,新京报记者向中科院植物所多位负责人求证,但并未得到回复。不过,另一位植物所老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证实,所内并未设置首席研究员这一职位。但对外界的举报和批评并不知情,对蒋的印象是“很擅长公开发表意见的生态学家”。

对于排名,蒋高明则予以了否认。

蒋高明说,他为弘毅生态农场申请的专利,“权益所有人为中科院植研所,所有收入都会上交所里。并且弘毅农场只是卖技术,来保持科研课题的自给自足。”

新京报记者发现,蒋高明对转基因的强烈质疑也引发了许多争议。2007年开始,蒋高明以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生物科学家身份连续发表多篇反对转基因文章。

蒋高明称,弘毅农场正在启动商业化进程。他称,从2013年起,弘毅农场陆续同各地种植农场合作推广有机种植养殖,目前面积已达14.5万亩,还与国内政府相关基金合作建立了绿链有机食品电子销售平台,计划在3-5年内发展生产与销售会员1000万人。

对于蒋称的14.5万亩农场,截至发稿,蒋高明未对记者透露具体名称和地点。

(记者 李栋,2015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