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书画家王晓平的“美梦”注定实现不了

书画家王晓平的“美梦”,注定实现不了。

在探讨农业发展的话题中,王晓平作为一位书画领域的人物,却频繁跨界发表对现代农业的看法,其观点不仅完全缺乏科学依据,且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了诸多误导。

需要明确的是,搞书画艺术与科学研究属于不同领域,而部分搞艺术、人文的人士常反对转基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更多从主观感受和固有观念出发,容易陷入片面认知。

王晓平便是典型代表。

关键在于,反对转基因的人很多,反对转基因的人文学者也很多,但是像她这样——从不与人交流,对于他人的指正一概拉黑,沉浸在自己的认知闭环中,不断传播不实言论——还是非常罕见的。

我的一位老朋友,是国家部委的高级顾问,年事已高,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有一回,他偶然看到王晓平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关于转基因的谣言,出于对科学真理的维护以及对公众正确认知的关切,他客客气气地指出王晓平的说法有误,并附上了中国政府官方网站的权威资料作为证据,想着能帮其纠正错误认知。可谁能想到,消息刚发出去没几秒钟,就被王晓平拉黑了。

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遭遇,纷纷反映根本没法和王晓平交流。无论你态度多么谦逊有礼,哪怕是毕恭毕敬地把政府辟谣的链接发给她,她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就立即将人删除拉黑。她的社交圈子里,似乎只愿意保留那些对她观点一味吹捧的人,全然不顾事实与真相。这样的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叹,她既愚昧又迷信,深陷在自己的错误认知里,拒绝接受任何科学、客观的声音,实在令人惋惜又无奈。

我刚刚随意看了看王晓平的近期发言,点评一下。

王晓平:“有人说回不去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只要下大决心发展有机农业,拿出切合实际的方法,肯定能改变现在农药满地的状态”。

我的点评:

王晓平认为只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就能改变农药滥用现状,这一观点过于理想化。有机农业确实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从这一点看,似乎能解决农药残留问题。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有机农业的产量通常较低。以一些研究数据为例,在相同种植面积下,有机小麦的产量可能比常规种植低40%~60%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若大规模发展有机农业,难以满足粮食供应需求,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并且,有机农业并非完全不使用农药,只是限制使用合成农药,天然农药同样可能存在风险。例如,除虫菊酯是一种天然农药,但过量使用也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危害。同时,有机农业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手段相对有限,面对大规模病虫害时,可能因无法及时有效控制而导致大面积减产。像在一些有机果园,一旦爆发病虫害,果实受损率明显高于常规果园。从经济角度看,有机农业的生产成本高,这使得有机农产品价格昂贵,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限制了其普及程度。

在探讨农业发展时,王晓平这类对科学缺乏深入了解的人,总是固执己见。就拿她在有机农业和转基因技术上的观点来说,完全是错误的。王晓平此人平常仅仅专注于书法绘画,本应在艺术领域发挥专长,却在不熟悉的农业科学领域大放厥词,凭借想象与偏见发表看法,实在是不负责任。

恕我直言,王晓平的想象力极其匮乏。她的艺术工作,仅仅是天马行空,但是天马行空不代表想象力丰富。真正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的是科学家。他们能打破常规,将不同理念融合,创造出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而不是像王晓平这样天马行空、脱离实际。

事实上,有机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并非相互冲突,反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从定义上看,有机农业强调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采用如轮作、间作、绿肥、生物防治等,以维持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或功能。这一技术能够实现跨物种的基因转移,打破传统育种的局限性,更精准地改良作物品种。

在生物育种阶段,转基因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育种方法往往依赖于物种内的基因交流,周期长、效率低,且难以实现对特定性状的精准改良。而转基因技术可以直接将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目标作物,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比如,将抗虫基因导入农作物,使其自身具备抗虫能力,减少虫害对作物的侵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像我国广泛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有效抵御了棉铃虫等害虫的危害,不仅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在这个环节运用转基因技术,与有机农业追求减少化学合成物质使用、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不矛盾。因为通过转基因技术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基础。在后续的种植、管理等阶段,可以充分借鉴有机农业的理念和方法。例如,减少化肥的使用,通过合理的轮作、绿肥种植等方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利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病虫害,如释放害虫的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避免化学农药的残留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一来,在保证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又能实现有机农业所倡导的生态、健康、公平和关爱的原则。比如在一些地区,采用转基因抗虫作物与有机种植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基础上,还能通过有机的土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益。

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尤其是像王晓平这种搞艺术、人文领域的,往往缺乏对科学原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他们更多地从主观情感和传统观念出发,对新生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在转基因技术的问题上,他们没有基于科学研究和实验数据进行理性判断,而是仅凭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和不实传闻,就坚定地站在反对的立场上。

而且,它们拒绝与科研人员和科普作者交流,一旦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就立即拉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错误认知里,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闭环,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言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

有机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摒弃像王晓平这类毫无根据的错误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王晓平接着说:“希望搞智能机器人的厂家多生产适合农业上用的机器人,减轻农民劳动力”。

智能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确实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力,如在山东淄博临淄区的“邀博番茄工厂”,协作机器人全方位参与农业生产,一个机器人就能完成过去近八十人的工作量。但这并非解决农业问题的万能钥匙,也不能成为反对转基因的理由。

机器人的前期研发和购置成本高昂,对于普通农户和小型农业企业来说,难以承担。而且,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作物种类等差异巨大,开发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农业机器人难度极大。在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区,机器人的行动和作业受到很大限制。此外,机器人出现故障后的维修和保养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这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实现。所以,仅依靠农业机器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更不能忽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增产、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王晓平提出用开发机器人来除草,这一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尽显其对农业生产现实的无知,堪称“不食肉糜”。

研发农业除草机器人成本高昂,像格力博研发第三代全自动智能割草机,截至2023年财报显示,资本化研发支出就达5022.35万元,研发进度60% ,预计完成还需投入4000万元,开发周期接近3年。即便研发成功投入使用,对于普通农民而言,使用成本同样惊人。美国AI农业机器人公司FarmWise的Vulcan系统最大的三床、80英寸设备标价64.5万美元,年度服务和支持套餐额外需要4.5万美元,即便费用能在两年内节省收回,可对多数农场来说,仍是难以承受的巨额初始投资。并且,农民一个人可能要管理几百亩甚至几千亩土地,使用机器人除草,效率难以满足需求,还需配备大量机器人,成本会高到难以想象。反观当下农业发展,应是在合理利用科技的基础上,让转基因技术与有机农业理念相结合,实现产量与生态的平衡。

王晓平却一味沉浸在自己脱离实际的幻想中,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大放厥词,看似想象力丰富,实则毫无科学依据,思维局限,想象力极度匮乏,根本无法理解现代农业科学的多元与复杂。

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王晓平这样的人,她的美梦注定是要梦碎的,而且是100%会梦碎。

回顾历史,从工业革命到如今的科技飞速发展阶段,每一次的进步都推动着人类文明大步向前。农业领域也不例外,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机械化、信息化作业,历史趋势清晰地指向高度工业化与智能化。

而王晓平渴望退回原始农耕时代,这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她的“美梦”注定会无法实现,最终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也。

恕我直言,真正能够减少农民劳动力的,绝非像王晓平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口嗨爱好者。

农业发展所需的,是切实造福农民与全人类的科学技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虽有其价值,但受产量低、成本高、病虫害防控难等因素限制,难以成为解决农民劳动力困境与保障粮食供应的主要依靠。单纯依靠机器人也不现实,研发、使用和维护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推广。未来农业应是高度工业化模式的体系,融合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以及智能除草机、灌溉机等智能设备。转基因技术能够精准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逆性,减少农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可对作物基因进行精细调控,进一步挖掘作物的优良性状;智能设备则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精准化,极大提升生产效率。这些技术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是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王晓平这类人,整天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写诗作画,自娱自乐,却从不深入农村实践,长期脱离人民大众与农业生产一线。他们对农业的认知,仅停留在自己的主观臆想中,就如同魏晋时代空谈玄理的玄学家。彼时,玄学家们用道家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热衷于讨论有无本末体用等高深玄远的哲学问题,却对政治、政事毫不关心,对苍生疾苦视而不见。

王晓平亦是如此,她脱离实际,仅凭想象对农业发展大放厥词,反对转基因技术,鼓吹不切实际的理念,却从不考虑这些观点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拒绝与他人交流,对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理性观点一概排斥,沉浸在自己的错误认知中,这样的行为不仅无助于农业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误导公众,阻碍农业科技的进步。

王晓平反对转基因的言论毫无科学依据

王晓平长期反对转基因育种技术,却从不与科研工作者和科普作者交流,对于他人的指正直接拉黑。她声称转基因有毒有害,但从科学层面来看,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经过科学严格的安全评价、获得政府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过去数十年,全球471个权威机构进行的几十万项设计合理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中,没有一项发现转基因对健康有明显危害证据 。

从转基因技术原理来说,它是将某些生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使其在生产能力、营养品质等方面更符合人类的需要。比如抗虫转基因作物,像含有苏云金杆菌“Bt抗虫蛋白”基因的作物,这种蛋白只对特定昆虫有效,和“鳞翅目”害虫肠道受体结合,让害虫肠道穿孔,但人类和其他非目标生物的胃肠细胞没有这种受体,抗虫蛋白进了消化道就被当成普通蛋白消化,还能补充营养。并且,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实验过程中,采取大大超过常规食用剂量的超常量实验,应用一系列世界公认的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方法来代替人体实验并推算长期食用对人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绝对不允许转入表达致敏物和毒素的基因。

反对转基因的人,往往以“虫子都不吃,人怎么能吃”“违背自然规律”等作为理由。但实际上,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转基因现象,杂交育种本质就是大规模的转基因导入。而且,虫子不吃是因为转基因作物中的抗虫成分针对特定害虫,并非对人类也有害。他们缺乏对科学原理的了解,仅凭主观臆断就否定转基因技术,这种行为不仅误导公众,也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王晓平作为一个在书画领域的人士,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对转基因和农业发展发表不当言论。我们应该尊重科学,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和有机农业、智能机器人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的这篇文章不是给王晓平看的。

她也是不会看的。

我是给年轻人看的。

(写于2025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