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圆溜溜的大豆是转基因品种?

说实话,对于转基因这个话题,我本不想再多费唇舌。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太多对转基因的误解,愚昧和偏见四处横行,讨论这些事,既惹一身闲气,又毫无意义。但这两天,有关转基因大豆的谣言甚嚣尘上,虚假信息铺天盖地,实在令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最近,网上又流传着各种所谓辨别转基因大豆的“窍门”,一些人煞有介事地传授着,声称圆溜溜的大豆必定是转基因品种。

然而,稍有农业常识的人都知道,大豆的外形仅仅是品种差异的体现。

就拿我家乡来说,有一种被老人们称作“水豆”的古老大豆品种,它的颗粒就十分浑圆,用来炒制食用,口感绝佳。这充分证明了,以大豆外形来判断是否为转基因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大豆家族庞大,不同品种在外形、颜色、大小、用途等方面千差万别。从颜色上看,有黄色、黑色、绿色等;从大小上,既有颗粒饱满硕大的品种,也有小巧玲珑的类型。仅从外观就给转基因大豆“盖章定论”,无疑是荒谬至极的。这种片面判断的背后,其实是公众对农业知识和转基因技术的严重匮乏。很多人没有深入了解过农作物的多样性,就仅凭一些毫无根据的传言来下结论。

还有一些人,传播着“转基因大豆不能发芽”这类无稽之谈。

实际上,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它通过对作物的基因进行特定的修饰和改造,从而赋予作物一些新的特性,比如抗虫、抗病、提高产量等。这种技术的应用并不会对大豆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转基因大豆的发芽能力依然存在,不会因为基因的改变而被破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转基因大豆不能发芽的谣言。

实际上,真正导致大豆不能发芽的原因并不是转基因,而是大豆本身的质量问题。如果大豆存放时间过长,或者在储存过程中受到了不当的处理,那么它们的活性就会逐渐丧失,从而失去发芽的能力。

这类谣言的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存在着深深的误解。许多人对转基因技术缺乏科学的认识,容易被一些不实信息所误导,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担忧。因此,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许多人一听到“转基因”三个字,就下意识地将其与怪异、有害联系在一起,甚至无端猜测转基因会让大豆失去基本的生物特性。他们没有意识到,转基因技术是在科学的框架内,对生物基因进行精准的改造,并非胡乱篡改,更不会导致大豆连最基本的发芽功能都丧失。

再来谈谈转基因大豆的市场流通问题。

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庞大的加工企业需求,像榨油、饲料生产等领域,这些转基因大豆直接对口加工企业,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其流入普通市场。从市场逻辑角度分析,在没有高额利润驱动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冒着被严厉处罚的风险,将转基因大豆投放到零售市场。毕竟,市场上并没有出现价格高昂的“转基因”大豆,违规操作毫无利益可言。在严格的监管体系下,从进口口岸到加工企业,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把控和记录。加工企业若违规将转基因大豆流入市场,不仅会面临巨额罚款,还可能被吊销经营许可证,面临法律的严惩。所以,说市场上能轻易买到转基因大豆,纯属无中生有。

当然,在结尾我想说,“谁如果真能买到转基因大豆请告诉我购买方法”这句话,更多是一种略带调侃的反讽。从正常的市场和监管体系来看,普通消费者几乎没有可能买到转基因大豆。

希望大家能够擦亮双眼,不要轻信这些毫无根据的谣言。多去了解科学知识,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自身形成正确认知,也能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营造更加科学、理性的舆论环境。

(作者:任志林,写于2023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