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从十个方面看,农作物和粮食从未“纯天然”

在探讨农作物和粮食是否为纯自然产物时,普通人往往会因为自媒体营销号的误导,从而陷入一种极大的误解,认为它们是大自然原始馈赠的结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到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从环境因素的影响到人类的主动干预,农作物和粮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人工印记的过程。接下来,让我们从十个方面深入剖析,为何从来没有纯自然的农作物和粮食。

一、驯化历史改变作物基因

人类对农作物的驯化已有上万年历史。大约在中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驯化植物的活动便开始了。我国南方,水稻是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近7000年的稻作遗存 。野生水稻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培育,在形态、生理和遗传特性上与野生种产生了显着差异,例如,野生水稻的落粒性强,成熟后谷粒容易脱落,不利于人类收获,而经过驯化的栽培水稻则具有较强的保粒性 ,更方便收获和储存。

二、选育过程的人工干预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已意识到对农作物进行选种的重要性。汉朝的《泛胜之书》和北魏的《齐民要术》对利用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进行留种、选种有过详细记载 。通过人工挑选具有优良性状(如高产、抗病、抗逆等)的植株进行繁殖,将这些优良性状逐渐累积和强化,从而培育出更符合人类需求的品种。在现代育种中,更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有针对性地对作物基因进行改良和优化。

三、杂交打破物种界限

杂交育种是现代农业中常用的一种育种方法,通过将不同品种甚至不同物种的植物进行杂交,使它们的优良性状在后代中组合,创造出具有新特性的品种 。例如,将具有高产特性的小麦品种与具有抗病特性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可能培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新品种 。杂交过程中,基因在不同品种间发生重组和交流,打破了物种间的天然界限,这种人工干预的方式使得农作物的遗传背景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纯自然状态下的产物。

四、诱变育种创造新性状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农作物种子或植株,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通过这种方法,农学家已经培育出超过2250个新品种,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等 。例如,美国市场上受欢迎的葡萄柚Rio Red,就是用热中子照射培育出来的 。这些通过诱变产生的新品种,其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是人工干预下的产物。

五、转基因技术精确改良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基因工程手段,它能够将来自不同物种的特定基因导入农作物中,赋予农作物新的性状 。例如,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中,培育出抗虫棉,使其能够抵御棉铃虫等害虫的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虽然转基因技术在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极大地改变了农作物的基因组成,是对农作物进行人工改造的有力工具。

六、土壤改良改变生长环境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但自然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质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的需求。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人们会对土壤进行改良。例如,在酸性土壤中添加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其更适合农作物生长;施加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等)和化学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通过深耕、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这些土壤改良措施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土壤环境,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七、灌溉调控水分供应

水分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但自然降水往往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全部需求。因此,灌溉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修建灌溉设施(如水库、水渠、灌溉管道等),人们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有计划地为其提供适量的水分 。在干旱地区,灌溉更是保证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措施。灌溉不仅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水分条件,还影响了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分布,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八、病虫害防治改变生存压力

在自然环境中,农作物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人们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喷洒农药来杀死害虫和病菌 。生物防治则是利用有益生物(如害虫的天敌、微生物等)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业防治(如合理密植、轮作、清除病残体等)和物理防治(如诱捕害虫、设置防虫网等)等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这些病虫害防治措施改变了农作物在自然状态下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影响了其生长和进化过程。九、气候调控技术改变生长气候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气候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以创造更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例如,在温室大棚中,通过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农作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使其能够在不适宜的季节或地区生长 。遮阳网、防寒保温设施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气候条件 。这些气候调控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不再完全依赖自然气候,而是在人工创造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十、储存加工改变原始形态

从田间收获的农作物和粮食,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通常要经过储存和加工环节。在储存过程中,为了防止粮食发霉、变质和遭受虫害,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如干燥、通风、熏蒸等 。这些措施改变了粮食的自然储存环境,影响了其品质和保存期限。在加工环节,粮食会被进一步处理,如碾磨、蒸煮、发酵等,使其从原始的农产品变成各种食品 。这些加工过程不仅改变了粮食的物理形态,还可能改变其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

农作物和粮食从最初的野生植物被驯化为栽培品种,到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人工干预,再到收获后的储存和加工,整个过程都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从来没有纯自然的农作物和粮食,它们都是自然与人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机农产品也并非纯天然,也不等同安全、健康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当下,有机农产品备受青睐,许多人将其与“纯天然”“安全健康”划等号。然而,这种认知存在偏差,有机农产品并不完全等同于纯天然,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安全和健康。

从定义来看,有机农产品是指在生产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遵循一系列特定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 。虽然其生产过程尽量减少了人工合成物质的使用,但它依然不是纯自然的产物。在有机农业中,人工干预无处不在。例如,农民会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管理措施,以维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这明显属于人为调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虽然不使用化学农药,但会采用物理防治(如设置防虫网、诱捕害虫)和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微生物等)手段 ,这些同样是人类主动采取的措施,并非让作物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生长。

有机农产品并非绝对安全。尽管不使用常规化学农药,但有机生产中允许使用一些天然来源的农药,像波尔多液(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配制而成)。若使用不当或过量,同样会造成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而且,有机农业并非能完全杜绝病虫害,当病虫害爆发时,农产品可能因感染病菌而产生毒素。例如,有机小麦在生长过程中若感染霉菌,可能产生呕吐毒素等有害物,威胁食品安全。在储存和运输环节,若条件控制不佳,有机农产品也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变质,从而影响其安全性。

有机农产品也并不意味着绝对健康。从营养角度讲,声称有机农产品营养价值远超普通农产品,目前并无确凿的科学定论。众多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部分研究表明,有机农产品在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上与普通农产品差异不显着。而且,食物对健康的影响是综合的,不仅取决于农产品本身,还与烹饪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比如,即便食用有机蔬菜,若采用过度油炸等高油烹饪方式,也不利于健康。

有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人工干预,不能简单视为纯天然;其安全性会受到天然农药使用、病虫害、储存运输等因素影响;在健康方面,与普通农产品营养差异不明,且健康还受多种其他因素制约。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应理性看待有机农产品,不能盲目迷信,综合多方面因素做出合理选择。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2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