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重回1978都市放牛 > 第53章 要组建自己的安保

重回1978都市放牛 第53章 要组建自己的安保

作者:飞鱼化龙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20 16:59:49 来源:书海阁

暮秋的清晨,微风轻拂,枫叶似火,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西湖的水面上,波光耀金,峰峦成碧。西湖早已苏醒,新的一天开始了。

湖边,到处是老人、青年人运动的身影。有的老人身姿矫健,练着剑,剑光闪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气定神闲地打着太极拳,动作舒缓,刚柔相济。年轻人则选择了更具活力的晨跑,他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沿着湖畔奔跑,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还有一些人在做广播声中做着体操,整齐的动作,充满了活力。

还有碰到熟人在湖畔闲聊,有人手里拿着相机,抓拍西湖最美得瞬间。人们的身影与西湖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江海站在湖边,看着眼前的美景,秋天即将过去,严冬过去,百花盛开的春天就会来到。想到未来,双腿充满了力量,迈着坚定地步伐,回到家中。

母亲和张姨,早已做好早餐。看到大家都在等待自己,江海有些不好意思,“对不起,在湖边待的时间有些长,大家赶快吃。”吃过早点,舒薇小心说:“江海,能不能买一条守门狗?”“完全可以,最好买一条比较温顺的土狗,狼狗能看家,但是你们害怕。林姐你先到店里,去看装修的事,我和这两个姐姐去买自行车。”舒薇、何佳宝十分高兴,她们终于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能不高兴吗。这可是奢侈品,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生活的人,都不会忘记当年生活的样子,那时的物质世界与现在相比,只能用一张白纸来描述,家里的大人一心忙着耕种,一年四季所有时间都是田地与家的距离,吃饭是头等大事,对于交通的概念止于“二八大杠”永久牌自行车,要知道那个年代自行车可不是所有家庭能够买得起的,家里能有百十元的积蓄已经是当地富人,更多的是家里拿不出十元钱的贫民,当时物价也特别低,一毛钱一包针,一分钱一根江米条,五分钱一盒火柴,所以更多的家庭是根本没有存款,需要用钱时,便卖掉家里一点粮食,或者卖攒了很久的鸡蛋,勉强应付过去,所以买自行车是一种奢望。那个年代自行车的品牌多是“红旗”、“永久”、“凤凰”和“飞鸽”,质量那是杠杠的,在村里骑上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自行车,那是身份的象征,当时一辆崭新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价格约在180元左右,而粮食的价格约在2毛一斤左右,兑换粮食约750斤,而当时一亩地产粮80斤左右,也就是说至少10亩以上地的粮食才能换一辆自行车。

当时粮食的作用不不仅是食物,而是必需生存资料,没有了粮食只能饿死,所以这个无法换算当今的价值,我们可以用当年一个乡村编制教师的工资来计算,当年乡村教师一月工资约18元左右,最便宜的自行车按照150元计算,就是需要8个多月的工资,现在乡村教师工资约8000元左右,8个月就是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文数字。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得到,因为那时购买物品靠的“票”,吃饭要“饭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一切都是计划经济,七八十年代也是迈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画了一个圈……”这首唱遍全国的歌曲就是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所以七八十年代,许多家庭是买不起崭新的自行车,但是那时结婚的硬件却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所以有的家庭便购买组装的自行车,价格相对便宜,家里卖鸡蛋卖猪卖羊卖粮食,勉强也可以把媳妇娶上,逢年过节骑着“二八二杠”,后座载着老婆,大杠坐着小孩,一家人高高兴兴的走亲戚。对他们这些回城知青来说,身无长物,一穷二白,买一辆自行车简直可比登天,只有妄想的份。

梁芬对江海说:“儿子,我想和你张姨去逛商店。”“你们一定要记住回家的路,丢了我们可找不到你们。”张姨说:“,你们不是去买自行车吗,我们跟你一起去就行!”“好吧,现在我们就出发!”林静怡先走了,江海一行人,来到解放路,这里到处是商店,来到最大的一家百货商店,江海他们直接到卖自行车的柜台前,拿出票,掏出360元,买了两辆“永久”牌自行车。江海让她们先去找林静怡,一起去办事。自己陪母亲、张姨转商店。两人怀着万分激动地心情离开了商店,一出门,登上自行车,腿上装上了发条,好像哪吒骑着风火轮一样迅速驶向远方。

只见,梁芬和张桂花站在苏绣服装柜台前,看着里面展示的精美苏绣作品。她们瞪大了眼睛,目光被苏绣上细腻的针法和绚丽的色彩所吸引,看到衣服上面的标价,一百二十元,不自觉地伸出了舌头,缩不回去。张姨说:“走,太贵了!又不实用,买了也没有合适的时机穿。”江海摸了摸口袋里的票,到烟酒柜台前,拿出十八张酒票,买了十八瓶茅台酒,三个人出了商店的门,梁芬问:“江海,你什么时候回魔都?”“等这里的营业执照办下来,先到苏市文新那里,看情况再决定。”喊来黄包车,母亲、张姨坐了一辆,江海坐了一辆,蹬黄包车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人,穿着一身旧军装,说话带着典型的西部口音,扯起了家常,才知道他叫李源,萧关人,在杭市当兵,复员后不愿再回到苦甲天下的山区,在本地找不到工作,就蹬起了黄包车,好在当过侦察兵,有一把子力气,每天也能挣两三块钱。江海一听,来了兴趣,别看现在社会比较安宁,再过一两年,社会就会乱起来。尤其是1983年8名不满20岁少年酒后杀害27人,成为严打直接导火索,这次严打的指导精神是“从重从快,一网打尽”。关于这次严打,后来人们对导火索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唐山“菜刀队”的,也有人说只因为外国记者在北戴河遭到侵犯而引起的,还有说是因为内蒙古6.16牙克石特大凶杀案的,众说纷纭。但是过一段时间后,社会的确非常的混乱,一听是老乡,江海就有收到自己麾下的想法。

回到家里,江海抱着酒,把李源招呼到家中,先让了坐,倒了一杯水。江海笑着对李源说:“我也是大夏人,亲不亲故乡人,我有个想法,就看你愿不愿意?”李源有些不解地问:“你说,我听着哩。”“你到我们店里来上班,你每天的任务就是保护三个女孩以及店里财产的安全,店里管饭、管住宿,一个月一百二十元的工资,干得好还有奖金。”江海指着一楼的房间,“你就住在这个房间里,如果同意,从明天起就开始上班。”李源没想到天上的馅饼砸到自己头上,哪有不答应的想法,立即回答:“我愿意,我愿意!我现在就去整理我的东西,一会儿就来报到。”说完,就风风火火地离开了。张姨、梁芬就在客厅里,听了他们的对话,张姨有些担心地说:“你也不再考察一下,就把人安顿好了。”江海微笑着说:“放心,我会看相,当过兵的人,品行差不了。”

快到中午时,三个人有说有笑地推着自行车走了进来。舒薇怀里还抱着一只黄色有花斑的小狗,问江海:“漂不漂亮?”江海说:“漂亮,漂亮!”江海对三个人说:“为了保障你们的安全,我又招了一个人,他马上就来了。”林姐说:“江海你看,我们把营业执照办下来了。”“好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何佳宝问江海:“你招的是男的,还是女的?”江海开玩笑说:“如你所愿,我招了一个男的,还是复员军人。来给你们当保镖,保证店里还有你们的安全。”

正说着,一个穿着旧军装,身材魁梧的年轻人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提东西的穿旧军装的人。李源介绍说:“这是我同乡,我的老班长李成。”张姨正准备端饭,看到又来了两个人,进厨房对来梁芬说:“看来饭菜不够,还得再做些饭。”大家让两个人坐下,李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班长想问一下,你们还招不招人。我们老班长,可是全军出名的搏击冠军,射击冠军,受到军委的嘉奖。”江海一听,立马来了兴趣,详细地询问李成的情况。李成是前年结婚的,婚后申请退伍,由于山区生活太贫穷了,就和李源一起到杭城蹬黄包车,自己在杭城租了房子和妻子一起生活,每个月挣的钱,勉强维持生活,今天李源去搬东西,自己动了试一试的心思,过来看一看。江海问:“像你这样的侦察兵,你能联系几个人?”李成想了想说:“杭城还有一个,我可以联系上。”江海说:“暂时够用了。你明天和我一起到魔都,把你妻子带上,我给她安排工作。你的工作到魔都我再具体安排。”

张姨喊大家吃饭,坐到餐桌前,看着盆子里的大肉块,两个男子汉肚子一下子咕咕地叫了起来,几个姑娘望过来,两人都有些不好意思。梁芬说:“快吃,还等什么。”吃过饭江海对李成说:“你去把你的那个战友找到,如果愿意你就带来,明天我们一起走。顺便处理一下家务,今晚住在这里,到魔都我给你们夫妻安排住宿。”

吃过饭,林静怡喊上李源去买床,李源有铺盖,只买一张床就可以了。江海对林静怡交代再多买一张大床,铺盖也买上,可以当客房,以后经常会有人过来。李成蹬着自己的黄包车也走了。江海拿出肉票、粮票交给了何佳宝,这些你们先用着,吃完以后,可以让李源到黑市买些粮食。

梁芬和张姨此时拾掇完锅碗瓢盆就来到楼上。两人满怀憧憬地来到杭城,原本期待着能领略更多的风景,但仅匆匆一瞥西湖便略感遗憾。梁芬知道儿子很忙,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亲力亲为,自己转不转是小事,可不能给儿子添乱,张姨也不想耽误正事。聊了一会决定明天一起,再到苏州看看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去看看文新他们租的店面,心里期待着明天的相聚。人一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接受不完美,别和自己较劲,学着和生活和解。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人生处世要学会变通,要有一个好心态。心有多宽,路就有多长。再说李成回到自己矮小的出租屋,对妻子马兰花说:“我找了一份新工作,要到魔都去,老板是我们大夏人,他说会给你安排工作,还给我们安排住宿。”妻子听了也很是高兴,就问:“那屋里的东西,咋办?”李成说:“除了铺盖是结婚时添置的,锅碗瓢盆送人的送人,没人要的就不带了,你去把房租退了,我现在还要去找魏景元。回来后就收拾东西离开。”

魏景元是陇西人,他和李成一起复员,一起来到杭市,两个人作为战友,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好巧不巧,李成是在装修队找到魏景元的,他正在延安路林静怡她们的店里干装修。看见老班长魏景元也很兴奋,当听完李成的来意以后,说:“以后班长走到哪里,我就到哪里。”自己本来没什么东西,铺盖已经很破很旧了,回几个人住的出租屋,冲一下澡,换上新衣服,就可以走了。魏景元人很干练,现在还是一副军人的作风,做什么事都雷厉风行。到李成家,马兰花和魏景元两个人跟在黄包车后,直奔滨河路。魏景元说:“班长,干脆把黄包车处理了,能卖几个钱算几个。你能带到哪里去。”李成看到前面有几个等客的车夫,快蹬了几脚,来到跟前,一看都有些眼熟,李成说:“哥们,我有事不蹬黄包车了,谁看上这车子,随便给几个钱就行。”有一个年龄大一点的汉子,说:“你的车子,还是新的,值一百不成问题,关键我没那么多的钱。”“我现在只有六十块。”“好,老哥,你我有缘,就六十卖给你了。”那人不好意思地説:“兄弟,这便宜我沾大了。”“没关系,你骑走。”那人递过六十元,兴高采烈地推到一边前后左右看了一圈,喜不自胜。

当李成带着妻子、魏景元来到别墅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就等他们来了开饭,互相介绍认识以后,拌面就端了上来。大家大多是西部人,张姨、梁芬今晚煮的是辣椒西红柿拌面。吃过饭,林静怡几个人出去买下酒菜,江海把酒拿到了上面的露台,招呼三个军人上去喝酒。

马兰花到厨房,看着张姨、梁芬忙碌着炒菜,就拉起了家常。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边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一边展望着未来,一会就熟悉起来。林静怡买来下酒菜,张姨又炒了一大碗辣椒炒肉,几个男人就喝了起来,江海喝不过大家,只是频频地敬酒。最后江海说自己一点都不能再喝了,酒场才告结束。李成他们知道,从明天起,他们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