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重生:先知的我,一路狂飙 > 第411章 这个宗教叫做“科学”

于蕊拿起旁边的花露水空瓶,顺势站了起来,不着痕迹的甩开男人的手:“我没问过呢,不过我妹在学校追的人可不少,一般人她可能看不上。”

王肖亮皱了下眉头,显然是于蕊这个动作让他有点郁闷,但随即恢复了表情:“呵呵,我介绍的这个人,可是大老板。”

于蕊将花露水空瓶丢进垃圾桶,转身轻轻摇头,笑着道:“亮哥,我妹才22岁,眼光高的很,你让她找个四五十的大老板去?”

“哪有四五十岁,我能干那事?”

“御景国际这个楼盘项目知道吗?”

于蕊点点头:“哦,知道,剪彩的时候,台里的记者、主持人都去了呢,那天晚上的新闻这个事播了一分钟。”

“对,我说的就是御景国际那个陈总,也就二十四五岁吧。”

于蕊瞪大眼睛:“真的?你这一说我有点印象,那天晚上视频剪辑的时候,好像有那么一个小伙子站在台上剪彩,不过因为台里的要求,关于他的采访具体内容被删除了。”

因为陈元生太年轻,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弄几个亿的大项目,播出去怕观众有质疑,所以台里把采访的镜头给了三十多岁的纪星辉。

见于蕊这副兴奋的表情,王肖亮心里很不爽,心中腹诽:物质女~~

“你~亮哥,你认识那个陈总?”

于蕊大概也觉察到自己刚才表现有点过了,赶紧换了一副乖巧、甜美的表情,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

王肖亮干咳一声:“不算是直接认识,但他最近跟我们学校里好多教授、老师有来往。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在想你妹妹很漂亮,如果他们能走到一起的话,对咱们以后应该也有好处吧。”

于蕊眨眨眼,抿着嘴轻轻点头:“嗯,应该会的。如果你真的能联系上陈老板的话,我倒是可以跟妹妹谈一谈。”

“好,那咱们两边一块行动。”

看着于蕊眼中闪烁的兴奋,王肖亮忍不住嘴角轻轻抽搐,但没办法,他现在已经跟曹泽睿手下的那位郑哥谈过了,郑哥表示可以帮忙试试。

…………

…………

在赴港之前,陈元生就接到了刘鸿森的电话,给他推荐了工业大退休的一名副校长,希望把他留下来帮助刘长卿开展工作,毕竟刘长卿没啥实际管理经验。

刘鸿森的这个行为并没有让陈元生感到惊喜。

其实,就算刘鸿森能把国内顶尖名校的校长请来,陈元生也不会有半分惊喜。

只要陈元生乐意,他能开出月薪十万、二十万、甚至五十万,请国内最牛逼的教学管理人才来出任校长,但那有什么意义?

即便请来最牛逼的管理人才,投入千亿资金,你也不可能把一所私立大中专院校,搞成国内的211大学,就更别说985了。

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不是靠管理和投资所能决定的。

他只是想,用这个在历史发展洪流中微不足道的院校,做一个小小的尝试,无所谓成功失败,但必须与众不同。

思想决定高度。

纵观世界名校的立校之本,没有一个是因为创建者有多高的管理水平而崛起的。

当一个校长的思维,还停留在利用行政手段加强管理,利用评职称、水论文来评定教师水平,把校内的食堂、超市、住宿都当做摇钱树从学生身上薅羊毛,利用各种手段绞尽脑汁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你觉得这所院校能有多大的成就?

名校等同于的宗教,只不过这个宗教叫做“科学”。

所以,陈元生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给刘长卿打了个电话。

刘长卿已经跟蒋校初步的交流过,他表示蒋校是一个很忠厚的长者,既然送上门来,就留下吧,毕竟接下来的交接工作,需要一批专业人士带队接手。

既然刘长卿同意,陈元生就没有不同意的道理,毕竟这个学校就是给他买的来做试验的。

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从香港回来之后,陈元生很正式的跟蒋校长见了个面。

蒋校名叫蒋中原,五十年代留苏大学生,当年学的是机械专业,八十年代参加过《机械原理》等大学教材的编纂工作,很务实、忠厚的一位长者,不然以刘鸿森的性格,也不可能对他印象这么好。

这次见面,并不是在远盛实业的办公楼,而是陈元生和刘长卿两个人去了蒋校的家里,反正他家里现在就一个人。

三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我们要办怎样的一所学校”而进行。

其实蒋校长也很好奇:陈老板是怎么看上刘长卿的呢?

他也算是看着刘长卿长大的,小刘在初中、高中成绩那是相当好,尤其是数学,经常满分,但就这么一个高材生,最后走上了邪路,被开除了。

但是这个话题,蒋校还不能问,只能在三人的聊天中慢慢观察、体会。

对于学校的未来,陈元生还是那几个观点:为了企业需要;为了人类的未来;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

刘长卿的观点:有教无类,择人而渡;

这个观点类似于禅宗,这个世界上开悟的人很少,而且开悟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人需要当头棒喝,有的人需要拈花一笑。

有的人他就不是学数学、物理的材料,你逼着他学一辈子,他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还不如帮他选择一个方向:比如炒菜、修车、打台球、打游戏,至于他自己上不上路,那就不是师傅的事情了。

另外,刘长卿还有一个观点:学生为辅,教师为主。

渡人比渡己难一万倍,来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咱们选择性的培养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就行了,其他学生按部就班的毕业。

招聘来的老师,才是这个学校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再直白一点说,这个学校重点是培养老师的,以高智商的本科生、研究生老师作为学校科研方向的主力军。

把这所大中专院校,打造成为披着学校外衣的科研机构,适当的情况下,培养几个可造之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