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552章 中医药调理多骨疽

每日医案 第552章 中医药调理多骨疽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24 08:08:30 来源:书海阁

多骨疽

[病案]苏某,一个17岁的男孩,在1977年5月15日前来就诊。他一直以来身体都比较虚弱,但在两年前的夏天,他在一次长跑之后去江中游泳,不幸将左腿胫骨部撞到船沿上,剧痛难忍。两天后,他的左腿胫骨部开始红肿,疼痛彻骨。他随后在当地医院接受了治疗,但用了抗生素和中草药治疗后,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日益严重。

1976年11月,他被送往成都某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骨癌并发败血症”。尽管他四处求医,但病情并未得到缓解,反而日益加重。检查发现,他的左膝关节下三寸至内踝上方之胫骨部,皮肤肌肉组织及骨质均呈黑色浸润性溃疡及坏死。此外,他还存在12处大小不等的瘘管,其中最大者约3×3厘米,最小者约0.5×0.5厘米。在窦口处,流出稀薄、臭秽的清黄水,按压一处则数处窦口渗液绵绵。

他的胫骨显露,呈病理性骨折,并可见鳞岩状死骨数块。患部持续疼痛,阵发加剧。此外,他还出现了纳呆便溏、心悸气短、面晦神萎、形容枯槁、声低息微等症状。舌质淡紫、舌体微胖,两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而涩。

[治则]补气和血,解毒化腐。

[方药]党参30克,黄芪30克,山药20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10克,没药10克,天丁10克,甲珠20克,牛膝10克,桂枝10克,陈木瓜10克,甘草10克。并加十全大补丸每次1丸,每日3次。局部用桉树叶、桃树叶(鲜者)各60克煎水,趁热浸泡薰洗患部,至脓痂松软后,用盐水清洗瘘管,拔除将脱之部分死骨。同时配合针灸治疗:足三里、三阴交、环跳、阳陵泉、肾俞、膝眼等穴,并取患肢健侧近端压痛明显处(阿是穴)针之以止痛。针灸后以去腐生肌药条①插入瘘管内,每日1~2次。并用蒜泥敷患处,隔蒜温灸一小时,每日1次。经上述治疗一月后,疼痛逐日减轻,患部皮肉由黑变红,脓水大减,死骨渐除,瘘管内新肉滋生,精神、食欲好转。仍按以上方法治疗,并外敷生肌收口丹②于患处(有残存死骨处不敷)。二月后瘘管逐渐愈合(由12处减为3处),死骨除完,可以自行走动,精神、食欲一如常人。即以下方继续调治:当归20克,川芎10克,黄芪30克,杜仲24克,续断24克,熟地24克,天丁10克,甲珠10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牛膝15克,陈木瓜10克,甘草10克。5剂合研为散剂,每用一汤匙,白酒冲服,1日3次。治疗四月后复诊。患部除残留疤痕外,已不疼痛,亦无其他后遗症,并于当年参加工作。随访至今已五年左右未见复发,且能参加篮球运动。

注:①去腐生肌药条(自拟习用方):草血竭30克,枯矾30克,硫黄30克,信石9克,龙骨30克,冰片9克,硼砂9克。共研极细末,用消毒蒸馏水拌和,搓成粗细不等之药条,阴干后,贮于广口瓶内备用。②生肌收口丹(自拟习用方):龙骨30克,象皮15克,乌贼骨30克,血余炭15克,草血竭30克。共研极细末,贮瓶中备用。

[评析]多骨疽属于祖国医学的附骨疽范畴,古代医学典籍《灵枢·痈疽篇》对附骨疽的描述非常详尽。文中提到,这种病症多发于大腿和胫部,名为股陉疽。其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但痈脓却深入骨骼。同时,《灵枢·痈疽篇》对“疽”的定义也作了详细阐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骨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下,痈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千金方》也提到,这种病症因患者体内正气不足,加之疲劳过度,以致在冷水中沐浴时寒湿邪气乘虚入侵。寒气侵入经脉,导致气血瘀滞,经络瘀滞加重,久病化腐。初时伤及皮肤肌肉,逐渐波及筋骨。根据医经所述,寒气化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

肌肉与脾脏息息相关,筋骨与肝脏和肾脏息息相关。若脾肾虚弱,化源不足,则心肺无养分,肝脏无藏物。治疗的关键在于正气内虚,内致湿毒侵袭。治病求本,始终抓住“正虚”这个根本,以固本托邪为**。治疗初期,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扶正为主,同时活血通络,解毒化腐,再辅以针灸通经脉,调和气血,隔蒜温灸以取陷骨,并使用局部清刨等方法以祛腐生新。

经过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将近半年后,患者终于摆脱了沉疴,重获健康。此案例再次证明,中医在治疗多骨疽这类病症时具有很高的疗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