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一十章中医药调理脊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脊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病案]周某,一名16岁的女孩,自幼便在躯干、颈部发现多处褐色色素斑,她的发育也相对迟缓,智力水平相对较差。在她11岁那年,背部和右手掌分别出现了海绵状软性肿块。这些肿块在承受压力时会感到疼痛,而且肿块内部还可以摸到大小不一的硬结节。

最近,她的脊柱两侧以及左侧面部经常出现抽掣般的疼痛,每天大约发作4~5次,而且病情逐渐加重。此外,她还没有经历过月经初潮。

通过X线片检查,发现她的腰椎生理弯曲已经消失,前缘骨质出现明显残缺畸形。头颅骨也呈现出回迹增加的现象,蝶鞍床也变得低平。而在右手掌的X线片中,可以观察到4~5掌骨远端受到压迫而变细,两个骨间隙也相应地增大,边缘呈现出弧形压迹。

经过一系列的西药治疗,周某的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她的舌苔呈现淡白色,边缘处还有瘀斑,脉象呈现出弦细。

[治则]拟行气活血,佐以补肾,兼化顽痰。

[方药]丹参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茺蔚子10克,川芎6克,川断15克,制香附10克,玄胡索10克,泽兰叶10克,制狗脊15克,控涎丹1.5克(分两次饭后吞服)。上方连服二月余,掣痛减至每周3~4次,肿块内小结节缩小,初潮己临。药已中病,再宗前法,加重补肾之品,缓缓图效。方药:丹参10克,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玄胡索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川芎6克,桑寄生15克,川断15克,制狗脊15克,控涎丹1.5克(分两次饭后吞)。此方连服五个月,腰及左面部掣痛巳减至每周1~2次,肿块缩小,且未再发现新肿块,月经能按时来。嘱其间断服药以巩固疗效。于1979年3月18日随访,症状稳定。

[评析]本案患者所患疾病属于先天性不足,这种不足导致身体对邪气的抵抗能力减弱,从而使得邪气乘虚而入,导致气血失衡。气血失衡进一步引发血瘀气滞,痰凝成病,瘤成骨残。由于任脉未通,冲脉不盛,患者的生长发育受到了影响,天癸未至,发育迟缓。

《内经》中提到的“肾主骨”、“肾生骨髓”、“腰为肾府,脑为髓海”的理论,揭示了该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肾脏功能不佳,外在表现为气血与痰的紊乱。患者骨骼病变和智力减退,均源于肾脏功能不佳。同时,肿块的形成和经络的抽痛也是气血与痰的紊乱所致。

肾脏作为人体的先天之本,负责滋养全身。若肾脏功能不佳,血海不满,任脉不通,初潮就无法按时到来。患者经过七个月的治疗,尽管X线复查显示骨质病变并未发生改变,但患者的临床症状已明显好转。这表明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为了彻底恢复患者的健康,还需继续努力,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首先,针对肾脏功能不佳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其次,针对气血与痰的紊乱,可以运用中药汤剂、拔罐、刮痧等方法,以调和气血,清除痰凝。此外,还可以辅助以适当的运动和饮食调理,以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通过综合治疗,有望使患者的肾脏功能得到改善,气血与痰的紊乱得到调和,从而彻底消除面部和腰背部抽掣作痛的现象,并最终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恢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