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一十七章传统医学针刺调理发作性睡病

每日医案 八百一十七章传统医学针刺调理发作性睡病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3-05 08:38:51 来源:书海阁

发作性睡病

[病案]关某,男,37岁,工人。患者自1963年起开始出现阵发性困睡症状,初期症状尚轻,仅表现为偶发性嗜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至1973年就诊时,已发展为严重发作性睡病。患者主诉每当睡意来临时,即感周身无力,无法自持,常不择地点而坐卧入睡,甚至在工作场所如车间或机器旁突然入睡,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安全。

患者曾多次就医,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经多项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检查等,均未能明确病因,最终被诊断为"发作性睡病"。期间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但效果均不理想。为缓解症状,患者曾调换工作,从原车间调至食堂工作。然而,病情仍未得到控制,甚至在售饭时也会突然病发睡倒,严重时曾连续睡眠三昼夜仍不解困倦。

[治则]宣发心阳,调气活血。

[取穴]针心俞穴,针尖斜向脊突根进针5~8分后得气,再行右旋弧旋捻针至针感传导到前胸为宜,留针15一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针6次后,睡病发作即停止,工作时精力充沛。为巩固疗效,再针13次而告愈。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评析]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多采用兴奋剂类药物进行治疗,如莫达非尼、哌甲酯等,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且存在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副作用,仅能取效一时,难以根治。

中医理论认为,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与心阳不振、气血失调密切相关。《素问·六节藏象论》明确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若心阳不足,则神明失养,导致嗜睡、精神萎靡等症状。基于这一理论,采用针刺心俞穴进行治疗,可振奋心阳,通达气血,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12例发作性睡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以心俞穴为主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配伍神堂、魄户、三阴交等穴位,每次选取1-2个配穴即可。其中,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心之背俞穴,具有振奋心阳、安神定志的功效;神堂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魄户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二者均可辅助心阳宣发;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益肾、疏肝理气的作用。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缓解嗜睡症状。临床观察显示,采用该疗法治疗发作性睡病,不仅疗效显着,而且避免了长期使用兴奋剂带来的副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程较长、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治疗周期,或配合中药调理,以巩固疗效。同时,患者也应注意生活调理,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针刺心俞穴为主治疗发作性睡病,是基于中医理论的创新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