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五十一章中医药调理暴瘖(二)

每日医案 八百五十一章中医药调理暴瘖(二)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3-05 08:38:51 来源:书海阁

暴瘖(二)

[病案]何某,男,4岁,主因"发热、呕吐、便血3天,伴抽搐、意识障碍"于1979年3月9日急诊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持续在39.5℃以上,伴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胆汁及咖啡样物。随后出现暗红色血便,每日3-4次,量中等。入院前6小时患儿突发全身强直性抽搐,持续约3分钟,发作时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发作后意识未完全恢复,呈嗜睡状态。

入院查体:体温39.8℃,脉搏132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90/60mmHg。意识模糊,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迟钝。颈项稍强直。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肠鸣音亢进。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8.6×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粪常规见大量红细胞及脓细胞。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O,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150×10?/L,蛋白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中毒性痢疾并发脑炎。

入院后立即给予补液、抗感染(氯霉素)、解痉(苯巴比妥)、降温等对症治疗,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治疗第3天,患儿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呕吐、便血症状明显缓解。第5天,意识状态明显改善,但出现语言功能障碍,不能言语,且时而表现出烦躁不安,夜间睡眠差。神经系统查体: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目前患儿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已停用静脉用药,改为口服抗生素。针对语言功能障碍,已请康复科会诊,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治则)清热,通经,开窍。

[取穴]针刺风池(双)、哑门、上廉泉、合谷(双),均强刺激不留针。3次后,精神好转,已不烦躁;10次后,可简单用语;15次痊愈出院。

[评析]本案系痢疾重症,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迁延。患者因外感热毒之邪,内蕴风痰之患,导致热毒炽盛,火热上蒸,耗伤阴血。虽经治疗后热势已去,然余毒未清,稽留体内,阻塞经络窍道,致使声门失司而失音。从证候分析来看,此属偏实之证,其证候特点表现为: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根据中医"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本证当以祛邪为主,兼以滋阴清热。具体治疗采用针刺疗法,取穴精准,配伍得当:风池穴位于项部,属足少阳胆经,具有祛风清热、通利头目之功;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可疏风解表、清热通络;哑门穴属督脉,位于项部,为治疗失音之要穴,有开窍启音之效;上廉泉穴位于舌骨上缘,属任脉,能利咽开音。诸穴配伍,共奏祛风清热、开窍利咽之效。治疗过程中,每次留针30分钟,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治疗一次。

经15次针刺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声音恢复,咽喉不适消失,舌脉转为正常,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此案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通过准确辨认证候,选取特定穴位,采用适当手法,最终取得满意疗效。同时,也展示了针灸疗法在治疗失音等疑难病症中的独特优势和临床价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