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2章 《我和仲景学治痈疽肿瘤》初入东汉乱世医缘遇痈疽肿瘤难题

《我和仲景学治痈疽肿瘤》初入东汉,乱世医缘遇痈疽肿瘤难题

初至医馆,东汉末年的萧索与悲戚便毫无保留地直击心底。街头饿殍遍地,疫病仿若汹涌的恶浪,无情地将百姓拖入生死边缘。恐惧与绝望如浓稠的阴霾,沉甸甸地笼罩在每一寸土地之上。

张仲景的医馆整日人潮涌动,前来求医问诊的百姓把这里挤得满满当当。他们面容憔悴,眼神中饱含着对生的渴盼以及被病痛折磨的无奈。在这些患者当中,痈疽患者的状况格外令人揪心,病症的繁杂多样与严重程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每一种都给予我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一日,一位身形壮硕的年轻汉子被家人搀扶着迈进医馆。他满脸痛苦,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不断滚落,右肩处高高隆起一个硕大且红肿的肿块,周围皮肤红得似燃烧正旺的火焰,还源源不断地散发着热气,仿佛一座随时都会喷发的火山。

张仲景见状,迅速起身迎上前去。他先是轻声细语地安抚患者的情绪,随后小心翼翼地轻轻触碰肿块,一边关切地询问患者的感受,一边全神贯注地仔细观察。检查完毕,他向我招手示意我靠近,神色凝重地说道:“痈与疽虽都表现为局部的病变,然而其本质与外在表现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切不可将二者混淆。痈属于阳证,就像眼前这位患者,痈肿高突,色红灼热,疼痛异常剧烈,发病极为急骤。这是由于外感热毒,或者是体内湿热蕴结,致使气血运行受阻,壅滞于肌肤之间,热盛肉腐,进而形成痈肿。你瞧,痈的边界较为清晰,根盘收束,就好似这片红肿热痛的区域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包裹着。《黄帝内经·痈疽篇》讲‘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准确地道出了痈的形成机制。阳热之邪炽盛,腐坏血肉,化为脓汁,这便是痈出现红肿热痛、成脓的原因。”

说着,张仲景缓缓翻开一本竹简医书,指着上面的记载继续阐释道:“在诊断痈时,除了仔细观察外在症状,脉象亦是至关重要的判断依据。痈证患者的脉象多为洪数,表明体内有实热之象。而且,痈在发病初期,倘若能及时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法,便有望使其消散;若延误了治疗时机,热盛成脓,就必须切开排脓,再配合药物进行调理,方能痊愈。《黄帝内经》又提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在体内运行失常,不能正常滋养肌肤,反而逆乱于肌肉腠理之间,就会引发痈肿。所以在痈的初期,我们要注重调整营气,让气血恢复正常的流通。”

接着,张仲景又指向一位躺在床上、背部生疮的老者,说道:“疽则截然不同,疽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之分,多属于阴证。有头疽初起时,皮肤上会出现粟粒状脓头,很快便会向四周和深部扩散,红肿范围较大,溃破后疮口形如蜂窝;无头疽起病隐匿,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就像这位老者所患的有头疽,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温、湿热之邪,或者是体内脏腑蕴毒,导致气血凝滞而成。疽证患者的脉象多沉细或沉迟,舌苔白腻,治疗时应以扶正托毒、温阳散寒为主。《黄帝内经》认为‘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性凝滞,寒邪侵入经络,使血液运行不畅,凝滞不通,卫气也随之壅遏,不得正常循环,最终形成疽证的痈肿,这也是为何治疗疽要注重温通散寒。”

我一边聚精会神地聆听,一边对照患者症状,竭尽全力在脑海中构建痈与疽的辩证框架。张仲景见我专注投入的模样,微微点头,补充道:“辩证之时,万不可孤立地仅看局部症状,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全身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如此方能准确无误,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趁着张仲景讲解的间隙,我鼓起勇气说道:“先生,其实在来到这里之前,我曾有幸和孙思邈学习过针灸、艾灸与按摩之术,还跟随道师张玄精通了正骨之法。”张仲景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旋即露出赞赏之色,说道:“如此经历,实属难能可贵,想必你已掌握诸多医道精髓,日后定能在医术上大有建树。有这些技艺傍身,再结合对痈疽病症的钻研,定能为患者解除更多病痛。”

解决了痈与疽的辩证问题,张仲景又将话题引向痈疽与瘤的关系。他带着我走到医馆后院,那里晾晒着各种各样的药材。他俯身拿起一块色泽深褐的穿山甲鳞片,说道:“痈疽是气血在肌表壅滞而发,以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破溃为主要特征;瘤则是气血、痰湿等在体内聚结形成的局限性肿块,质地较硬,通常没有明显的红肿热痛。比如脖子上的瘿瘤,多因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所致;而体表的肉瘤,常由脾虚痰湿凝聚而成。瘤一般发展较为缓慢,初期患者可能毫无察觉,但随着瘤体逐渐增大,就会压迫周围组织,引发诸多不适。《黄帝内经》虽未对瘤有详细论述,但气血不畅、痰湿凝聚的发病机理与痈疽有相似之处,都是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结果。”我思考片刻,提出疑问:“先生,在我原来的时代,有一种叫癌症的重病,患者体内会长出恶性肿瘤,致人死亡。我思索许久,认为癌症或许就是痈疽的一种,应是内痈疽。我们现在所见的痈疽多在体表,是外痈疽,而我那个时代的癌症,很可能是痈疽长在了内脏。”

张仲景微微皱眉,陷入沉思,许久才开口:“从你描述来看,你的推断颇有道理。人体经络气血相通,体表与内脏紧密相连,若气血痰湿等在体内脏腑处壅滞,形成内痈疽,其表现或许就如同你所说的癌症。医道同源,无论病症如何变化,根源都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我们平日里治疗痈疽,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等方法,使气血通畅,阴阳调和,病症就能缓解。或许这些思路,也能为攻克你说的癌症提供参考。就像《黄帝内经》倡导的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疾病要从整体出发,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你能从古今病症中探寻联系,这份钻研精神难能可贵。”

随着对各类痈疽病例研究的深入,我们越发意识到传统经方虽疗效显着,但结合其他疗法或许能带来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张仲景陷入了长时间的思索,反复考量各种疗法的优势与互补性。终于,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张仲景把我叫到跟前,目光中满是坚定与期许,说道:“经过这些时日的探讨与实践,我决定在往后的治疗中,将针灸、艾灸、按摩、正骨之法与经方相结合。针灸能通经络、调气血,艾灸可温通阳气、散寒除湿,按摩能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正骨可纠正骨骼关节的错位,改善气血运行。把它们与经方配合运用,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多管齐下,定能更好地驱散病邪,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开始尝试将多种疗法融合。有一位患有多年腰疽的患者,不仅局部疼痛难忍,还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张仲景先以经方扶正祛邪,同时,我运用所学的按摩手法,为患者舒缓腰部紧张的肌肉,再配合艾灸温通局部气血。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也逐渐恢复正常。

还有一位痈肿初起的患者,除了服用清热解毒的经方,张仲景还指导我为其施针,选取特定穴位,以泻热解毒、疏通经络。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原本红肿热痛的痈肿迅速消散,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跟随张仲景学习的历程,让我深切体悟到中医的精妙绝伦之处。它不仅仅是一门医术,更是对生命整体的深度洞察与理解,从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到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相互作用,无一不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在这个乱世,我愈发明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那就是全力以赴地努力学习,传承这门伟大的医术,为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带去希望的曙光。哪怕未来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艰难险阻,我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负这段来之不易的医缘,让中医的熠熠光芒在这黑暗的时代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