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生命的启示 > 第167章 情断,无奈和决绝都有道理

生命的启示 第167章 情断,无奈和决绝都有道理

作者:苍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7 13:27:46 来源:书海阁

人生有进退,浓淡总相宜。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人们总是喜欢给自己留一点回旋的余地。有些人说,这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可否认,事情做尽,不留余地,将来再见就是陌路,彼此都尴尬。

对于感情,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总会发生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有些人选择原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选择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感情的归宿并不一定要相同。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关系很好的人,后来却因为感情不合而相互诋毁,因为利益之争而落井下石。人总是这样,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别人都是错的,别人需要迁就自己,然而每个人都有底线,不会一直妥协。

真正成熟的人都明白,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要复归于零。有些感情即便不再同路,也不必斩断所有的情谊。有些感情即便再怎么不舍,都必须清除的干干净净。每段感情都应该有个归宿,结局也应该有不同。

不可否认,给别人留后路,也是给自己留退路。但是,情感的后路,并非全部都是退路,有些是岔路、绝路、死路。退路固然会让人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岔路、绝路、死路,却是很容易伤人伤己的。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苏轼同朝为官,两人既是同僚,又是私交深厚的好友。他们可以相濡以沫,却也相爱相杀。两个人的政见不和,导致了他们的针锋相对。王安石一心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初入政坛的苏轼却反对。

正是因为如此,王安石得势之时,苏轼先是被贬黄州,后又因为写诗讽刺新法而锒铛入狱。虽然政见不和,相互拆台,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私底下两人都没有记恨对方,反而是惺惺相惜。

苏轼深陷囹圄时,王安石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特地托人带话给宋神宗:“神明时代,岂能杀有才华之人?”苏轼黄州贬谪期满,也特意去金陵看望已赋闲在家的王安石。两人相见甚欢,游山玩水,谈诗论道。

漫漫人生路,或许昔日的好友会变成陌生人,曾经的伴侣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如果没有办法志同道合,那么好聚好散也是一种成全,不必做到恩断义绝。即便彼此的情谊不复当初,保留一丝淡如水的交情也是一种幸运。

毕竟,在这个凉薄的世间行走,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仇人。别让最初的情谊散尽,也是给彼此最后的温柔。然而,这世间总有人不同,即便你是万般柔情,他也冷血到底,会一直毫不怜悯地伤害你。

某些情侣中,她是全心的付出,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不仅不给她好脸色,反而百般的羞辱。需要她做某些事情时,虚情假意地说两句好话;待她帮不到他时,那便弃她如敝履,甚至驱赶和侮辱她。

如此的关系,根本不必有任何留恋,任何的妥协,只会造成更深更大的伤害。真心要给对的人,真情要给值得的人。一段感情的毁灭,总有它的缘由;一段情感决绝的断裂,总有让人伤痛的逼不得已。

友情也是如此,有些人就是平时看不到人影,有好处的时候就出现了。他需要你帮助,他是求爷爷告奶奶的;帮他渡过难关后,他是趾高气昂过河拆桥的。这样的情感留着干什么,当断则断,生死不相往来。

俗话说:“器满则盈,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壮则老。”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需要适当的留白。这不仅是为了好看,也是留有变更的空间。行走于人世间的人,总是需要一个进退有度的空间,而不是封闭自己。

不把话说得太满,才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不把事情做得太绝,自己才能够从容地转身;不把情感断得太尽,才不辜负曾经相识一场。然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方是有良心善意的人,而不是贪得无厌的人。

有些情断是无奈,是被现实打败的伤感和难以言说,可以留下彼此再见的握手;有些情断是决绝,是被伤得体无完肤的反抗,没有必要去留白。一段感情的终结是为了新感情的升起,不要为留白而伤害新的感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