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国匠精魂 > 第151章 转机

国匠精魂 第151章 转机

作者:农夫在城有点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7 07:49:33 来源:书海阁

三爷爷似乎看出了阿丽的心思,他看着阿丽,说道:“阿丽,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现在时代不同了,男孩女孩都在外地打工,中秋节回不来,送节礼也可以找人代劳,只要把这项礼节履行完就可以了。”

阿丽点了点头,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

“送完节礼,接下来就是开名。”三爷爷接着说道,他的声音依旧沉稳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智慧。“到这个时候,才真正进展到婚嫁的正式阶段,而在此之前如果双方有一方想退亲,基本上是好说好散。开名,这可是个重要的环节,它标志着两个家庭正式认可这门亲事,往后的事情就都按着规矩来办了。”

“‘开名’实质上就是送名帖。”三爷爷微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着如何更好地解释这个概念,“帖用红纸写上‘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子’及属相,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答以‘允贴’,帖上写‘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女’及属相,由媒人送往男家,此为小贴。在没有结婚证的时代,名帖就相当于结婚证,是书面证物。也可以理解为开名就是订婚。”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可不是随便写几个字就行的,红纸代表着喜庆,字迹要工整,内容要准确,这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婚姻的郑重承诺。”

“开名需要隆重的仪式。”三爷爷的声音中透出一丝庄重,“择吉日,女方家派媒人长辈若干到男方家,男方家摆好酒席,安排由名望之人陪同。这可不是普通的聚餐,这是一场仪式,一场两个家庭共同参与的仪式。接收完名帖要安排酒席,父母是不上桌的。”他解释道,“这是规矩,父母不上桌,是为了让长辈们能够更自在地交流,也是对长辈们的尊重。”

“开名也需要给彩礼,通常也是‘万里挑一’。”三爷爷微微一笑,似乎在回忆着什么,“这彩礼可不是随意给的,它代表着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感谢,对女方的尊重。‘万里挑一’是一种寓意,希望这门亲事万里挑一,希望未来的婚姻幸福美满。”

阿丽的二叔在一旁听了三爷爷的讲述,忍不住插嘴道:“这开名可重要了,这是两个家庭正式认可这门亲事的标志。要是不按规矩办,往后传出去,人家会说咱们不懂礼数。”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严肃,仿佛在强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是啊,”三爷爷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这规矩可不是随便定的,它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这些规矩看似繁琐,但其实都是为了维护婚姻的尊严,为了保障两个家庭的利益。开名这一步,是婚姻的开始,也是两个家庭正式结成亲家的开始。”

“记得我年轻那会儿,开名的时候,家里忙得不可开交。”三爷爷回忆道,“家里要提前打扫干净,摆好酒席,还要准备各种礼物。媒人和长辈们来了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既庄重又喜庆。名帖交换的时候,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到名帖顺利交换完毕,大家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这些仪式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是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开名之后,两家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三爷爷继续说道,“男方家会更加用心地准备婚事,女方家也会更加关心女儿的未来。这门亲事就正式定了下来,往后的事情就都按着规矩来办。虽然现在有了结婚证,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我总觉得,这些规矩里蕴含着一种质朴的情感,一种对生活的敬畏和对家庭的责任。”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过得有滋有味。”三爷爷感慨道,“这些老规矩让我们知道,婚姻不是儿戏,它需要用心去经营,用礼去尊重。开名这一步,虽然只是一个小环节,但它却承载着两个家庭的期望和祝福,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阿丽的二叔听了三爷爷的话,点了点头,说道:“是啊,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但这些老规矩还是不能忘。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生活的魂。希望年轻人也能明白这些规矩的意义,把它们传承下去。”

三爷爷微微一笑,眼神中带着一丝欣慰。他知道,这些老规矩虽然看似古老,但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永远不会过时。他希望这些规矩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让那些美好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阿丽听着,心中却有些纠结。她和晓臻在松江,身边的朋友订婚都没有这么复杂的程序,大多是简单吃个饭,双方家长见个面,就算是认可了。而且,要把两边的长辈都凑到一起,安排这么隆重的仪式,谈何容易。

“三爷爷,我和晓臻在松江,身边的朋友订婚都很简单。而且我们两边的长辈都在不同的地方,要凑到一起办这么隆重的开名仪式,太难了。” 阿丽小声说道。

三爷爷皱了皱眉头,说道:“阿丽,这开名可不是小事。虽然现在时代变了,可有些规矩还是得守。要不这样,你们可以在松江请两边的长辈吃个饭,简单举行个仪式,把名帖交换了,也算是完成了这个程序。”阿丽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还不错,点了点头。

在过去的岁月里,婚姻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讲究,而“送好”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三爷爷微眯着眼,仿佛在回忆那些遥远的往事,缓缓说道:“‘送好’,就是男方家选定一个适宜办婚礼的良辰吉日,然后差人告诉女方家,看看女方家是否同意。这可不是随便挑个日子就行的,这里面的讲究可多了。”

“良辰吉日必须是农历的双日子。”三爷爷强调道,“为啥呢?因为双数代表着成双成对,寓意着婚姻美满、夫妻和睦。多半会选择农闲之时,所以一般会定在临近春节前。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这个时候办婚礼,图个吉利,也方便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男方家都希望早点结婚。”三爷爷叹了口气,眼神中透出一丝无奈,“为啥呢?早结婚早多个劳力,早生下一代,还能少花点彩礼钱。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家里多一个人帮忙,日子就能好过些。所以有些男方家会想出改户籍年龄之类的主意来获得结婚证。虽然这么做不太光明正大,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女方家的想法就不一样了。”三爷爷微微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批评,“女方家都希望闺女出嫁前多给家里挣点钱。毕竟闺女嫁出去后,就成别人家的人了。所以女方家会充分论证男方家目前的条件能否让闺女幸福。要是男方家条件不好,女方家心里就不踏实。有些家就会提出必须送一笔钱才同意结婚的条件。特别是民风不够淳朴的家庭,往往提出一些令人费解的条件来。比如要求男方家盖新房、买地,或者送金银首饰。这些条件对男方家来说,简直是沉重的负担。”

“男方家要是不同意,女方家就不答应这门亲事。”三爷爷继续说道,“那时候,婚姻可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男方家要是想娶到媳妇,就得咬咬牙,满足女方家的要求。不然,这婚事就黄了。所以,很多男方家只好在无奈中接受这些条件。彩礼钱、新房、首饰……这些加起来,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有的家庭为了娶媳妇,甚至背了一辈子的债。”

“我记得我年轻那会儿,有个邻居,为了娶媳妇,把家里仅有的几亩地都卖了。”三爷爷叹了口气,“那可是他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地啊,就这么卖了。他父亲心疼得直掉眼泪,可也没办法。为了儿子的婚事,只能这么办。后来,他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好几年都没缓过来。”

“那时候,婚姻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三爷爷感慨道,“虽然现在日子好了,这些老规矩也慢慢变了,但那时候的生活,真是让人难忘。婚姻,本该是两个人的幸福事,却因为这些条条框框,变得复杂又沉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规矩,让婚姻显得更加珍贵,更加来之不易。”

“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明白,婚姻不是一场交易,不是用彩礼和条件堆砌起来的。”三爷爷望着远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婚姻是两个人的承诺,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希望他们能珍惜这份感情,不要让过去的那些无奈再重演。”

阿丽听着三爷爷的讲述,心中对传统婚俗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不禁感叹,原来一场婚礼背后,有着这么多的故事和规矩。

“三爷爷,这些规矩真的好复杂啊。我和晓臻本来想选个周末,找个风景好的地方,简单办个婚礼,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见证我们的幸福就好。” 阿丽说道。

三爷爷笑了笑,说道:“阿丽,我明白你的想法。现在年轻人都追求简单、自由。可咱们岳西南的婚俗,是几代人的传承,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美好的寓意。你可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你们自己的想法,让婚礼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阿丽的父亲也说道:“是啊,阿丽。咱们可以把两边的风俗结合一下,找一个平衡点。比如,送节礼可以找人代劳,开名可以在松江简单举行,送好也可以通过电话和女方家商量。至于婚礼当天,咱们岳西南女方可以按照传统规矩办一场简单而庄重的仪式回请大家,在松江按照当地规矩办即可,这样两边都能照顾到。”

阿丽听着父亲的话,心中豁然开朗。她看着大家,眼中满是感激:“谢谢大家,我明白了。我会和晓臻商量,把两边的风俗结合起来,办一场既特别又有意义的婚礼。”

三爷爷欣慰地笑了:“这就对了,阿丽。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只要我们用心去融合,一定能让你的婚礼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客厅里的气氛终于变得轻松起来,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这场关于婚礼规矩的讨论,虽然充满了矛盾和争执,但最终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没有让亲情和爱情受到伤害,反而让它们在融合中更加深厚。

阿丽望着窗外,阳光依旧明媚。她知道,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幸福和希望。而这场即将到来的婚礼,将是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见证了她和晓臻的爱情,也承载着两个家庭的祝福和传统的延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