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101章 天津市—边姓、闫姓、薛姓

边姓

- 起源:

- 源于子姓:上古商代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边国,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后来边国灭亡以后,边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边氏,世代相传。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叫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形成了边姓的一支。

- 满族老姓汉化:改为边姓的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等,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蛮部领地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属于以地名汉化为氏;出自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博尔济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 源于达斡尔族:达斡尔族阿拉边前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达斡尔族、满族阿拉边前氏多冠汉姓为边氏。

- 变迁:

- 边姓得姓后很长一段时间繁衍于春秋宋国都城河南商丘,直到宋亡。下历秦汉,逐渐散居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靠近古宋国的地域。

- 西汉时,边姓名人有与朱买臣、王朝合称三长史之一的边通。东汉时边姓名人渐多,有任京兆尹的边凤,九江太守边让,尚书令边韶,此三人均为陈留郡人,表明至少在东汉时边姓陈留郡望已经形成。另有《董卓传》中提到的金城人边章等,表明边姓已经在甘肃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规模。

- 魏晋南北朝,边姓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兴旺,并有移居与之相邻的陇西郡者。此际至隋,中原一带战乱不宁,边姓经此动乱,渐散居今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 隋唐两代,边姓主流依旧在北方繁衍,今山西、北京、天津均有边姓人的踪迹,河北、陕西、甘肃等地成为边姓人繁衍的中心。

- 唐末五代时,边姓人活动之重心始向江南转移。北宋中期,边肃孙边由于仕宦的缘故,由应天府楚丘(今河南滑县)落籍于吴(今江苏苏州)。南宋至元,边姓在今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愈广,今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份均有边姓人入迁,北方的内蒙亦有晋陕甘之边姓入迁。

- 明初,山西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京、天津等地。历有清一代,边姓逐渐散居于西南、东北和台湾等地。

- 在天津的分布:随着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发展,边姓在天津也有一定的分布。具体的分布区域可能较为分散,在天津的各个区县可能都有边姓人口居住。不过目前缺乏详细的统计数据来准确描述边姓在天津的具体分布情况。

闫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

- 相传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河北易水一带),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称闫氏。

-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

- 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邑(山西夏县一带),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闫。

- 源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他被封于闫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闫敖。在楚国灭权国之后,阎敖被封尹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闫氏。

- 蒙古族汉化:蒙古族阎氏在 1955 年以后多有讹写为闫氏者。

-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今回族、土家族、壮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闫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闫氏,在 1955 年以后讹写为闫氏。

- 变迁:闫姓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迁徙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战争等因素,闫姓人口逐渐向各地扩散。例如,在明清时期,人口的迁徙较为频繁,闫姓人口也随之分布到了更多的地区。

- 在天津的分布:天津的闫姓人口有一定的规模。他们可能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从其他地区迁徙而来,逐渐在天津定居下来。具体的分布情况可能因历史原因和家族传承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些闫姓家族可能在天津的某些区县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聚居地,但同样缺乏详细的统计数据来准确描述。

薛姓

- 起源:

-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黄帝的幼子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十二世孙奚仲,因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赐封以薛(今山东藤州)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不少人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枣庄薛城官桥镇,一说微山湖地区)。- 源于妫姓: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田婴曾被齐威王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他逝世后,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田文病逝后,其子孙争位,被齐、魏两国联手共灭之。至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薛国故地被秦国设置为薛郡,田文的后裔彻底失却封地,子孙分散各地。西汉初期,田文之孙田国、田陵迁徙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居住,并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为薛氏。

-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但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

-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族的叱干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中改为薛姓。

-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薛延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薛延陀国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改姓了汉族的薛氏,分布于营州至平州一线(今辽宁朝阳至河北卢龙)。

-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冯氏后裔冯小宝,原名冯小宝的薛怀义发迹后,其兄弟子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

- 源于蒙古族: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后裔子孙内附于明王朝,以元朝开国皇帝的蒙古称号“大蒙古国薛禅汗”为汉姓,称薛氏;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赐蒙古贵族托果齐姓薛名台,安置驻扎于平州新昌一带,又赐瓦剌部首领托欢姓薛名斌,为原驻地甘肃土司,内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长获帝王赐姓,有许多部族人等改汉姓为薛氏;蒙古族苏尼特氏,亦称薛尼特氏、雪尼特氏,后多冠汉姓为薛氏。

-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今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汉化改姓为氏。

- 变迁:薛姓在历史上不断繁衍和迁徙。从发源地山东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如向河南、安徽、江苏、河北、辽宁等地迁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薛姓人口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地在各地分布和发展。

- 在天津的分布:薛姓在天津也有一定的分布。他们可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天津,如历史上的移民、经商、做官等。在天津的各个区县可能都有薛姓人口居住,一些薛姓家族可能在当地有着较长的历史和传承。

总体而言,边姓、闫姓、薛姓在天津市都有一定的分布,这些姓氏的起源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过程。但要更准确地了解这些姓氏在天津的具体分布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