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109章 天津市—付姓、范姓、霍姓

付姓

- 起源:

- 源于姬姓:

- 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付邑。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这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 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 538 年)与付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付氏、复氏等,故而有赖、罗、付三家联宗之说。

-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付说。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后,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一直为找不到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而忧虑。后来武丁梦到一个叫说的人,便按梦中模样四处寻访,在虞、虢交界的“付岩”(今山西平陆)找到了这个北虞奴隶,因他居住在付岩,“故遂以付氏之,号曰付说”。付说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使商王朝得到迅速发展,在付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付氏正宗。

- 源于官位:

-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付。太付,亦称师付,简称付,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付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重臣之一。在历代太付、师付、付、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

-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御,付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付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

-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相。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各封王设置了丞相,到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 145 年),汉景帝改称其为“付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在付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

- 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付丞。西汉末期,王莽为太子设置了四位老师,其中之一即为付丞,亦称“太子付丞”。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后,曾担当付丞的宗伯凤家族门人纷纷迁逃避难,其中有以祖上官称为姓氏者,世代称付氏至今。

- 出自元朝时期官吏付尉。元朝初期,元世祖忽必烈为属下诸王设置了“王付”之官,王付之下有付尉、司马,分管文政武事。元朝灭亡后,北元政权中有王付、付尉的后裔子孙改汉姓,此后多称付氏。

- 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 蒙古族鄂尔克特氏、满族付佳氏、付锡哩氏、富察氏、福塔氏、富尔库鲁氏、富勒哈氏、郎佳氏、敷辰氏等,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付氏。

- 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

- 变迁:

- 先秦时期,付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秦汉之际,付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付姓的足迹踏上了山东。此后,付姓不断繁衍迁徙,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

-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付姓也受到过一些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例如,1977 年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傅”字被简写为“付”,导致大量傅姓人士改姓为付姓。二简字取消后,仍有大量傅姓人士使用付姓。

- 在天津的分布:付姓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在天津也有一定的分布。具体到天津,付姓人口可能分布在各个区县,但目前缺乏详细的统计数据来准确描述其在天津的具体分布情况。不过,从一些姓氏研究和民间的了解来看,付姓在天津的一些城区、郊区以及一些历史悠久的村镇可能都有分布。比如在天津的宝坻、武清等地区,可能有相对较多的付姓人口聚居。

范姓

- 起源:

- 出自祁姓,以邑为氏: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这是范姓的主流起源,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省范县境内。

- 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中有记载“有范山”,居住在范地的人可能以地为姓。

- 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 晋朝末期,南蛮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的后裔,有进入中国广西地区定居者,是今广西地区瑶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并有迁播至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 满族的博都哩氏、范佳氏等,以及鄂温克族的布利托天氏等,在清朝中叶以后有部分族人冠汉姓为范氏。

- 其他少数民族如京族、彝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也有部分人改汉姓为范氏。

- 变迁:

- 先秦时期,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

- 宋朝时期,范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 明朝时期,由于战乱和屠杀,范姓作为北方地区的姓氏遭到严重的冲击。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 在天津的分布:在天津,范姓也有一定的分布。从历史上看,天津作为北方的重要城市,在人口迁徙和交流过程中,范姓人口逐渐在天津定居。一些范姓家族可能是在明清时期随着移民潮来到天津,也有部分可能是在近现代因工作、求学等原因来到天津。在天津的各个区县中,可能都有范姓人口的分布,例如在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区,如南开区、和平区等,可能有较多的范姓家族聚居;而在一些郊区和新兴的发展区域,也有范姓人口的分布。具体的分布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霍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今山西霍州),建立霍国,人称霍叔。霍叔的后代以国为姓,称霍氏。这是霍姓最主要的起源之一。

- 出自先姓:据《路史》记载,夏朝时有霍阳氏,霍阳氏的后代有以霍为姓者。

- 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 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汉化,其中的霍姓部落汉化后以霍为姓。例如,鲜卑族的破多罗氏,在汉化后改为霍姓。

- 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部分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化改姓为霍。如满族的霍罗氏、霍岳罗氏等,后来都改为霍姓。

- 变迁:

- 霍姓起源后,在山西等地不断繁衍发展。随着历史的推移,霍姓人口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如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 在古代的战乱、移民等因素的影响下,霍姓人口不断迁徙。例如,在唐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部分霍姓人口南迁到了江南地区。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霍姓人口进一步向全国其他地区扩散。

- 在天津的分布: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城市,霍姓人口在天津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一些霍姓家族可能是在明清时期从山西、河北等地迁徙到天津,也有部分可能是在近现代从其他地区来到天津。在天津的各个区县中,霍姓人口可能分布较为分散,但在一些历史悠久的村镇或城区的某些社区中,可能有相对集中的霍姓人口聚居。例如,在天津的蓟州区、宝坻区等地区,可能有一些霍姓家族的聚居地。不过,具体的分布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来确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