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141章 山西省—常姓、乔姓、赖姓、武姓、贺姓

常姓

1. 起源:

- 源于姬姓: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武王克商后,文王子于康国,世称康叔。武庚叛乱被平定后,康叔又被转封于卫国。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后来,这一支的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 因避讳而改:《世本》载春秋时楚国公族恒惠公之后有恒氏,一度改为常氏,以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恒”和“常”义相同。

- 其他说法:据《路史》云,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亦有常氏,还有说法认为与神话中黄帝大臣常先与常曦有关。

2. 变迁:

- 早期发展: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分布。

- 秦汉时期: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

-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

- 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

-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为常姓家族注入新的力量。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

3. 分布: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在山西省内,常姓也有一定的分布,尤其是在历史上与常姓发展相关的一些地区,如太原等地。

乔姓

1. 起源:

- 为桥氏所改,出自姬姓: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子孙中有留桥山守陵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为姓,称为桥氏。南北朝时,宇文泰名乔勤,去掉桥的木字旁,为乔,取乔字高远之意,是为乔氏。

- 出自匈奴贵姓:汉代匈奴贵姓有四姓,内有乔氏,后与汉族的乔姓融为一体。

2. 变迁:

- 汉晋时期:乔姓主要活动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

- 南北朝时期:已经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省,并且在这一时期,乔姓人口不断增加。

- 隋唐时期:乔氏主要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境内发展,河南商丘乔氏发展成为望族。

- 宋元时期:北方乔氏有避祸南下者,浙江、江苏等南方地区有乔氏名人载入史册。

- 明清时期:明朝有大槐树乔氏东迁山东、河北,西入陕西,南下河南、江苏等地。清朝有沿海乔氏族人入台,进而迁徙海外者。明清之际,乔氏名人涌现,达到历史最为鼎盛时期。

3. 分布:当代乔姓以河南、山东、江苏、山西四省为多,这四省乔姓约占全国乔姓总人口的 55%。在山西省,乔姓也有一定的分布,并且在历史上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程。

赖姓

1. 起源:

-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

2. 变迁:

- 赖国灭亡后,赖姓族人开始分散迁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赖姓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其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

- 随着历史的推移,赖姓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家族,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

3. 分布:赖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在山西省内可能有一定的分布,但相对来说不是特别集中的大姓。其分布可能与历史上的迁徙和民族融合等因素有关。

武姓

1. 起源:

- 出自子姓:

-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

-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出自姬姓:

- 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周平王的幼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

- 出自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其后代曾被封于武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

- 以国名为氏: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 源于官位:

- 出自汉朝时期官位“武功爵”。汉武帝创设“武功爵”,在受授武功爵的将士之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武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 出自汉朝时期官署武库令、武卫将军、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等官职的后裔,也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后简化为单姓武氏的情况。

- 源于封地名简化: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 源于改姓或赐姓:唐朝时期,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唐朝时期有个贺兰敏,传说是武则天的父亲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后代,冒姓武氏,其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冒姓为姓氏者,称武氏。

2. 变迁:

- 武姓在历史上不断繁衍发展,形成了多个分支和家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姓族人参与了各种政治、军事、文化等活动,为武姓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 随着历史的变迁,武姓人口不断迁移,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在古代,武姓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北方等地区迁徙。

3. 分布:武姓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在山西省内也有一定的分布。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武姓的一个重要迁徙地,明朝时期有很多武姓族人从这里迁徙到其他地区。

贺姓

1. 起源:

-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庆父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载,春秋时,齐桓公之孙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为氏,称为庆氏。后来,庆封在齐景公时独揽朝政,引起内乱,庆封逃到吴国。吴王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东南)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东汉时,庆氏改为贺氏。

- 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汝阴令庆仪曾孙庆纯之后。据《姓氏考略》载,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

- 少数民族改姓:少数民族中也有贺姓,如鲜卑族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汉族融合,改姓为贺。

2. 变迁:

- 贺姓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迁,形成了多个分支和家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贺姓族人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 随着历史的发展,贺姓人口不断迁移和扩散,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在古代,贺姓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北方等地区迁徙。

3. 分布:贺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在山西省内也有一定的分布。不同地区的贺姓可能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