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158章 河北省—康姓、毛姓、邱姓、秦姓、江姓、

康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周朝初年,文王第七子康叔,受封于卫国,其最初的封地在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引发了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 出自西域康居国: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的使者,以及从康居来中国者,有的就以“康”为氏。如汉代的康孟详。

- 出自昭武九姓:隋唐时代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人来中国者,有的以“康”为氏,如唐代有康谦。

- 宋代改姓: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成为康姓新的支脉。

- 变迁:

- 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卫国所辖范围包括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早期康姓的播迁主要缘于卫都的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

- 秦时,康姓主要迁徙至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 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 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 分布:如今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在河北省,康姓也有一定的分布,尤其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经过长期的繁衍和迁徙,形成了一些康姓的聚居地。

毛姓

- 起源:

- 源于姬姓,以国为姓:毛叔郑于西周初年受封于毛国,本居钜鹿(今河北地区),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毛叔郑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后来毛国迁徙至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其后人在该地继续繁衍。

- 以封邑命姓: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在后世子孙中,有以封地命姓者。

- 源于改姓:

- 源于蒙古族,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福寿,归附明朝,因率明军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官至副总兵,明成祖朱棣赐予毛姓,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毛里孩,在明朝时遣使进贡,明宪宗朱见深赐汉姓毛氏。

- 源于回族,毛忠初名哈喇,是明军将领,因守边有功,明英宗朱祁镇为表彰他,特赐予毛姓,为回族毛氏之祖。

- 其他少数民族中,如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满族、佤族、土家族等也有毛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者后裔。

- 变迁:

- 西周时期,毛姓分封之地在黄河流域,大致在今陕西华县境内。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开始有人徙居长江南部地区。

- 唐末五代以后,毛姓除少数人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外,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

-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毛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 分布:在全国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河南三省,大约占毛姓总人口的 28%;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重庆、江西、江苏,这五省市又集中了 32%。在河北地区,毛姓也有一定的分布,在一些城市和乡村形成了小规模的聚居群体。

邱姓

- 起源:

- 源自姜姓:太公(姜太公)封于齐而都营邱,其支庶居于营邱者,以邱为氏。

- 源自邾大夫邱弱:《左传》中有邾大夫邱弱,邱世居扶风,其后代也以邱为姓。

- 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有邱林氏、邱敦氏并改为邱氏;在清朝雍正元年,世宗宪皇帝特旨命汉人姓与至圣讳(孔丘名字)同者,俱加邑旁改为邱氏,因此一些丘姓改为邱姓;此外,还有满族秋佳氏所改等情况。- 变迁:

- 晋朝时,发生了五胡乱华,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丘(邱)氏家族就移入福建,居住在莆田县宗头乡,成为闽籍邱氏世居之地。

- 明朝时期,邱姓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在两湖、华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

- 清初,邱姓进入台湾,发展为台湾的着名大姓。

- 分布:如今邱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东平,黑龙江之嫩江县,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利川,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在河北,邱姓人口也有一定数量,分布在多个县市。

秦姓

- 起源:

- 出自嬴姓:秦姓源于嬴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的孙女女修吞食了燕子蛋生下了大业,大业的儿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嬴。伯益的后裔非子因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建立了秦国。后来秦国逐渐强大,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秦朝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秦氏。

- 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后代鲁国君主伯禽的裔孙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东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为秦氏。

-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在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因与汉族融合或受汉族文化影响,改姓为秦。

- 变迁:

- 先秦时期,秦姓主要活动在陕西、甘肃等地。随着秦国的不断扩张和统一六国,秦姓逐渐向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扩散。

- 秦汉时期,秦姓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原地区,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此后,秦姓不断繁衍迁徙,在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家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秦姓人口大量南迁,分布在江南各地。

- 隋唐时期,秦姓人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少杰出人物。

- 宋元明清时期,秦姓人口继续增长,分布范围更加广泛,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

- 分布:秦姓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在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秦姓人口相对较多。在河北地区,秦姓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姓氏,在各个城市和乡村都有秦姓人口分布。

江姓

- 起源:

- 出自嬴姓:江姓起源于颛顼帝的玄孙伯益,伯益的后代嬴姓族人在西周时期受封于江国(今河南正阳西南),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江氏。江国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江国的子孙遂以江为姓,四处迁徙。

- 出自姬姓:江姓还有一支源于姬姓,是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后以邑名“翁”为姓。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 其他来源: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江姓是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如因避讳、收养等原因。

- 变迁:

- 江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活动。江国被楚国灭后,江姓族人开始向其他地区迁徙,如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 秦汉时期,江姓逐渐向南方地区扩散,尤其是在长江流域一带。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姓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之一。

- 隋唐时期,江姓人口继续增加,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 宋元明清时期,江姓人口不断繁衍,分布范围更加广泛,逐渐形成了多个江姓的聚居地和家族。

- 分布:江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江苏、广西、广东、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在河北地区,江姓人口相对较少,但也有一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和地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