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71章 北京市—马姓、吴姓、周姓

马姓

- 起源:

- 出自嬴姓: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伯益的后代中有一个叫赵奢的人,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因战功卓着被封为马服君,其封地在马服(今河北邯郸西北)。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氏,后来简化为“马”姓。这是马姓的重要起源之一,也是汉族马姓的主要来源。

- 出自西域鲁穆国:回族马姓中有一部分起源于西域鲁穆国。据家谱文献记载,马依泽公(921~1005),西域鲁穆国人,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 961 年)应召来华,主修天文、治历法。宋太祖对其编订的《建隆应天历》颇为满意,钦定此历,并赐授马依泽为司天监监正的官职,且诰封给侯爵。从此,马依泽遂定居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永安镇,以单字汉姓马氏立宗,成为回族依泽马氏鼻祖,和回族马氏始祖之一。

- 其他来源:还有一些马姓是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比如在历史上,有一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在汉化过程中改汉姓为马。

- 变迁:

- 先秦至秦汉时期:马姓在这一时期主要活动在陕西、河北等地。赵国的马服君赵奢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其封地马服成为马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姓人口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

-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人口迁徙频繁。马姓人也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开始向江南地区迁徙。同时,在北方地区,马姓人也在不断繁衍和发展,形成了一些较为集中的聚居地。

- 隋唐至宋元时期: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马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马姓人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使得马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马姓人继续向南方迁徙,在福建、广东等地逐渐形成了较大的家族群体。

-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马姓人口分布更加广泛。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马姓在原有的聚居地不断繁衍壮大;另一方面,由于经商、做官、移民等原因,马姓人向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迁徙。例如,有不少马姓人前往东南亚等地经商和定居。

- 在北京的分布:

-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吸引了众多马姓人前来定居。回族的“后门桥马”,即祖居地安门外后门桥(万宁桥)马良胡同(马良大院)的马氏,是北京回民望族。其本支进京先祖马良公,清乾隆十年从山东恩县白家庄迁入京都,创办什刹海清真寺。此外,在北京的其他地区,如城区的胡同、郊区的村落等,也都有马姓人的分布。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姓人在北京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吴姓

- 起源:

- 源于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且字形相近,后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居住在姜水(今陕西陇县陇山东),其首领叫吴权。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这一支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距今已有 5000 年以上的历史。

- 源于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舜时代,重黎掌管火种,后因罪被舜杀,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的历史有 4000 多年。

- 源于姚姓:舜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 3500 多年的历史。

- 源于姬姓:黄帝后裔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太伯和仲雍为了让位给三弟季历,一同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 2600 多年的历史,也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 少数民族改姓:在历史上,有一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在汉化过程中改汉姓为吴。

- 变迁:

- 先秦时期:古代的吴国位于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是吴姓的发源地。周初,这里是泰伯的封地。到十九世孙寿梦时开始称王,国势日益强大,国境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 秦汉时期: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楚国交战时,有少数吴姓子孙被俘,被迫流亡他国。秦汉时期,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 魏晋隋唐时期: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战争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 宋元时期:吴氏子孙继续向南方各地迁徙,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吴氏家族分支。一些吴氏家族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如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等地的吴氏家族。

-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吴姓人口进一步增长,分布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在南方地区继续繁衍发展外,也有不少吴姓人迁往北方地区,包括北京。一些吴姓人因经商、做官等原因来到北京,逐渐在北京定居下来。

- 在北京的分布:

-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吴姓人。在历史上,一些吴姓官员、文人、商人等来到北京,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在明清时期的官场、文坛等领域,都有吴姓人的身影。从地域分布上看,吴姓人在北京的城区和郊区都有分布,但可能相对集中在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如东城、西城等。这些地区有着较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吸引了众多人口聚居,其中也包括吴姓人。

周姓

- 起源:

- 源于姬姓:这是周姓最主要的起源。周人的始祖后稷,名弃,是帝喾的后裔。后稷善于种植农作物,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尧帝封为农师,后来又被舜帝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后稷的后代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并在此建立了周国。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了周朝,周姓也由此逐渐发展壮大。周朝灭亡后,周王室的子孙后代便以国为姓,这是周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 其他来源:

- 少数民族改姓。在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如鲜卑族、满族、蒙古族等,在汉化过程中改汉姓为周。例如,北魏时期的鲜卑族普屯氏、贺鲁氏等,在汉化后改为周姓。

- 其他姓氏改姓。在历史上,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因各种原因改姓为周。比如,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为避讳“基”字,将一些与“基”字同音或相近的姓氏改为周姓。

- 变迁:

- 先秦时期:周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河南等地。周原是周姓的发祥地,周人在此不断繁衍发展。随着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的实施,周姓人逐渐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各诸侯国的贵族。

-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周姓人在各地继续繁衍发展。这一时期,周姓人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西汉时期的周勃、周亚夫父子,都是着名的将领和政治家。

-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人口迁徙频繁。周姓人也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开始向江南地区迁徙。同时,在北方地区,周姓人也在不断繁衍和发展,形成了一些较为集中的聚居地。

- 隋唐至宋元时期: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周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周姓人在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使得周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周姓人继续向南方迁徙,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逐渐形成了较大的家族群体。

-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周姓人口分布更加广泛。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周姓在原有的聚居地不断繁衍壮大;另一方面,由于经商、做官、移民等原因,周姓人向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迁徙。

- 在北京的分布:

-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吸引了众多周姓人前来定居。在历史上,一些周姓的官员、文人、工匠等来到北京,为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在明清时期的北京,有不少周姓的官员在朝廷中任职。从地域分布上看,周姓人在北京的各个区县都有分布,但可能相对集中在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如海淀、朝阳等。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较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了众多人口聚居,其中也包括周姓人。

总之,马姓、吴姓、周姓在北京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分布。这些姓氏的起源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而它们在北京的分布则是历史上人口迁徙和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姓氏的分布情况也在不断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