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我何时可以回去 > 第146章 太祖驾崩,权力更迭下的喘息

紫禁城的天空,仿佛被一层沉重且浓稠的阴霾所笼罩,压抑之感如同实质,沉甸甸地压在众人心头,让人几近窒息。忽然,一声低沉而又悠长的钟声,自巍峨的城楼之上悠悠响起,那钟声仿若携着无尽的哀伤,在京城的上空不断回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刹那间,整个大明王朝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按下了暂停键,陷入了巨大且深沉的悲痛之中 —— 朱元璋,这位开创了大明基业的一代雄主,驾崩了。这一消息,恰似一颗重磅炸弹,裹挟着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力,瞬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无论是繁华热闹的京都,还是偏远宁静的边陲小镇,街头巷尾都弥漫着人们的议论声与叹息声。

朱允炆身着素白丧服,那素服在风中微微飘动,更衬得他面容憔悴,满脸悲戚之色。他稳步登上皇位,声音略显沙哑却又努力沉稳地宣布年号建文。新帝初登大宝,天下百废待兴,朝廷上下顿时陷入了一片忙碌与紧张的氛围之中。一方面,要精心筹备规模宏大的国丧,从葬礼的仪式流程、陵墓的布置,到参与人员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另一方面,还要颁布各种诏令,力求安抚民心,稳定局势。朝堂之上,大臣们神色凝重,皆身着素服,围绕着丧葬礼仪的诸多细节、新帝未来的施政方针等关键事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有的引经据典,有的据理力争,整个京城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陷入了一片繁忙与混乱交织的漩涡之中。朱允炆每日都被堆积如山、纷繁复杂的政务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既要全身心地操持祖父那意义重大且仪式繁琐的葬礼,又要绞尽脑汁应对各方势力在暗中展开的明争暗斗,那些势力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发动致命一击。一时间,他确实分身乏术,无暇顾及远在千里之外台岛的林墨。

在繁重的政务处理中,朱允炆逐渐显露出对文臣的亲近与对武将的疏远。一日,朝堂之上讨论边疆防御策略,武将们纷纷站出,言辞激烈,主张主动出击,威慑周边不安分的势力,以保边疆太平。老将徐辉祖上前一步,抱拳说道:“陛下,如今边疆局势不稳,鞑靼等部落蠢蠢欲动,臣以为应增派精兵强将,主动出击,方能杀杀他们的锐气,保我大明边疆安稳。” 然而,朱允炆微微皱眉,未等回应,一旁的文臣黄子澄便拱手进言:“陛下,老臣以为不可。如今国丧刚至,我朝应休养生息,以仁德治国,若贸然出兵,恐伤国本,且易遭百姓诟病。” 朱允炆听后,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认同,说道:“黄爱卿所言极是。当下应以安抚百姓、恢复民生为重,边疆之事,可先加强防守,不必急于进攻。” 徐辉祖等武将听后,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退下。此后,朝堂之上但凡涉及军事决策,朱允炆多采纳文臣建议,武将们的话语权渐渐被削弱。

燕王府内,朱棣在听闻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后,先是微微一怔,旋即迅速调整表情,做出一副悲痛万分的模样,伏地大哭,那哭声悲切而又响亮,仿佛真的沉浸在巨大的丧亲之痛中。然而,若有人能窥探到他此刻的内心,便会发现,在那看似哀伤的表象之下,暗自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他深知,属于自己的机会,或许正如同破晓前的曙光,悄然来临。然而,朱棣绝非冲动鲁莽之人,此刻的他,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机会冲昏头脑,做出轻举妄动之事,而是冷静地选择按兵不动,蛰伏起来,如同一只隐匿在黑暗中的猎豹,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他心里十分清楚,在这个极其敏感微妙的时期,朝堂局势波谲云诡,任何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引发层层涟漪,进而引发朝廷的警觉。于是,他一面佯装沉浸在悲痛之中,每日在府中设灵堂,对着朱元璋的牌位假意痛哭流涕,摆出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一面暗中与足智多谋的道衍和尚频繁密会,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只见道衍和尚目光深邃如渊,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他微微俯身,低声对朱棣说道:“王爷,朱元璋一死,朝堂大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此乃我们积蓄力量、图谋大业的绝佳时机。” 朱棣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如鹰隼般锐利且野心勃勃的光芒,沉声道:“不错,不过现在还远不是动手的时候。我们必须继续耐心等待,等待一个万无一失、一击即中的时机。至于林墨,先不要与他联络,以免引起朝廷的怀疑,坏了我们的大事。”

而在遥远的台岛,林墨在得知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后,原本一直紧绷着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同一只时刻警惕着的猎犬,时刻防备着朝廷可能随时发动的进攻。每一个夜晚,他都难以安睡,时常在睡梦中被惊醒,脑海中满是朝廷大军压境的可怕场景。如今,朝廷陷入混乱,自顾不暇,短时间内无暇顾及台岛,他终于得到了这难得的喘息之机。他立刻传令下去:“传令下去,加强台岛的巡逻和警戒,每一处港口、每一片海岸线,都不可有丝毫疏漏。但切不可放松警惕,朝廷虽然现在自顾不暇,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我们必须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 陈风领命而去,迅速组织士兵,按照林墨的指示,有条不紊地加强防御,士兵们步伐匆匆,奔赴各自的岗位,整个台岛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息。林墨深知,这段来之不易的喘息期,十分宝贵,恰似沙漠中旅人望眼欲穿的一泓清泉,稍纵即逝,必须分秒必争地充分利用起来。他心急如焚,马不停蹄地飞鸽传书,召集百科学院的李明等一众精英,齐聚议事厅。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庞。林墨神色肃穆,目光如炬,坚定地说道:“李主管,当下局势危急,这段时间我们务必加快新型武器的研发进度,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存亡,不容有失。同时,还要加大力度与周边岛屿开展贸易往来,积极拓展贸易渠道,尽可能多地储备各类物资。无论是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遮体御寒的布匹,还是关乎战事的兵器、治病救人的药材,都要广积厚藏,以备不时之需。” 李明重重点头,语气中满是破釜沉舟的决心:“林大人所言极是。我等定当废寝忘食,日夜钻研,倾尽全力,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不负大人所托,不负台岛百姓期望。”

在这段紧张的日子里,台岛的百姓们也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微妙变化。虽说朝廷的威胁暂时如退去的潮水,渐渐没了踪影,但他们久经风浪,深知平静之下或许暗藏汹涌,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街头巷尾,人们三两成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谈论的皆是朝廷的变故和台岛的未来。阿福和阿伯坐在街边的茶馆里,茶馆内人来人往,喧嚣嘈杂,茶客们的谈笑声、伙计的吆喝声交织一片。可他们二人却仿若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压低声音,神色凝重地低声议论着。阿福眉头紧蹙,满脸忧色,忐忑问道:“阿伯,你说朝廷如今乱成这般模样,咱们台岛会不会被殃及,陷入危险啊?” 阿伯眉头拧成了个 “川” 字,脸上皱纹愈发深刻,仿若刻满了岁月沧桑与忧虑。他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林大人足智多谋,有勇有谋,定能护我台岛周全。不过,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都得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儿,把日子踏踏实实地过好,齐心协力为台岛出份力,如此台岛方能安稳。”

时光悠悠流转,朱元璋的葬礼在一片庄严肃穆、哀恸沉重的氛围中圆满举行。葬礼当日,皇城内外皆笼罩在一片素白之中,鼓乐齐鸣,乐声低沉悲怆,似在诉说着一代帝王的落幕;哭声震天,满朝文武、京城百姓皆身着素服,神情哀伤,伏地痛哭。朱允炆在一片哀声中,正式挑起整顿朝纲的重担,试图力挽狂澜,稳住这风雨飘摇的局势。此后,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理政,与大臣们在朝堂上激烈商议改革措施,接连颁布一道道新政令,盼着能重振朝廷威严,恢复往昔国力。然而,朱允炆浑然不知,在阴暗的角落里,朱棣正如同一只蛰伏已久、蓄势待发的猛虎,隐匿在暗处,虎视眈眈地盯着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暗中积蓄力量,精心谋划,准备瞅准时机,发动致命一击,将皇位收入囊中。而林墨,也在这短暂却珍贵的喘息期里,争分夺秒,全力奋进。他从强化军事防御体系入手,加强练兵,更新军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鼓励农桑,扶持商业;重视人才培养,广纳贤才,兴办教育;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支持百科学院钻研新技术。全方位布局,力求为即将到来的未知挑战做好万全准备。在这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时代,各方势力皆在黑暗中默默蛰伏、耐心等待,等待着那个足以改变命运、改写历史的绝佳机会……

随着朱允炆亲文臣、远武将的举措逐渐深入,朝堂上的权力天平开始倾斜,武将们心中的不满也在悄然滋生,这无疑为已然复杂的局势又添了一把柴,各方势力的博弈愈发激烈,究竟谁能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笑到最后,历史的走向又将何去何从?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如同笼罩在迷雾中的神秘画卷,等待着被缓缓揭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