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汉末小人物 > 第129章 黎阳攻防战 一

汉末小人物 第129章 黎阳攻防战 一

作者:张有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1 07:58:38 来源:书海阁

得知好消息泰山环简直不敢相信,几天几夜睡觉都不踏实,生怕一切都是美丽的幻想。直到日子到了,迎亲的马车临门,她还以为在梦中没醒。

嚷着要人帮忙狠抽嘴巴,好证明身处现实世界,看着泰山环手舞足蹈,幸福的样子,刘琰强忍着没哭出来。

流泪自然有替她高兴的因素,也有为自身悲哀的痛苦,等到半夜周围寂静无声,刘琰独自躺在床上,突然承受不住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东汉军队分内外两类,其一是兵农合一的郡国兵,与后世的府兵制不同的是,汉代的郡国兵属于“征夫更役”——兵役与徭役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20岁开始当兵,一般没有作战任务只服徭役,23岁以后才叫正卒,在本地服两年兵役,作为正规军的补充力量,主要的任务是负责所在地区的守备,此后直到56岁都在兵役范围之内,每年都要按名册参与徭役。

如果国家面临战争,在册内的男子要应征从军,以民夫身份出丁役,涉及一线作战的人员则由国家提供装备。

不能否认其中有敢战能战的好兵苗子,但是大多数人只能充作人力,义务兵的特点就是内战凑合外战彻底沦为外行,靠义务兵进行对外战争纯属浪费资源。

古代的义务兵制度更注重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而不是对外扩张,主要的作用在于两方面,一是动员社会适龄人口无偿支援国家建设;

二是通过偶尔普查适龄人口,严格管控社会人口流动,消除不稳定因素,保证人丁税的正常征收和徭役摊派顺利运行。

中国历史上汉代的武德,充沛到令人发指,中华文明在那个时代还很年轻,年轻就会充满激情,无比向往和追逐浪漫,恰好那又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没老婆就去打胡人,想发财就去打胡人,要升官也得去打胡人,死之前想博个好名声还的打胡人,每年不去草原浪一圈就浑身难受。

年轻人有激情就需要释放,压制的太严刀片就会挥到自己人头上,本着消灭胡人除外患,死了家贼平内乱的精神,汉武帝顺理成章的推行募兵制度。

凡事社会不稳定因素,比如流民、罪犯都可以应征入伍,反正是出国作战,也不指望大多数人能回来,好勇斗狠最合适不过。

事实也确实如此,募兵属于全脱产的职业军人,除了杀人也没别的求生技能,也没别的什么技能比杀人获利更大,将这帮人放到草原或是西域,可想而知当地土着能有什么结果。

发展了几百年,到东汉时期,募兵制成了军队征兵的主要手段,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兵拖家带口不说,平时都在种地,论技能和作战意志与职业军人完全不能比。

做什么事都讲求个效率,与其作战派出十万农民,徒增后勤负担,不如用一万职业兵,战斗力差不多,关键的是节省人力不影响土地生产。

历史上东汉的正规军很少,包括中央军的北军五校,大将军五校,五将军,和西域的戊己校尉在内,总数不超过三万人,其中有近一半是骑兵。

相比西汉动辄十万八万军队出击,东汉往往只动员万人野战军,兵力少却很能打,战损比更漂亮,每次都是汉军骑兵作为主力,属国骑兵协助,汉胡几万人就能横扫草原。

永元元年,窦宪率领三路大军四万余骑兵出击北匈奴,在杭爱山一万汉军主力斩杀北匈奴一万三,前后逼降二十万,战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

永平十六年,窦固四路出击,汉胡合计四万骑余兵打的草原哭爹喊娘,重新夺回新疆北部的控制权;

永平十七年,汉帝国只用一万二千骑兵,从草原一路打到西域,顺便灭了车师国,将西域再次纳入版图。

胡汉交往几百年,尤其是游牧逐渐熟悉了甲胄的制作技术,相比前汉胡人强大很多,只不过后汉更强。

职业杀手再多也是无组织的个体,当千百个职业杀手经过训练,变成有组织的杀手军队,这就很可怕了,不是胡人没勇气不敢打,胡人拼尽全力抵抗奈何是真打不过。

事情总分两方面,强大的武装力量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职业军人和将领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依附关系。

另外,军人长期离开土地,回归社会后无法适应枯燥的劳动生产,他们会归附世家大族成为私人武装。

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同土地兼并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并行发展,开始并没有引起过多注意,等到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中央正要竭尽所能遏制,却迎来了社会变革的大爆发。

黄巾起义只持续了九个月,很大原因是地方士族能快速而有效的组织起强大的武装,这些地方武装不但强力,战斗力甚至和正规军相差无几,这是其他朝代做不到的,这也是长久以来募兵制导致的结果。

通过镇压底层起义,社会精英忽然发现自身的强大,随后军阀割据也成了历史的必然,

东汉军队的编制总体上分屯、曲、部、校四个层级,百人为屯设将,两屯为曲设长,两曲为部设司马,部以上为校也叫营,设校尉。曲一直稳定保持在两屯200人规模,由于各个校包含部的数量区别很大,因此到校这一级规模略有不同。

比如中央军北军五校是两曲一部,一校含两部兵力800左右;而步兵校尉和戊己校尉则是五曲一部,一校虽然只有一部兵力却有千人。

到汉代末期随着军阀割据,军队编制开始变得混乱,原先的建制难以适应频繁的交战,各地军阀逐渐按实际情况常常作出改变,最终十曲组成一校成了主流。

郭援是大将军右校尉,分管右营十曲两部合计两千步兵,韩猛是大将军左营军司马,现在左营两千人归他带。

接到支援黎阳的命令后,两人和孟岱的军队到达邺城郊外,汇合刘琰的骑兵,总共六千六百步骑,加上三千多民夫运送辎重,上万人扎下营地一眼看不到边。

按惯例将领出征家眷需要留在城内,就是说袁熙和刘琰只能去一个,审配坚定执行惯例寸步不让,气的刘琰想骂人,争执很久袁熙主动留下才算了事。

邺城到黎阳并不算远,照刘琰的性子带马军三天就到,可混编军队就不成了,步兵排成几列纵队行进,民夫运送辎重铠甲都跟在后面,人拉肩扛一天走不出四十里。

孟岱还解释说现在有大路可走,速度已经算快了,前面还要渡过荡水和清河,两条河流与黄泽湖相通,今年秋季雨水大,河道泛滥起来全是泥巴地,一天走二十里都费劲,主要因为辎重车拖慢了整体速度。

荡河和清河都不宽流速很缓慢,因为河道浅的关系,平时泛滥成灾也不需要架桥,挽起裤脚淌水就能过去。

不过两岸被洪水泡过,离着荡河还很远,路就就逐渐泥泞不堪,果然如孟岱所说,泥巴地里头一天只走了二十里,第二天别说二十里,十五里都没走上。

两条河之间短短五十里,大军在泥巴地里走了五天,到了清水河边彻底傻眼,一天前这里刚经历过一场暴雨,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泥泞形容。

到处是水坑分不出深浅,不知道哪一脚踩进稀泥,半条腿就会陷进去半天拔不出来,人还好说,主要是辎重车没法过去。

要过河就要寻辎重车找能走的路,下游有黄泽湖只会更泥泞,只能朝上游寻找,遇到坑洼辎重车每前进一步都需大家一起帮忙。

找出十几里总算过了河,时间也过去三天了,邺城到黎阳全程不到两百里路,上万人用了半个月才走到,等到了黎阳所有人都累的疲惫不堪。

“您能来我很高兴。”袁谭很感动,六千生力军连官骑都带来了,不能不说助力颇大。

“兄长,咱家破事儿忒多,我太累了。”刘琰见到袁谭就抹眼泪,不能不说太惨了,泥地里不能骑马,价值连城的蜀锦鞋包了一层泥巴壳,好在没丢在稀泥里,也算庆幸。

二弟一家夹在中间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现在能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袁谭感同身受:“我知您来意,多不必讲我留下便是。”

“这可是涨声望的好机会,你不会放弃吧?”刘琰吓了一跳,看这意思我要不来你还打算跑路怎么的?

“南岸出现曹军游骑,大军可能随时来袭,我家主公作为袁氏家主深明大义,决定在此处与曹贼对抗到底!”

辛评高举大义旗说的正气凛然,之后话锋一转帜解释了想离开的原因:“黎阳城小,我军兵多粮草又不足,空有其志也无可奈何。”

这回换成刘琰感动了,河北不是软柿子,只要兄弟齐心谁来都不怕,环顾一圈没看见逄纪:“怎么不见逄护军?他不是运来不少粮草辎重吗?”

袁谭冷脸甩动袍袖:“杀了。”

刘琰点头哦了一声,水端到嘴边立刻意识到不对:“啥?杀了!为啥呀?”

“我家主公几次申请援兵,那审配等人只遣逄纪一干老弱是何道理?”

“逄纪构陷田别驾于前,诈称遗嘱交恶懿亲在后,此等小人不杀不足以平愤!”

郭图大义凛然说出两个理由后递过一张纸:“威硕你看。”

纸上是邺城给袁谭送来的支援目录,甲胄兵器倒是不少,可粮草数量却让人心里发寒,估摸着只够袁谭支持一个来月。

逄纪是中护军执掌袁绍幕府军事,管的将领多手底下却没多少直属军队,官渡战后与孟岱一样没得到补充,就一千来人能押运多少物资?

给足了装备却不给多少粮食,这是逼着黎阳驻军主动出击拼个两败俱伤,刘褒还说要出血,就这么出血吗?还是说刘琰这六千人来就算是她家出血了?

刘琰也没带多余粮食来,心里实在憋屈,刚开了个好头儿咋又出岔子,还是大岔子。

不过话说回来,我刘琰不是来了嘛,没显甫点头这六千人也不能来此支援,再者说,逄纪能自愿来黎阳也证明他真心为袁家着想,有错关起来就得了为啥非要杀。

“不是冀州人必然受排挤,只能冒险来证明心意,既然来了就遂他心愿。”辛评提起逄纪就有气,这个人纯属迂腐到家了,要不是他袁谭也不至于跑黎阳来。想到自身处境刘琰沮丧摆手,掏出度辽将军印信放在桌面上:“显思这个给你吧,只要别杀我随你处置。”

郭图几人面面相觑,袁谭怕刘琰会错意,走上前直接跪下:“舅母千万别多心,您这样让晚辈如何自处。”

辛评暗自懊恼说错了话,刚才无非是随口一提,没成想搞的大家都下不来台。

辛毗反应快上前施礼开口解释:“我家兄长无意之言,只恨小人作祟大事不成,如今小人已去还望将军与我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郭图怕辛毗分量不够直接拍胸做保证:“老夫声誉作保我等绝无他意,威硕大可安心。”

其实刘琰就是闹脾气,袁谭都跪下了,辛毗低姿态解释,再有郭图腆脸作保,哄一番也差不多消气了。

只是斜眼看向辛评剩余一点气闷又起:“你跟辛韬一样不长心。”

辛评讪笑点头,只要您别耍性子说啥都行。

事过翻篇谁都不愿意纠缠,黎阳城池不算大,是个长方形的夯土要塞,东西宽南北窄,袁谭一万多人勉强能住下,又来了刘琰六千人立时拥挤的满满登登。

到处都是人,连城墙上都搭了帐篷,不是没想过在城外立砦,主要是条件不允许,城内都是夯土筑基,城外可是烂泥一片,土地干燥之前别说建砦子帐篷都搭不起来。

袁绍地盘广人口很多,兵员好解决可是物资就无能为力,官渡一战伤筋动骨,各处物资都不充足,袁谭从青州带来一万多人,基本算作倾巢出动,再动员新兵只能发木棍作战了。

曹操也是看出这一点,秋收没过就亲自率领大军压了上来,兵力不算多也就三万多人。

土地刚干燥没几天,再想城外建砦子已然来不及,不过袁谭得知对方兵力后显得很乐观,笃定曹操这一次大概率来试探一二。

黎阳要塞坚固,现在刘琰来了,兵力得到加强把握更大,曹操可不知道黎阳军粮不足,攻击几次可能就退走了。

等得知曹军的作战序列,袁谭立刻无法淡定,张绣曹纯五千骑兵,曹仁曹洪,史涣朱灵,韩浩赵俨,于禁乐进,徐晃李典,许褚满宠,张合高览,全明星阵容合计三万五千马步。

不止袁谭所有人都忧心忡忡,军事会议天天开,越讨论心里越发虚,郭图建议从冀州降将找突破口,给张合高览分别去信,成功与否无所谓,信使被抓获正好扰乱军心;

辛毗主张赶紧通知邺城出兵,看曹操这个架势不象来试探,黎阳城小两万多人挤在一起,卫生成了最大的问题,不用等粮食耗尽疾病一来大家都够呛能活。

辛评陶升两人建议守城野战两手准备,野战不一定要胜,大军朝邺城方向边打边退,曹军离邺城近了不怕袁尚不出兵。

孟岱也是这个意思,但是野战也没把握,是两人加一起虽说有两万人,可骑兵才六百,对面骑兵优势太巨大野战铁定吃亏。

韩猛默不作声,问就一个字打,怎么打去哪里打都无所谓,袁谭和刘琰俩人大眼瞪小眼,大家说的都对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还是郭援最后拍板,辛毗立即出发去邺城报信,至于黎阳不能轻易放弃,这可是要塞,当初袁绍十万大军还啃了小半年,对面三万五咱们也有两万余,怎么这也要守一守。

给曹操打疼了退兵也说不定,在者说,黎阳距离邺城不远,曹操顾忌袁尚有救兵,不行再退他也不敢追的太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