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从透视开始暴富 > 第385章 郎窑红

从透视开始暴富 第385章 郎窑红

作者:乐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2 05:21:55 来源:书海阁

第二天一大早,王景行就被港岛清晨那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唤醒。

窗外,维多利亚港已渐渐热闹起来,船只往来穿梭,汽笛声隐隐传来。

他简单洗漱后,便来到客厅。

方雅已经准备好早餐。

刘世杰也已经在那里客厅。

吃完饭,王景行问道:“刘哥,上午是去哪里?”

刘世杰摇摇头:“就在这里,我约了在家里交易。”

吃完饭,一壶茶没喝完,卖家就来了。

一位身形高大、面容冷峻的中年男子,带了个助手。

“景行,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吴老板,这次郎窑红瓷器的卖家。”刘世杰笑着说道,“吴老板,这就是我的鉴定师。”

吴老板微微点头,目光在王景行身上打量了一番,神色间带着一丝怀疑。

在他看来,眼前这个年轻人太过年轻,实在难以与鉴宝高手联系起来。

“刘先生,你确定这位小友能鉴定我这宝贝?这可是我费了好大周折才到手的,可不能有半点马虎。”吴老板的声音低沉,透着一丝谨慎。

王景行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说道:“吴老板放心,既然刘哥信得过我,我自然会全力以赴。瓷器鉴定,讲究的是多看多学多研究,年龄可不是衡量水平的唯一标准。”

吴老板听了,微微皱眉,似乎对王景行的回答并不完全满意。

但看在刘世杰的面子上,也不好再说什么。“那行吧。”

说完让助手把拿着的一个精致的木盒放桌上。

木盒打开,一层柔软的锦缎下,一件造型优美的瓷器渐渐露出真容。

里面便是传说中的郎窑红。

郎窑红,是清代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的一种红釉瓷器。

其釉色深沉鲜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故又有“牛血红”之称。

这件瓷器造型规整,口沿处呈现出一圈明显的“灯草边”,底部施白釉,款识为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从外观上看,确实与真品极为相似。

但在王景行的透视下,瓷器内部的结构瞬间清晰可见。

他首先观察瓷器的胎质,真正的郎窑红,胎质应是洁白细腻、坚致紧密的。

透过透视,他看到这件瓷器的胎质虽然看上去较为细腻,但在微观层面,却能发现一些细小的颗粒排列并不均匀,与康熙时期官窑瓷器的标准稍有差距。

再看死亡气泡,明显不是康熙的瓷器,而是不到五十年的仿品。

但水平确实非常高,品质也非常好。

“吴老板,我想先请教一下,你这件瓷器是从何处得来的?”王景行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开口问道。

吴老板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王景行会突然问这个问题。“这……是我从一位海外收藏家手中购得的。他家族世代收藏,据说这件瓷器是祖辈传下来的,有一定的传承记录。”

王景行点了点头,把瓷器放回木盒,对刘世杰说道:“刘哥,这件瓷器我看不准。”

刘世杰一听就明白了,对吴老板说道:“老吴,不好意思,麻烦你走一趟了。”

吴老板也听出来了,王景行这是说他的瓷器是假的。

内心很不服气,王景行上手没到五分钟,就这么武断地说他的瓷器是假的。

不由说道:“朋友,你这上手不到五分钟就能判断瓷器的真假?如果是假的,你说说看哪里不对了?”

王景行看了看刘世杰,刘世杰无所谓,说道:“没事,我也想听听。”

王景行于是继续说道:“从外观上看,这件瓷器的釉色、造型、款识都很符合郎窑红的特征。”

“不过,瓷器鉴定不能只看表面。”

“就拿这胎质来说,康熙时期的郎窑红,胎质极为精细,颗粒均匀紧密。”

“而这件瓷器,胎质的颗粒排列有些许不规整,这与真品存在一定差异。”

吴老板还是不服气,说道:“你可别乱说。这可是有传承的东西,怎么可能胎质有问题?是不是你看错了?”

王景行自信地笑了笑:“当然,仅凭胎质这一点还不能完全判定它是赝品。我们再看看其他方面。”

说着,他又将目光聚焦在瓷器的釉色上。

郎窑红的釉色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釉层肥厚,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汁垂流但不流到底足,形成了独特的“脱口垂足郎不流”现象。

王景行通过透视,观察到这件瓷器的釉层虽然看起来肥厚,但在釉层与胎体的结合处,有一些细微的气泡分布异常。

正常情况下,康熙郎窑红的气泡应该是大小均匀、疏密有致地分布在釉层之中,而这件瓷器的气泡在结合处却显得有些密集,这也是一个疑点。

“吴老板,你看这釉层与胎体结合处的气泡。”王景行指着瓷器说道,“真品的郎窑红,气泡分布是有规律的。而这件瓷器的气泡在这里过于密集,这不符合康熙时期郎窑红的烧制工艺。”“而且,郎窑红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温等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层次感和流动感。这件瓷器的釉色虽然鲜艳,但却少了那种自然灵动的韵味。”

吴老板的脸色愈发难看,他盯着瓷器,眉头紧锁:“你说的这些我不太懂。但我花了大价钱买下这件东西,总不能就凭你几句话就认定它是假的吧?”

王景行耐心地解释道:“吴老板,瓷器鉴定是一门严谨的学问,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除了胎质和釉色,我们还可以从款识来分析。”

“康熙时期的青花款识,所用青料是浙料,发色鲜艳,浓淡有致。”

“而这件瓷器的青花款识,发色虽然也不错,但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显得有些生硬,缺乏真品那种流畅自然的韵味。”

为了让吴老板和刘世杰更直观地理解,王景行起身,拿出一个便携式的高清放大镜,仔细地将款识部分放大展示给他们看。

“你们看,这个‘康’字的第一笔,真品应该是起笔圆润,富有力度。而这件瓷器上的笔画,起笔处显得有些尖锐,像是刻意模仿的。”

刘世杰看着放大镜下的款识,又看了看王景行,心中不禁对他的专业能力感到由衷佩服。

“景行,听你这么一分析,还真觉得这东西有些不对劲。”

吴老板的额头微微沁出了汗珠,他沉思片刻后说道:“王老弟,就算你说的这些有道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是一件有瑕疵的真品吧?说不定是当时官窑烧制时的次品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