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140章 屯田军

幸好遇见神 第140章 屯田军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王西风在西域闹了一曲杀王设府大戏,给朝廷理顺西北匈奴、羌、氐族关系,打开了有利局面。

也为朝廷处理东北匈奴、乌桓关系提供了借鉴。

果然,主持东北军务的范明友,在对付乌桓和匈奴时,也是一手屠刀、一手甜枣地干了起来。

小皇帝的威望也因此得到提升。

****

王西风回到蔬菜大棚基地。

这两年,王西风出使西域,这里的建设一点没落下。

因为王西风走之前,留下了许多竹简说明书。

王木章、王潏父子俩按照竹简提示认真建造、精心打理,两年来成效显着。

兆禾公公经常代表皇上来这里“采购”。

刘弗陵的皇后是上官娘娘,她是权臣霍光的外孙女,照理说应该幸福满满。

可是她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因谋反被自己亲外公诛族的上官桀的孙女、上官安的女儿。

她的本族,只剩下她一人。还要接受外公家族的监视、指挥,心中凄苦可想而知。

她在得到皇帝同意后,到王家蔬菜大棚参观过一次,由王西风妻子梁氏率家中妇女接待。

这个时代,还没有对一般官僚夫人赐封号的制度。王家女人们都是平民。

但是这个时代也没有后来那么多繁文缛节。

老百姓见皇帝、皇后,也不用动不动就下跪。行通常拜礼就够了。

据梁氏告诉王西风,上官皇后来时是冬天,她在蔬菜大棚里流连忘返。走时依依不舍。

她悄悄对梁氏道:“生在皇家不如生在寻常官宦家;生在官宦家不如生在寻常百姓家。”

上官皇后不到二十岁,爷爷、外公家的争斗,夫家的尴尬,使她日日生活在矛盾之中。

梁氏对王西风道:“官人,我宁愿做个百姓,不愿做她那样的皇后。”

王西风笑道:“娘子,这个你放一百二十个心。你没机会做皇后。”

两人调笑间不免动手动脚,闹到兴起,最后自然是满室香艳景致。

梁氏也才二十多点。她嫁过来后,肚子一直没动静,心里着急。

如同卫陵女王一样,每次做完事,她就仰躺抬臀,不敢动弹,也不让王西风碰她,生怕漏掉了宝贝。

王西风心知她这是徒劳,却不能明说。

丫鬟兰儿见主子肚子没鼓起来,自己不敢先有了。于是与梁氏相反,每次完事后,她就立即下床,又蹦又跳。

两只兔子一弹一耸,把王西风笑得不行。兰儿捂着双峰直翻白眼。

王西风见两个女人这样正反折腾,可不是长久办法。

他禀明父母,找大哥、大姐、二哥商量,从他(她)们那里各过继了一个孩子到自己名下,一子二女。

长女王友汀,6岁;长子王友直,4岁;小女王友琼,2岁。

梁氏又买回来几个丫鬟伺候他们。

这下子小家里热闹起来了。

梁氏、阿兰有得忙了,像个家的气氛。

一妻一妾,床上多余动作,渐渐就忘了。

尤其是妻子梁氏,慢慢没了顾忌。肚子仍没动静,闱房里的动静倒是大了不少。

****

大汉国有近二十年没发生大的战争,光军费开支一项,就省下不少钱。

皇帝与霍光因此有财力轻徭薄赋,发展民生事业。

武帝中后期那种穷兵黩武、民不聊生的局面,也得以慢慢扭转。

从前,诸侯国之间开战,胜利的一方,有土地、人口、钱财、资源几方面的缴获。一场大战下来,胜利者赢得盆满钵满。

可是大汉与匈奴作战,缴获物品里没有土地、资源、钱财,顶多是马匹、奴隶,数量相当有限。

只算经济账的话,大汉对匈奴作战,次次都是亏的。只是亏多亏少的问题。

霍去病显神威封狼居胥的漠北战役,和李广利大败被俘的酒泉战役,都是亏光国本之战。

这些年,大汉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基本稳定下来,赵充国按当年与王西风交谈的启示,上了一道改边防军为屯田军的奏疏。

大汉共有70多万军队。

其中50万分布在北方,“辽东~渔阳~雁门~朔方”、“西河~北地~陇西”一带,面向匈奴的防御战线上。

而且这些地域,因为常年受匈奴侵扰劫掠,没有永业田。

也就是没有长期种植的农户。多数是草场和荒地。

赵充国奏折意思就是:把边疆军士变成半军半耕的军户。战时上前线,平时垦荒种地。

边军种地收成归自己,不用纳税。

只需口粮自给自足,其它待遇照旧。

这样,既可将边地开发成粮田,也解决军士家属生计出路。

可谓一举几得。

唯一的隐患是战斗力可能有所下降。

所以,这个政策是在边境相对稳定、战事较少的时候才更适应。

现在边境局势正是处在这种时期。

朝廷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

皇帝下旨:北方50万边军中,40万开始实施屯田军制。随着“边防军”改“屯田边防军”政策的推行,先是在长城之内,大部分空地变成耕地。

随后,长城以北的许多空地,也被开垦出来。

朝廷适时地采取一些鼓励措施,转移了一部分平民人口到边区。

这部分主要是女性,以弥补女性不足,人口比例失调的现状。

短时间内,长城内外变了面貌,与内地普通村寨没什么两样。

如果没有战争的话,国家耕地面积会得到大幅提高。

从历史的角度看,赵充国的这项建议,确实起到了当初决策者意想不到的作用。

1.降低了军费开支。

这个办法的特点是既没有减少军队数量,又降低了政府对军队的支出。

如果一下子削减军队数量,许多利益纠缠之下,有不少人会接受不了,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同时,万一战事又起,临时去征兵,质量和数量都是麻烦。

2.荒地被开垦成为粮田,扩大了粮食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

3.最具历史意义的一点是:内地农耕文明向北推进了几百上千里。增加了将游牧文明改造成定点放牧文明、甚至是农耕文明的筹码。

这件事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垦荒运动使农耕边界北移,令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部分,变成了农耕民族。

最后这点,是赵充国、乃至皇帝、以及整个朝堂都万万没有想到的。

王西风则想:要不是有后世记忆,自己哪知这些道理?

这个政策,也只有在匈奴无力南下攻打汉人时最合适。

而这二十来年,正是匈奴相当疲弱之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