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308章 先打柔然

幸好遇见神 第308章 先打柔然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刘义隆继位后,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在他治理下的刘宋国政通人和,朝野稳定,国力逐渐强盛了许多。

京城里,皇宫、皇族事务,刘义隆亲自处理。朝廷各部政务,四弟刘义康为首宰,率领王弘、殷景仁、刘湛几人打理得井井有条。

地方事务,除了江州刺史檀道济,其他地方长官,基本都是皇帝刘义隆和宰相刘义康安排的人手。

经过一段时间整军和后勤补给部署后,刘义隆与刘义康确认:北伐魏国的时机成熟了。

兄弟二人决定先收回河南失地。

所谓河南地区,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区域。

具体来说,由最西边的金墉城(后世孟津)开始,往东到洛阳、虎牢关、滑台、塙礅、历城、临淄一线,总长度1500里。

金墉城在洛阳城以西60里,是洛阳城西部屏障。

洛阳向东130里是虎牢关,即荥阳汜水镇。这里自古就是军事要塞。

由虎牢关开始,黄河拐弯向东北而去。大约400里后到滑台城。这里也是军事重地,无论哪方占领此处,都会派重兵把守。

滑台城再往东北,就去往尹卯(东阿)、临淄、东阳(盱眙),那里是下游,靠近大海。

黄河下游受中游威胁大。只要控制了黄河中游,下游就守不住。所以下游通常不是主战场。

本来,晋国、刘宋与魏国是以黄河为分界线。

但刘裕去世时,北魏前主拓跋嗣趁机率兵进攻刘宋国,抢占了黄河以南到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地。

刘义隆心心念念的北伐,借口是收复失地,为父报仇。这在道理上没错。

他决定先礼后兵。派殿中将军田奇出使魏国,去下战书。

由于建邺距离平城太远,田奇也没遮掩自己的目的,所以拓跋焘早就知道了刘义隆的意思。

刘义隆给拓跋焘的信里写道:河南属于宋国领土。咱准备出兵,以武力收复之。

拓跋焘读了信,当着宋国使者田奇和魏国群臣面哈哈大笑,说道:刘义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搞不清谁强谁弱啊!

他毫不客气,写了一封信让田奇带给刘义隆:我出生睁开眼时,就知道河南属于魏国。你要欠揍,尽管出兵。咱接着。

拓跋焘正在准备对付刘义隆军队时,北方柔然国收到了消息。

他们立即蠢蠢欲动,将大军向南调动。

柔然国意图很明显:若魏**队南下迎战刘宋军,柔然军则趁机南侵,掠夺财物。

他们并不是与刘宋军串通好了,配合对方。也不是铁心火中取栗,而是实在没办法。

因为,今年北方天旱无雨,草场枯萎,他们的牛、羊、马都严重减产。若不南下抢劫,他们也会饿死许多人。

柔然人的想法是:横竖日子难熬。趁魏国与刘宋交战,赌一把。

柔然人打着如意算盘。但他们太轻视拓跋焘了。

当年,拓跋焘12岁登上太子之位时,他老爹拓跋嗣自知身体不行,就让他坐朝监国,并安排朝中六大谋臣分坐两边辅佐他。

这六大臣是:长孙嵩、奚斤、安同坐左边,崔浩、穆观、丘堆坐右边。

而这六位大臣,原本正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六大臣。

这个待遇,在古今历史上都是独一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常皇帝册封太子,是在皇权之外建立一套备用皇权。

也就是:皇帝用一套班子统治国家;太子的另一套班子,模拟统治国家。

皇帝的那套班子里,地位最高的依次是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

——这就是所谓的八大公。

他们的俸禄级别都在2000石之上,最高可到1.9万石。

而太子府的官员配置通常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府詹事。

他们的俸禄级别都是2000石。不会超越这个级别。

拓跋焘即位太子,身边的辅臣就是皇帝的治国大臣,俸禄远超2000石。

而且他监国理政,是实实在在处理朝廷政务,一言九鼎。

先皇拓跋嗣崩驾后,拓跋焘继位,朝廷重臣依然还是他的东宫老臣。

过渡过程波澜不惊。

上次因为攻打胡夏失利,奚斤被俘,丘堆被拓跋焘斩杀,魏国朝廷核心大臣做了调整,现在补上了刘洁、古弼,还是六人。

面对南边刘宋北伐和北边柔然南侵危险,拓跋焘向六位大臣征询建议。

长孙嵩等五人都主张不理会柔然,一心一意对付刘宋军。

只有司徒崔浩不同意。

崔浩主张:魏**从黄河南岸撤退到北岸。放弃淮河至黄河间地区,让刘宋军占领。

魏国先集中力量攻打柔然。

收拾了柔然后,待冬季到来、黄河结冰,魏国大军直接由冰面过河,向南前推,反攻刘宋军。

拓跋焘拍板决定采用崔浩的策略,先教训柔然。

说到柔然,不得不提蒙古高原。秦汉以前,蒙古高原的主人是东胡族人。

秦末汉初时期,匈奴族崛起后,弱小的匈奴族臣服于庞然大物东胡族。

大约公元前二世纪,匈奴族第二代单于冒顿,率匈奴族击败东胡族,屠灭东胡首领和王公贵族,开始称霸蒙古高原。

也是在那时开始,汉匈交战成为北方战争主题。

东胡族灭亡后,他们的大部分族人被匈奴收编。

但有两个部落逃到了大兴安岭深山老林里。

这两个部落中,北边那个驻扎在鲜卑山区域,慢慢发展成为后来的鲜卑族。

靠南的那个部落驻扎在乌桓山区域,成为后来的乌桓族。

鲜卑族距离汉人和匈奴区域较远,不断发展壮大。

乌桓族靠近汉人和匈奴地域,受到两族挤压,不得不在汉族和匈奴族间寻找生存空间。

弱小民族夹在大族之间,生存处境可想而知多么艰难。

最后,公元207年,乌桓族被曹操派张辽灭族。

而北边的鲜卑族,人口平稳增长,地盘逐渐扩大着。

匈奴人在与汉朝的战争中,分裂为五部分后,不断势微。

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归顺汉朝。

公元89—91年,东汉大将军窦宪北征匈奴的稽落山之战,彻底打垮了匈奴人。

匈奴人各部落由此成为汉人政权的一部分。

到西晋后期“八王之乱”后,匈奴人刘裕覆灭西晋,建立“汉”政权。

鲜卑族人此时也非常强大了。

他们分裂成许多部落,也纷纷南下抢占地盘,建立政权。

北魏就是鲜卑族人的政权,胡夏是匈奴人的政权。

建立北魏的鲜卑族、建立胡夏的匈奴族,他们南下后空出的北方大片草原地区,由鲜卑族的另一支占据。

这一支后来就自称柔然族。

蒙古高原各部落,过去称最高首领为“单于”。

但是匈奴分裂后,各个部落首领都自封单于,使得单于这一称谓含金量降低。

柔然人统一蒙古高原后,经过几代首领更替,后来放弃“单于”称号,改称最高首领为“可汗”。

柔然国有人口约200万,比北魏的3000万人要少得多。

但他们占据的地域是300多万平方公里。比北魏的220万平方公里还要大。

同一时期,刘宋国人口1700万,国土面积270万平方公里。

胡夏国本来也不小,但在赫连昌被拓跋焘击败后,地盘和人口断崖式减少。到赫连定后期,人口只有100多万,国土面积只剩不到80万平方公里。

可见,对柔然作战,北魏国有绝对的人口、军队优势。

但是,因为柔然国国土面积广大,向北纵深开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北魏国想彻底覆灭柔然国,也不大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