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355章 胡朝汉臣

幸好遇见神 第355章 胡朝汉臣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一个月到期,日游所五组的阴泉修炼奖励结束。

这里的灵力太丰沛、太难得了,300多鬼卒、鬼将恋恋不舍,但也不得不出关。

这些阴修中的一半以上获得了突破。

赵作义师兄成功突破到凝婴境,成为二境阴修。

这也意味着他获得初级“鬼帅”称号。

淬魂六层之下是鬼卒,七、八、九层是鬼将。

凝婴境统称鬼帅,分初级、中级、高级三阶,对应凝婴境的三层小境。

肖灵师姐如期突破到淬魂九层。

萧西风由星狗压制着,稳定在淬魂七层。

他斟酌之后,将自己境界显露为淬魂六层。算是随大流晋了一级。

出关后,肖灵找到萧西风,告诉他两件事:

1.五组组长方明、副组长赵作义两位师兄,最近都突破到凝婴境了。

方明师兄没来大阴山,他是因另外机缘突破的。

按惯例,他们二位将高升到阴卒司担任其它职务。

肖灵被任命为五组组长。

2.萧西风有新任务:与刚晋级淬魂九层、升为副组长的另一位鬼将莫严一起,去平城驻扎。

肖师姐暗示那里可能会再起一场腥风血雨。

萧西风自然服从安排。

他在肖师姐介绍下,与莫严师兄见了面。然后一起去魏国首都平城。

肖灵等修士也各自回归自己岗位。

*****

平城即后世的大同。

鲜卑族是东胡的一支。

东胡王朝被匈奴冒顿灭国后,他们这支逃到大兴安岭北部鲜卑山一带。

为了避开匈奴人追杀,他们不敢再以东胡遗民自居,对外自称鲜卑族。

从东胡王庭逃出的还有一支。他们逃到大兴安岭南部的乌桓山一带,自称乌桓族。

这一支后来被曹魏所灭。

东汉时,匈奴人被窦宪将军赶到漠北后,阴山以北、杭爱山以南的广袤区域荒无人烟。

鲜卑族便开始西迁、南进,占据匈奴留下的空地。

渐渐地,他们分成三部: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时人称东部鲜卑、中部鲜卑、西部鲜卑。

他们都建立政权,首领自封“可汗”,政权称“汗国”。

公元315年,西晋朝廷封拓跋部首领拓跋漪卢为代王,建立代国,王城在盛乐城。

盛乐城在后世内蒙林格尔县境内。位于呼和浩特市南40公里左右。

公元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改国号为魏,盛乐城成为首都。

公元398年,拓跋珪将都城南迁600里,至平城,并在那里称帝。自称魏国。

后人为了将其与曹氏魏国区分,称之为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灭了北凉,统一北方,结束北方五胡十六国时代。

到这个时候,北魏境内的民族,主要的就是所谓的“五胡”加上汉族。

而统治阶级是第一位的鲜卑族和第二位的汉族。

鲜卑族以八个部落为主,分别是拓跋氏、纥骨氏、独孤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

西晋“永嘉之乱”后,靠近晋国南部的汉人门阀选择衣冠南渡,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等。

而北部的大族门阀则选择留在原地,比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

留下的这些门阀都有悠久传承。

家族历史经验证明,外族入侵分两种:抢完即走、占领统治。

对于前者,大家族们只有一条路:联合起来抵抗,争取损失最小。

对于后者,大家族们十分清楚:外来者必须依赖当地大族才能形成有效统治。

南下的鲜卑族各支,显然属于后者。

他们想占据晋国原先地盘,驻军、建国、设置郡县、收税…等等等等,不依靠当地汉人,不仅占领意义严重缩水,而且不可能达到目的。

某种程度上,这些汉人大族甚至可以吊鲜卑族胃口,与这些征服者讨价还价。

这在中原历史,甚至全球历史上,屡见不鲜。

永嘉之乱后,留在北方的汉人士族,最具影响力的是四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北魏三代皇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都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也有驾武御文的睿智。

他们都深知借助汉人大才的必要性。所以他们三位对这四大家族采取极力拉拢政策。

三位皇帝先后力排众议,强势吸收一些愿意合作的汉人儒硕入朝为官,并扶持他们登上高位。

崔浩就是魏国朝廷汉人官僚的杰出代表。

崔浩生于公元381年。他的先祖崔林为曹魏国大臣,最高做到司空。

而他的父亲崔宏爵封白马公,最高职务是吏部尚书。死后也被追授司空衔。

太尉、司徒、司空,就是所谓的“三公”,基本上就是朝官的天花板。

西晋司马炎篡位时,因为出力的大人物太多,朝廷现有职务不够分配。

于是,司马炎另辟蹊径,在三公之上,又叠床架屋,设立了太宰、太傅、太保三个官职,称三上公。而崔浩的职务,正是三公之一的司徒。比他父亲和先祖的司空,排序更前一位。

早年,崔浩被拓跋珪赏识,担任其秘书郎,后转着作郎。

拓跋嗣时代,他被提拔为博士祭酒,封武城子爵位。

在皇帝向他征询太子人选事宜时,崔浩极力举荐长子拓跋焘。

拓跋焘得立太子后,崔浩成为东宫太子府辅臣,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不是三上公的太傅。

不过,朝中许多人都直呼崔浩为“太傅”,以示尊崇。

拓跋焘继位后,崔浩作为拓跋嗣遗命的六大辅臣之一,是唯一的汉人。

他得到拓跋焘更大重用,官拜太长卿,晋爵东郡公。

在皇帝拓跋焘看来,这位比自己年长近30岁的老臣,是爷爷、老爹留给自己的良擘。

有据可查的是,他有几次力排众议的建言,对国家命运起了关键作用。

第一次是在“迁都之争”时。

从东汉到东晋、南北朝时代,在气候学上,是北半球“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的特点是:气温比正常年份,平均要低几十度。

最极端情况时,渤海湾都会结冰封冻。

面对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北方民族、部落,会拼了命地尽量南下。

明元帝时,415年,朝廷太史令于亮、苏坦等人,引经据典,联合一帮大臣,劝说皇帝迁都邺城。即后世河北邯郸。

崔浩则与成德侯、特进太医令周澹二人极力劝阻。

最终皇帝没有选择迁都。

后来事实证明,那次不迁都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魏国南部的许多民族部落,表面臣服于拓跋鲜卑部,但实际上还是持观望态度,有各种备选方案。

如果魏国那次选择南迁首都,便会在南部各族人面前暴露拓跋鲜卑部军队人数并不太多的底细,有可能引致各族、尤其是汉族人生出反叛之心。

而且,魏国首都南迁后,北部防御减弱,北方柔然大军必然趁机拼死南侵,魏国在北方难以组织有效反击,北方很可能落入柔然人之手。

那样一来,魏国能否守住新都邺城也难说。

公元416年,南朝宋国皇帝刘裕攻打后秦,准备进取关中时,向魏国借道黄河行军。

魏国满朝反对,只有崔浩表示应该同意。他认为:刘宋与后秦交战,对魏国是好事。

魏国最好先支持刘宋国拿下关中,然后去刘宋国手中抢夺关中。这比从后秦手中取关中要容易得多。

因为关中是后秦命根子,而对刘宋国来说只是偏远故土。

前者会为了关中拼命,后者则不然。

皇帝拓跋嗣没有采纳崔浩等人意见,而是出兵阻扰刘裕进军。

结果,魏军遭到刘宋军“却月阵”重创,并没阻挡刘宋军计划。

后来,关中被刘宋国攻克。

不久,匈奴胡夏国发兵争抢关中,果然没费太大劲就得手。

仅仅这点即可证明,崔浩的判断非常正确:从刘宋手中取关中,难度小得多。

公元424年,拓跋焘刚继位不久,刘宋国与胡夏国联合起来,从南面、西面进攻魏国。

在确定重点打击对象上,魏国朝臣一面倒,都表示要全力对付南方刘宋国。

又是崔浩独树一帜,分析利弊得出结论:对南防御、对西强攻策略最佳。

拓跋焘采纳崔浩建议,率大军亲征,攻下胡夏都城“统万城”,占领了胡夏国大片国土。

刘宋军却没作出太大反应。

这次崔浩又判断对了。

之后,崔浩坚持的几件事,也非常正确,而且都是拓跋焘亲眼见证的:

公元429年,在痛揍柔然或胡夏选择上,崔浩选柔然。

皇帝采纳崔浩建议,大军出征柔然,结果大胜。

柔然被赶到漠北深处。从此再不能对魏国形成大的威胁。

最公元439年,在是否讨伐北凉问题上,崔浩与中书侍郎李顺针锋相对,坚决主张收拾北凉。

拓跋焘采纳崔浩建议,出兵一举覆灭北凉。

后来审讯俘虏得知:李顺早已被北凉收买了,成为内奸,一直在魏国与北凉间玩无间道。

至此,北方统一,五胡十六国时代结束。

只剩南朝宋国与北朝魏国对峙。

……

凡此种种,从拓跋珪到拓跋嗣、再到拓跋焘时代,崔浩的功勋不断积累,地位越来越高。直至仅次于录尚书事的太子拓跋晃、成为次宰。

只不过,崔浩老来放松警惕性,冒险主持编撰“国史”。

并且,他在谄媚小人撺掇下,沽名之心泛滥,将“国史”刻于石碑,置诸公道之旁,供世人观瞻。

他的这一举动,给自己招来灭族之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