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362章 军国大事

幸好遇见神 第362章 军国大事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既然御前会议确定了北伐国策,督、帅、将、兵已经落实,战船、武器、粮草也早就着手筹备,那么,只等七月雨季一来,南方宋国对北方魏国的北伐军事行动,就会如期展开。

很快,这件事就不再是秘密。

宋军北伐的呼声甚嚣尘上,传遍全国。

也传到了魏国首都平城。

魏国皇宫。

式乾殿。

拓跋焘坐在龙椅上。

下面两边排列着靠背椅,椅子前有案几。

人人面前都上了好茶、肉干、果子。

椅子上现在坐着的,绝大多数是鲜卑族官员,贵族为主。

崔浩及其朋党团灭后,如今在朝汉人官员,级别最高的是张黎。

他的爵位是广平郡公,职务大司农,军职是征北大将军。

魏国体制经过崔浩多年改造,军职系统与南朝差不多。

一品将军:大司马、大将军;

二品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三品将军:前、后、左、右将军;

四品将军:四征(东、南、西、北)将军、四镇(东、南、西、北)将军。

再往下就是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

张黎作为汉人文官,爵位是郡公,文职是正二品大司农,军职是正四品将军。这种地位十分显赫。

仅次于张黎的汉人文官是吏部侍郎李伯约,从二品文官,爵位是兰县侯。

他没有军职,所以今天没有与会。

排第三位的是中散侍郎、光禄大夫李孝伯,正三品文官、四品武职。他今天也在座。

还有些汉人武官,最高级别是杂号将军,没资格参加今天的会议。

拓跋焘:“诸位爱卿,你们都听说了吧,南方那个不会骑马的胖子,要发兵来打咱们了。你们说说,咱们该如何应对呀?”

“不会骑马的胖子”是拓跋焘对刘义隆的称呼。

虽是召集群臣商量与南朝交战这样的大事,可拓跋焘的作态、语气,听起来像是举行宴会party。

征东大将军拓跋那、征西大将军拓跋仁都是大将军衔,一品将军。

两人是除了拓跋焘,魏军中战力最强的武将。

他们都是皇族。二人辈分是拓跋焘的侄辈。

他们的爷爷就是现任皇帝拓跋焘的老爹、先帝拓跋嗣。

拓跋那道:“禀皇叔,我听说南朝领兵的是江夏王,他是个老牌公子哥啊!吟诗作画、品茶评酒,咱自愧不如他。但说打仗,他给咱提鞋也不配。刘义隆将南朝最厉害的檀道济、裴方明都杀了。其他将军,不入俺眼!叔给我五万兵马,我先踏平南军大本营彭城再说。”

“那弟,你可不要小看南军。”拓跋仁接过他话头道:“春天那次,我随皇叔南下狩猎,在汝南郡被南平王手下几人阻拦,吃了大亏。幸好我手下将士被冲散后没有逃跑,快速向我集结,我才得以反攻,斩杀宋军主将刘泰之,活捉程侍郎,扳回些颜面。”

拓跋仁说的程侍郎,就是刘泰之副将程天祚。因为他是一名高级医师,擅长针灸,被拓跋焘留在身边,授予侍郎之职。

“侍郎”最初只是汉朝给予宫廷卫士、普通参谋人员的职位,因为他们没有其它具体官职。

开始时,侍郎级别有高有低。

后来,宫廷助理级别不同、称呼也区分并固定下来:由低到高是郎中、尚书郎、侍郎。侍郎多数用来称呼尚书的副手。

魏国引进“侍郎”作为官职,是很高官阶,相当于副部。所以拓跋仁提起“程侍郎”也比较客气。尽管他曾是自己的俘虏。

皇帝拓跋焘这时也道:“库仁真说得没错。那次朕带了10万人去,却没拿下悬觚城。爱将乞地真战死。最主要的是,城里的宋军将卒撑死了也就几千人。此乃朕之奇耻大辱。朕告诉你们,南朝那个胖子没出过远门,却不是草包。他选在雨季开始后出发,宋军进入黄河后,必定会集中兵力攻要塞,攻一寨、守一城。咱们的水师是弱鸡,攻城也不是咱们强项。诸位千万不能轻敌!”

“禀皇上,”吏部尚书、安西将军古弼道:“现在马上就是七月,天气已热起来,雨季也要到了。南军这次至少会出动30万兵马,分三路攻过来。咱们的强兵劲马都在阴山一带,要不要调些南下到黄河一线?”

北魏朝堂议事,气氛与南朝大不相同。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有资格进会场,人人都可畅所欲言。

步六孤真虽只是内三郎,校尉级别。但他是拓跋焘的贴身随从,也在会场。

此时他插嘴道:“禀陛下,小臣觉得,南军这次敢来,是因为做了十几年准备。咱们要是守黄河,恐怕会吃大亏。”

步六孤真为人憨厚,力大无比。拓跋焘非常喜欢他,闲着没事时,就和他对战练武。

如果不是皇帝身份,对方下死手,拓跋焘难说一定赢他。

军中人都知道这点,所以无论军衔多高的人,都不小看步六孤真。

拓跋仁问:“阿真兄弟,依你说,该咋办?”拓跋仁在鲜卑族的大号是拓跋库仁真,与步六孤真真名字同一个“真”字,两人平时很谈得来,颇有交情。

步六孤真道:“仁哥,要我说的话,十月之前,咱们弃守黄河,让南军水师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要是登陆北岸进攻,咱们也不理他们,连平城也弃了,全部退到阴山六镇去,留几座空城给他们住着玩儿。十月一到,天气凉了,咱们的羊皮裤不烧屁股了,马也肥了…嘿嘿,那时,咱们大军全部南下,骑兵杀人,奴兵则去收庄稼,多带劲!”

“胡说八道!”“放屁。”“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会场里,一群鲜卑贵族听步六孤真说要放弃平城,立马调成喷人模式,纷纷开口怼他。

太子拓跋晃这时开口,发表几句意见,为步六孤真辩解。

太子发话,众人只好收声。

过了一阵子,拓跋焘站起身,双手虚按,止住大伙吵嚷。

拓跋焘:“大伙回去后,仔细琢磨琢磨,看阿真的话有没可行性?…今天会议到此结束。朕已吩咐伙夫宰了羊、猪,还特地挑了两头病牛杀了。现在,咱们去吃肉喝酒。对付南军之事,明天,不,后天再议。”

在场的多数是武将,一听说吃肉喝酒,马上将争吵诸事抛到脑后。

即使是军国大事。

因为皇帝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呀。

也有几位鲜卑族老臣觉得这样很不妥。

但奈何他们人少声音小。嘟哝一阵后,见和者寥寥,索性也加入大伙队伍,奔向宴会大厅。

步六孤真可不是二百五。

若没人给他透底,他怎会在这些权臣面前说出弃守平城那样的话。

在场也有许多明白人,他们可不会吭声。

……

萧西风在紫云道观地下阴泉修炼时,忽然感到识海里玉牌闪了一下。

是莫严师兄找自己。

他的玉牌里只有莫师兄、肖师姐的两道魂印。很容易辨识。

他收功,整理一番后,传了一道信息给莫师兄,告诉他自己在阴泉旁。

很快,莫师兄就来了。

莫严:“萧师弟,南边皇帝刘义隆决定北伐,宋、魏两国马上要开战了。这次的战争规模会很大。咱们五组的任务,除了按正常程序在战场收拢魂魄外,还有一件事,就是保护不在战场上的道士们。”

萧西风点点头。

莫严笑道:“萧师弟,我发现你除了点头,几乎都不说话。你一直都这样吗?”

萧西风愣了一下,也笑道:“回师兄,我没刻意闭嘴。就是对规矩不大懂,只能点头。以前,肖师姐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现在跟着你,也是一样。”

莫严道:“明白了。我没怪你,只是好奇。你话不多,很好带。这是优点,不必改变。…嗯,咱们要过江了。过去后,我们分头行事。由现在起,你的辖区就是瓜步山之东、西、北200里。区内有人死了,你就收起魂魄,到时回去交轮回司就行。你还要巡查一遍辖区,搞清楚区内有几座道观,多少道士,尽量护住他们小命。但即使他们遇险,你也不能出手伤人或杀人,切记!”

萧西风再次点头。

又想到什么,便道:“好,我会照办的。”

莫严听他终于开口说话了,似乎有些高兴,但只是看看他,没说什么。

莫严已经与邱井冈碰过头,不用再告别。

他们找到马健,打了个招呼,然后闪身从原地消失。

过江后,莫严取出十几个阴壶递给萧西风,交代他:辖区里死人魂魄要及时收拢。不能让他们成了游魂野鬼。

他让萧西风需要帮忙就传讯联系。然后说自己去驻守寿春,挥挥手走了。

萧西风目送莫师兄离开后,来到瓜步山道观。

忽然,他发现里面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远远望去,山脚也搭起窝棚,到处都是人。

自己是鬼,也不能找人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他隐身静静观察了半天,终于弄明白:原来宋国皇帝刘义隆下令在瓜步山建城。

命令是先筑城墙。

筑城苦力,自然是征调服徭役的民夫。

山脚窝棚里,住着的就是民夫。

道观被征用来给监工官员居住。

五个道士也被征用了,成为伙头兵。

萧西风感觉,那几个道士可能要吃些苦头,却没有危险。

于是,他离开瓜步山,打算到莫严师兄说的“辖区”转转,找找道观、道士。

莫师兄分配给自己的辖区,属于南方宋国领土。

这片区域内大部分城池,在永嘉之乱、北人衣冠南渡后,出现真空。

之后,东晋立国。

更北的汉人南下,在这些空城里落脚、暂住、生根定居,发展新的士族。

东晋军队与北方政权展开拉锯战,达成平衡状态时,这里成为东晋领土。

东晋在这里设立了两套官僚体系:一套是实际控制当地土地、人口的州~郡~县衙门机构;一套是冠以“南”字的虚职官职体系,比如“南豫州刺史”、“南青州刺史”、“南兖州刺史”…等。这些冠“南”字的官员,实际只管一座小城,甚至只管一条街。

这不只是为了认可他们的官员身份、官阶,同时也表明:朝廷也鼓励他们抢回自己官职中的地盘。

朝廷有时还根据实际需要,给他们拨钱、调人,让他们招募军队、开展北伐。

这就导致东晋、刘宋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个刺史部辖区内,往往还有北方名称的其它刺史部机构。

靠近长江两岸的郡城也是如此。

其实就是告诉那些自觉有本事之人:你看中哪个胡人占领区,朝廷可以封你为那里的长官,甚至可以给你启动资金,你自己组织力量去抢地盘。抢到了,你就是可以坐任实缺。

因此,东晋、刘宋的北伐,无论是从朝廷角度,还是个人英雄的角度,都是两重含义:国家领土、个人利益。

至于民族气节,主要还是后来儒家政客们编造的励志故事。

汉人在北方的家园被占了,他们希望打回去、夺回家园,天经地义。

胡人家园被汉人占领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也一样。

这个历史过程中,也有一些局外人冒出来,他们没有家园被夺之恨,却也参与北伐、逐胡。

这些所谓的“乱世英雄”都知道:用民族大义作旗帜,功效最快,效果最好。

驱逐鞑子、恢复汉家,更能激起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劲头,何乐而不为?

至于那些英雄们真正的动力,应该还是个人名利。

君不见,许多人举起大义之旗,招募到军队,成了气候之后,开始待价而沽。

这方朝廷给的官大、利益多,那就跟着这方干。

那方开出的条件更丰厚,许诺的地位更高,那就倒向那边。

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真实经历就是如此。

只不过,书写历史的,是最后的胜利者。

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后,都会把自己记述成民族第一、国家至上、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

其实胜利者和被淘汰者,本质都是一样的。

胜利者中,既有真正好人,也有坏人。

被历史淘汰的英雄里,有坏人,也有真正好人。

刘邦和项羽,谁好谁坏?

曹操与诸葛亮,谁比谁又差点?

刘义隆和拓跋焘,哪个统一了南北朝,对天下人更好?

——历史走向,应该真的是非常偶然形成的。

扯远了一点。

萧西风巡视自己地盘,发现这里超过十万人的城池,有八、九个。

它们是:盐州郡城(盐城)、淮州郡城(淮安)、南兖州城(扬州)、海宁郡城(泰州)、海安县城(南通)、汝阴县城(合肥)、霍邱戍(六安)、淮南郡城(滁州)、晋西郡城(安庆)…

这些城池里,佛教寺庙倒是非常多,僧尼众多;道观则较少,规模也不大。。

萧西风仔细统计了一下,最大的南兖州城(扬州),有两座道观,道士加起来31人 。

有的城池里,一座道观也没有。比如晋西郡城(安庆)、海安县城(南通)。

最后,萧西风得到大概数字:自己辖区内,有大小道观9座,道士人数78人。

萧西风在前世,可以说亲身经历了孙恩、卢循起义,直观感受过东晋朝廷对道教(五斗米教)的血腥镇压。

自己的一个表哥(妻兄)、一位姐夫就是参加起义后死在官府手上。

有恩于自己的游医孙郎中,也是死在起义时。

南朝朝廷对道教的镇压、压制,他算是非常直观了解的。

所以,对辖区内道观不多、道士人数少,他一点不觉奇怪。

相反,他对公开存在的9座道观、78名道士,感觉有些意外。

应该说,八组邱井冈师兄几位,在南朝,为恢复道教做了不少工作,成果显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