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403章 元凶登基

幸好遇见神 第403章 元凶登基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无论哪个时代,权力总是关乎利益,争权夺利是常态。

权力在前,利益在后。

有权力才能有利益。

所以,权力分配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政权焦点。

纵观中国历史,权力只在两者间分配:王(帝)、相。

二十四部中国史,根本上来说,就是记录王(帝)、相争夺权力的历史。

秦朝以前,“王礼先于相,王权平于相。”

王即国王,相就是丞相。

秦朝以前,丞相不是由国王居高临下任命的,而是“王拜相、相受权。”——这中间的礼仪,非常郑重。

此外,周礼明确规定:国王、丞相在道上相遇,都必须停车;丞相先下车,对国王之舆行礼;国王也必须下车,对丞相还礼。

朝堂上开会,无论是丞相先到还是国王先到,后到一方进来时,礼仪官就高喊一句:“某王到”或“某相到”,先到的那方,必须起身。

同理,会议结束,原则上国王先走,礼仪官高喊“恭送某王”,大伙同时起身相送。

但如果因某些原因,丞相先走,礼仪官必须喊:“某王送某相出”,意思是让国王起身目送。

那个时代,也有法条。

但法的概念较弱,远低于礼。

至于法学、法家,那些很晚才有气候。

礼之外,丞相的权力非常大,可以与国王抗衡。

嬴政当上秦国国王后,对相权很不满意。

他为了削弱丞相权力,强势推出三公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太尉管军队,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用这套安排把丞相权力撬走了两块。

与三公制度配套的是九卿制。

也就是:丞相虽然不管军队、无权撤换官员了,但他手下九个部门的头头得听他指挥,是谓“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由这些官员权责可以看出,除了军队事务和弹劾官员,其它事都是丞相说了算。

这套制度历经秦朝及汉朝的前几位皇帝: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汉惠帝、吕后(前后少帝)、文帝、景帝……

到汉武帝继位时,这位与秦始皇强势有得一比的皇帝,决定对丞相权力开刀。

当时丞相是田蚡,朝廷上至2000石、下至400石的官员都是田蚡任命的。

一天,汉武帝当着满朝臣子们的面问田蚡:“丞相,你想提拔的人安排完了没?还有空位的话,我想安排几人。”

汉武帝故意摆出这样卑微姿态,立即得到臣子们的同情。

加上对田蚡的强势,许多人早就是敢怒不敢言。

田蚡知道众怒难犯,不得不退让。

——于是,汉武帝继秦始皇之后,对相权进行史上第二次削弱。

汉武帝决定:在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这三公之外,另设一个内朝,原来的三公成为外朝。

皇帝的意思,通过内朝向外朝传达。

内朝设三个职位:尚书令、侍中、常侍。

尚书令原来属于少府寺。其手下有六个种类的“尚”字头职官:尚书、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其实就是负责皇帝文件收发、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的贴身服务员。

侍中后来成为门下省的长官称呼;常侍就是经常伺候在皇帝左右的意思,后来成为太监(宦官)专用职称。

这三个职位刚出现时级别都不高,也就是六~四品不等。

但他们有个特权:可以随时进入禁中,面见皇帝。

汉武帝的搞法是:在九卿之中或九卿手下,挑选自己信得过的官员,给他们加“尚书令、侍中、常侍”这些兼职,使他们随时可以觐见皇帝,成为皇帝的情报员和传令官。

这样改革以后,没过多久,丞相权力就被内朝架空、接管了大半。

汉武帝在位后期,丞相的决策权逐渐被皇帝收走,丞相成了皇帝命令的执行者。

内朝、外朝制度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又有变化。

光武帝改置尚书台,自己亲自管辖。

尚书台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决策和执行机构。

在皇帝和尚书令之间,设置一个桥梁性质的官职:领尚书事(后来改为录尚书事)。

领尚书事(录尚书事)地位高过其他官职,成为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第二人。也就是首宰。

至此,三公成为完完全全的荣誉虚职。

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改“尚书台”为“尚书省”,另设“中书省”,负责起草、制定政策。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

这套机制发展到南北朝时,又多出一个“门下省”,负责审核政策。长官称纳言(后改侍中),以下是门下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

【后世日本抄袭中国古制,引进大量官职名。日本有本古文学作品叫“枕草子”,其女作者名“清少纳言”,这个“纳言”,就是因为其父亲担任“纳言”这个官职而来。】【诗人陈子昂、杜甫都担任过“拾遗”这个官职,故称“陈拾遗”、“杜拾遗”】

南北朝时,三省制度十分完善了: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的议案;尚书省负责执行经皇帝同意的门下省决策。

这一系列体制变化,本质是皇帝削弱相权。

后世制度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而成。

南朝宋国朝廷体制就是三省制。

三省之上还有六个品秩更高的职务:太师、太傅、太保,司马、司徒、司空。

——这六个职务都是荣誉性质,除非他们另兼具体部门首脑。

中书省是政策起草机构,长官称中书令。

此时担任中书令的是七皇子刘宏。

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的议案,长官称侍中,一般置二人。

此时,门下省首席侍中年幼皇孙刘子业,挂名的。

刘子业是三皇子、武陵王刘骏长子。

刘骏并不受皇帝刘义隆待见,十来岁就外放任职,其母路惠男淑媛同行。

可能正是因为不受待见,这位三皇子,却成长为刘义隆儿子们中文武双全的一个。

刘骏担任江州刺史,有地盘、人口、军队,实力很强。刘义隆便让其长子刘子业挂着侍中之名,留在建康。

对外说是喜欢皇孙,其实有点质子意思。

刘劭派人把刘子业也“请”到皇宫。

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决策,长官称尚书令,副手称尚书左仆射。

此时的尚书令是何尚之,尚书左仆射是徐湛之。

何尚之对皇家事务有自己想法。他认为那是人家家务事,对皇帝、太子之争,一向不予置评。

而且,他看到皇帝任命年轻的徐湛之担任尚书左仆射,就明白这是在培养他执掌大权。

于是,何尚之乐得轻松,把大事全部推给徐处理,自己甘愿在旁襄助。

尚书令之上,还有录尚书事职位。通常由王公贵族担任,是名副其实首宰。

自从刘义康失势被黜,录尚书事职位一直由江夏王刘义恭担任。

由于刘义恭从不实际履职,所以朝廷实际首宰是徐湛之,次宰是吏部尚书江湛。

刘义恭是刘劭五叔,此时正在建康城。

刘劭便派张超过去,把叔父刘义恭和他的十二个儿子,一起“请”到皇宫来。

刘义恭此时的官职,除了录尚书事,最重要官职是大将军,手中掌握着国家兵符,也就是军权。

他很识趣,主动向刘劭交出军权。

刘劭让他跟在自己身边。

至于十二个堂兄弟,刘劭命人安排他们住在皇宫里,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不许他们离开。

二皇子、始兴王刘濬也已过江,来到皇宫,与太子会合。

此时在京城建康的重要人物,还有两位:四皇子、南平王刘铄;七皇子、建平王刘宏。

刘铄本来担任豫州刺史,一直驻扎江北三大要津之一的寿阳。

前阵子,皇帝刘义隆下诏调他任淮南大都督,驻守盱眙。

但不知怎地,刘铄离开寿阳到建康述职时,刘义隆忽然改任他为散骑常侍、领军将军,让他替换太子刘劭驻守石头城。

刘铄在寿阳时,自领一军,一万人。手下有几大将军,军队不少。

到建康述职时,他只带了一千精兵。

所以,此刻驻守石头城的刘铄,身边只有一千军士。

皇宫里发生的事,刘铄自然清楚。

只不过,只有一千军士的他,可不敢对太子大哥说三道四。

刘劭派人去请刘铄入宫,后者只能乖乖就范。

七皇子刘宏今年22岁,他就是先帝刘义隆打算立为储君的那位。

他之前担任过征虏将军、江州刺史。

前年,刘义隆调他回京,担任中书令,领骁骑将军。

刘劭派人请他入宫,他也没有反抗,乖乖过来。

京城里的五品以上官员,重要的也被请到皇宫。

江夏王刘义恭,以首宰身份主持朝会,亲自对王公贵族、臣子们宣布:

因为对储君人选有分歧,皇帝刘义隆遭到叛臣徐湛之、江湛谋害。

太子率军平定叛乱,诛杀两位逆贼。

太子刘劭继位。改年号为太初。

新皇太初帝刘劭发表的第一道诏书,是任命诏书:

任命五皇叔刘义恭为太保、都督会州诸军事,领大宗师。

任命六皇叔刘义宣为中书监、太尉,仍领司空、侍中。

任命三弟刘骏为司徒,其它职务不变。

任命四弟刘诞为安东将军。改浙东五郡为会州,刘诞任会州刺史 。

任命六弟刘铄为护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任命七弟刘宏为左将军、丹阳尹。

任命臧质为征虏将军、现有其它职务不变。

任命萧思话为使持节、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徐青兖冀四州军事。

……

至于那些被任命的人是否接受诏书,就等他们答复了。

他们的答复也将决定新皇座位稳不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