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459章 班禄制

幸好遇见神 第459章 班禄制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5 17:30:57 来源:书海阁

因为大同计划,驻扎魏国首都平城的阴修中,高阶修士增加了一些。

最主要变化是:过去那套“阴修不干涉凡人”的规矩,尺度放宽了许多。

李鸣波说平城更加鱼龙混杂,就是基于这点。

魏国朝廷实际掌控者冯太后,和孙子皇帝拓跋宏,本来就不是普通凡人。

他们的投胎转世,是大同计划的一部分。

他们受到某些力量暗示、支持,推行“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以“均田令”破解汉族坞堡宗主强占无主土地现状。

同时,为了界定鲜卑族部落已经兼并的土地、限制他们无限抢夺,冯太后接受散骑常侍、仪曹尚书游明根建议,推出“班禄制”。也就是“公务员受薪制”。

过去,鲜卑族是大可汗 部落可汗(首领)制。

大可汗是最高首领,同时拥有族群中最强大部落。

下面族群分七大次等部落,首领称为小可汗。

各小可汗拥有本部落一切。但必须按一定份额向大可汗缴贡。

大可汗除了收贡,还完全拥有本部落人员、财物支配权。

这种统治关系中,部落内部是家族概念,财物取用是家族管理模式,不存在俸禄概念。

鲜卑族侵入长城以内,魏国建立一百多年后,情形才有所改变。

到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国家依然是这样的局面:皇帝以内府名义拥有自己的财产;大臣、将军以八大部落首领身份拥有部分财产;朝廷官员出身于哪方势力,其所有开销由所属部落承担;汉族官员开销由自己所属世家、坞堡承担。

而官员们的收入则是来自四个方面:

1.战争抢掠。

战争频繁,则收获机会多。反之则少。

参战的队伍比不参战的队伍富裕。

败军没有收成,损失自个承受。

2.处理诉讼纠纷。

这是官员捞好处的途径之一。

3.推荐官员,帮助升迁。

官员的选拔主要靠推荐,自然有好处费。虽然不一定是当场兑现。

帮助低级官员往上升迁,是高官捞钱的重要路径。

4.收礼。

逢年过节、添丁失口、生日喜宴……乃至马驹下崽,都是收礼机会。

总之,后世反贪清单上的搞钱法,在北魏开国百多年后,仍然是天经地义的合法开源路子。

游明根上书认为:魏国已经是一个国土基本固定,人口稳定增长的农耕国家,过去那种皇帝、贵族部落、汉人世家瓜分天下财产的制度,以及各自增收法子,虽然有利于对外扩张、民族感凝聚,但很不利于国内和平和经济发展。

也就是,财富分配制度严重过时。

他认为,必须严格界定各方势力的财产。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税收政策,以税收支付朝廷官员的俸禄。

游明根把这种收税支付官员薪水的办法称为“班禄制”。

至于各级官员俸禄如何确定,非常简单,参考南方汉人朝廷,适当提高一些即可。

游明根是北燕广平太守游幼之子。

他年少时得到前雍州刺史、广平侯游雅赏识,获荐为中书学生。自此后一路升迁,直至成为尚书令。

他曾担任鸿胪寺卿,三次出使刘宋国,深受南朝敬重。

他本身出身汉族世家,又多次出使南朝,对汉族朝官制度非常熟悉。

冯太后、皇帝拓跋宏听了游明根的陈述,立即准奏,由皇帝颁发诏书在全国推行“班禄制”。

这个制度对鲜卑部落首领来说,有一项重大改变:今后的战争缴获,不再由部落首领个人支配,而是由国家(朝廷)统一登记造册,朝廷扣取几成后、再按军功分发。

这个法令,大大地动了部落首领的奶酪。

淮南王拓跋他首先跳出来反对。

拓跋他资历非常老。

他的爷爷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其辈分与拓跋宏的曾祖拓跋晃同辈,比冯太后还高一辈。

拓跋他身后站着一批鲜卑贵族。

他在朝堂上放言:君子为国效力,朝廷不能以钱财作诱惑。钱财富余者才有资格为官,财力不够者先去谋生立命再说。

乍听起来,拓跋他的宏论颇具说服力。

其实这里隐藏着两重私心:1.贵族以及少数汉人士族永远垄断朝廷官职。2.国家所有新增财富,永远按过去份额瓜分。

如果魏国只是固步自封,拓跋他的观点也没什么。

但冯太后和孝文帝已接受了“大同计划”,立下了宏愿:要覆灭南朝、统一全国。

不斩灭拓跋他及同伙的想法,那就会严重影响“大同计划”。

于是,在冯太后授意下,中书监高闾出奏:“……君班其俸,垂惠则厚。臣受其禄,感恩则深。于是贪残之心止,竭效之诚笃。……”

总之,高闾论证后得出结论:实行班禄制,可使君臣一心、百姓富裕、天下太平。

高闾与高允出身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俩都是前司徒崔浩家收留的杰青。

只不过高允是崔浩之父收留,高闾是崔浩亲自收留。

“国史大案”发生时,高闾在中书省任博士,成为皇帝秘书,与高允一起被拓跋焘网开一面、躲过一劫。

另外还有几位鲜卑大臣出列反驳拓跋他的观点。

拓跋他资格再老,在朝堂上的势力怎能比得过冯太后和皇帝?

“班禄制”于是迅速在魏国强力推行下去。

为了加快进度,冯太后采取杀鸡儆猴策略,在地方挑选几个反对新法的刺头出来,砍头立威。

其中来头最大、官职最高的是皇帝拓跋宏的舅舅、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

李洪之和几个小官被杀后,其他反对者立即偃旗息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