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十二回 双宰辅畅谈俗弊 两书生敬服良箴

吴之和开口说道:“我一直听闻贵地的习俗,在殡葬这件事上,做子孙的不把死者入土为安放在首位,常常因为挑选风水宝地,使得父母的灵柩多年不能下葬,甚至拖延两代、三代之久,逐渐形成了风气。以至于庵堂道观、寺院之中,停放的灵柩堆积如山;荒郊野外,暂厝的棺木数不胜数。而且有些人,起初有能力时因挑选风水宝地而耽误了时间,等到后来没了财力,就算想简单地把父母安葬,也做不到了。时间一长,竟连入土的日子都遥遥无期。这样的情况,死者若地下有知,怎能闭眼安息?况且那些精通风水的人难道没有父母吗?要是真有好的风水地,为何不留给自己用呢?如果得到一块好地就能发达,那通晓地理风水的人,又有几个真正发达了呢?如今为了父母还未入土的骸骨拖延时间,去追求将来虚无缥缈的富贵,作为子女,心里既不安,也不忍心。这都是因为不明白‘人杰地灵’的含义,才会如此。就像伏羲、文王、孔子的陵墓,都生长着蓍草,用来占卜极为灵验;其他地方虽然也有蓍草,但质地不佳,占卜也没有效果。人杰地灵,由此可见一斑。现在的人选择阴宅,无非是想让子孙兴旺,害怕衰败。就兴衰来说,比如陈氏家族的昌盛,有‘凤鸣’的占卜预兆;季氏家族的兴起,有‘同复’的筮卦之兆。这都是气数使然,并非阴宅风水造成的。占卜既然有预兆,可见阴宅的好坏又有什么用呢?总之,天下的事,不是大善就不能转祸为福,不是大恶也不能转福为祸。《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就是明证。如今想通过选择阴宅来改变命运,另有企图,这难道不是缘木求鱼吗?与其在选择风水上白白浪费,不如遵循《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意思,多为父母做好事,广积阴德,日后就能安享余庆之福。比起那虚无缥缈的阴宅风水,岂不是强过万万倍?依我愚见,殡葬之事,家境贫寒的人家,应当尽快办理,不可拖延;家境富裕的人家,也只需选择地势高的地方,避免水患,就是好地方。这样父母没有遗憾,子女扪心自问也能安心。这只是我这个海外之人的浅见,不知是否符合二位的心意?”

唐敖和多九公正要回答,吴之祥接着说道:“我听说贵地的习俗,但凡生了子女,就有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的说法。富贵人家到了这些日子,不是大摆宴席就是请人演戏,必定大量宰杀猪羊鸡鸭等牲畜。我听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如今上天赐子女给人,人却不懂得体会上天的好生之意,反而因为子女的这些日子宰杀许多生灵。这就等于上天赐下一个生灵,人却伤害无数生灵,那上天又何必再赐子女给人呢?凡是父母有了子女后,有的到西庙烧香,有的去东庵许愿,无不希望子女无灾无病,福寿绵长。可现在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宰杀无数生灵,花费大量钱财,这是先替子女造孽,就算事后忏悔都来不及,又怎能指望他们福寿双全呢?往往贫寒人家的子女大多能长寿,富贵人家的子女却常常夭折,探究其中的原因,虽然不一定全是因为这个,但也不能不引以为戒。为人父母的,如果把为子女办宴席花费的钱,全都用来接济贫寒之人,或者买物放生,自然不必刻意求福,福分也会自然降临,不必刻意求寿,寿命也会自然延长。我还听说贵地有把子女送进佛门的习俗,称之为舍身,大概是因为民间传说做了佛家弟子,一定会得到神佛的护佑,有病的从此就能康复,寿命短的也能渐渐转为长寿。这不过是僧尼用来诱人上门的话,可愚昧的男女们无知,都把它奉为神明。这种习俗沿袭已久,所以僧尼越来越多。这一宗教本无害于人,但数量过多,不仅阴阳失去了配合的正道,还滋生出无数**私奔之事。依我愚见,凡是乡下愚昧之人误将子弟送进佛门的,本地的父老乡亲就应该用‘寿夭有命’以及‘无后为大’的道理,恳切地劝说他们的父母。时间长了,就没人舍身入佛门了,这一宗教自然会逐渐衰落。这一宗教衰落了,不仅阴阳能得到正常的配合,而且乡下的愚昧之人也能保全无数贞洁的妇女。总之,天下少一个和尚或少一个道士,世间就会多一个贞洁的妇女。当然,这其中贤愚不同,一生不近女色的人自然也有;但像好色之辈,一生一世,又岂止奸淫一个妇女呢?我的这些浅见对不对,还请二位指教。”

吴之和又说:“我听说贵地向来有打官司的说法。我读古人的书,虽然对‘讼’字的含义略知大概,但我们这里从没有这种事,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引起的。仔细打听贵地打官司的缘由,才知道起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口角不和,不能互相容忍;有的是因为财产纠纷,导致双方相争,偶然间一时意气用事,就到官府去告状。官司一旦开始,双方就没完没了地互相控告。一开始,双方都绞尽脑汁,舞文弄墨,不但编造谎言,还把毫无根据的事情硬扯进来,只希望能耸人听闻,全然不顾丧尽天良。打官司之后,就开始百般浪费钱财,毫不爱惜;整天在公堂下跪着,也不顾及颜面。幸好官司了结了,却花掉了无数钱财,弄得焦头烂额,已经是不堪重负。要是命运不好,从中再生出别的枝节,拖延的时间久了,即使想将就着把事情了结,也做不到了,家境就会因此衰败,事业也会因此荒废。这都是因为不能容忍,才导致身不由己,就算后来醒悟了,又怎么来得及呢!尤其奇怪的是,还有一种唆使别人打官司的人,哄骗愚昧的百姓,勾引他们打官司,捕风捉影,设计谋划,要么诬陷善良的人,要么胡乱牵连无辜的人,引别人走上打官司的路,自己却在暗中谋取利益。一旦事情败露,他们就远走高飞。老百姓无知,往往被他们愚弄,没有不被害的。这固然是唆使打官司的人造孽太多,但也是当事人贪心自找的。依我看,打官司这件事,不管你多么强横,多么机巧,时间长了,最终对自己都不利。所以《易经》说‘讼则终凶’。世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共同营造美好的风俗,又怎么会有打官司的事呢?“再者,听说贵地的习俗,常常屠宰耕牛,我原以为一定是用来祭祀的。等仔细打听,才知道是市井小人为了获利,而那些贪吃嘴馋的人就竞相购买,当作食物。完全不想人没有五谷就无法生存,而五谷没有耕牛就无法生长。牛是世人养命的根本,不考虑如何报答它,反而把它当作美食,这难道不是恩将仇报吗?虽说这牛不是因为我而被杀,我一个人吃的也不多,但要知道老百姓屠宰耕牛是为了获利,那些善良的君子,如果都绝口不吃牛肉,没人购买,任凭牛肉腐烂,他们又怎么会再去屠宰呢?可见屠宰耕牛的人固然有罪,但吃牛肉的人,其罪过更是无法逃脱。如果论罪过的大小,那屠宰耕牛的人原本算是罪魁祸首,但这类人无非是市井中的平庸愚昧之辈,只知道追逐利益,哪里懂得善恶果报的道理。况且世间的牛,又怎么知道不是他们这些人的转世呢?依我愚见,《春秋》中对贤者要求更为严格,这罪过似乎应该全部归到买肉吃的人身上。倘若仁人君子终身以此为戒,胜过吃斋百倍,冥冥之中难道不会有善报吗?

“我还听说贵地宴请宾客,常常摆满了珍贵的食物,极其奢华。桌椅摆放好,宾主就座之后,除了果品、冷菜十几种外,酒过一两巡,就上小盘、小碗的菜,南方叫小吃,北方称热炒,少的有四到八道,多的有十几道甚至二十几道不等。其间还会上一两道点心。小吃上完,才上正菜,菜不仅丰盛,碗也很大,有**道到十几道不等。主人虽然如此盛情款待,可实际上小吃还没上完,客人就已经吃饱了;之后上的菜不过是虚设,如同供奉的祭品一样。更奇怪的是,这些菜肴不讲究味道的好坏,只以价格昂贵为尊贵。因为燕窝价格昂贵,一道菜的花费可以抵得上十道菜,所以宴会必定把它当作首菜,人们既不嫌弃它的样子像粉条,也不厌烦它的味道如同嚼蜡。等到吃完,客人就像吃了一碗粉条,又像喝了半碗鸡汤,而主人却觉得客人满嘴吃的都是元宝,这岂不可笑?主人招待客人,偶尔用一两道丰盛的菜肴,稍微多花些钱,也是难免的,但一定要是美味才行;要是主人花了钱,客人却吃得索然无味,这样的浪费,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我们这里燕窝很多,价格极低,穷人用它代替粮食,不知道它还能做菜。在市场交易中,一升谷子就能换一担燕窝。老百姓因为它味道清淡,不如米谷香,吃的人很少,只有穷人储存起来,以备荒年。没想到在贵地它却被尊为众多菜肴之首。可见人的口味,竟然有如此不同的喜好。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鱼是取其味道鲜美,熊掌是取其肥嫩美味。如今贵地把燕窝当作美味,不知道是取它什么呢?要是取它味道清淡,那和嚼蜡有什么区别?要是取它滋补,宴会又不是滋补的时候。况且肚子里全是荤腥,那点燕窝,又怎么能补人呢?如果说是为了好看,可以用来炫耀富有,那为什么不直接把元宝放在菜里呢?其实燕窝再贵,又怎么能靠它来炫耀富有呢?这都怪世人眼界太浅,把它看得太过尊贵,以至于相沿成习,竟成了众菜之首,甚至还有主人亲自端上这道菜的。在贵地,这固然是尊敬客人的方式;但在我们那里看来,这简直就是捧上一碗粉条,岂不是肉麻又可笑?幸好贵地倭瓜很便宜,倘若它比其他菜都贵,那肯定会把它当作首菜。到了宴会的时候,主人恭恭敬敬地捧上一碗倭瓜,能不让人喷饭吗?要是不论菜的好坏,也不分辨它有没有味道,只把价格贵的当作尊贵的,长此以往,一旦举办宴会,没什么可卖弄的了,势必会去煎炒珍珠,烹调美玉,或者煮黄金,煨白银,把这些当作首菜。当年天朝的士大夫曾写过一篇《五簋论》,告诫世俗宴会不可过于奢华,菜肴以五样为限度,所以叫‘五簋’。其中所说的‘不丰盛也不节俭,斟酌适中’,可以作为千古定论,后世最应该效法。我们这里至今都恭敬谨慎地遵守着,无奈流传不够广泛。倘若珍惜福分的君子把《五簋论》刊印流传,并在乡里乡亲中时常劝诫,那么宴会就不会过于奢华,居家饮食自然也会节俭,一旦回归淳朴,还担心家庭不能富足吗?这话虽然迂腐笨拙,不合时宜,但后世的君子,难道就没有能采纳的吗?”

吴之祥说:“我听说贵地有三姑六婆这类人,一旦被她们哄骗进家门,妇女们由于缺乏见识,往往会被她们坑害,要么被哄骗钱财,要么衣物被拐走。等到妇女察觉到她们的恶劣行径,又生怕声张出去被家长知道,大多只能忍气吞声,对她们的恶行予以隐瞒。这些还都是小事。最可怕的是,相处熟络、关系亲密之后,这些人肯定会想方设法制造奸情,以此作为从双方骗取钱财的手段。刚开始怂恿的时候,她们有的用美酒迷乱妇女的心智,有的用淫词艳语动摇妇女的内心;一旦妇女开始听进去她们的话,她们就会吹嘘某人无比豪富,或者夸赞某人容貌绝美。像哄骗妇女去庙里进香,引诱她们去朝山拜佛,手段五花八门。总之,这些人一旦施展手段,哪怕是再贞烈、再纯洁的女子,也难以逃脱她们的圈套。甚至还有男扮女装,暗中行奸骗之事,各种淫秽行径,不堪入耳。良家妇女因此**的,数不胜数!幸好事情没有败露,也已经败坏了门风,吃亏不小;要是事情败露,女子的名节就全毁了,丑事传得人尽皆知,可家长却像聋子、瞎子一样,还被蒙在鼓里。这固然是因为妇女无知,但家长没能提前防范、加以教导,以至于自己被戴了绿帽子,也是咎由自取,又能怪谁呢?我听说《礼经》里讲:‘内室的话不传出家门,外面的话不传入内室。’古人对妇女的言语都如此谨慎,更何况三姑六婆这种在内外搬弄是非的人,怎么可能不引发事端呢?至于妇女抛头露面,去庙里朝山拜佛,其中的暧昧不明之处,更是不堪追问。要是明智的君子能洞察她们的奸计,在家中时常正言规劝妇女,把三姑六婆当作仇敌,凡事提前防范,不许她们进门,她们又怎么施展得了伎俩呢?“我还听说贵地有后母的说法。这类人对待前妻的儿女,都把他们视为祸根,百般折磨:要么让孩子干苦役,使他们劳累不堪;要么趁着孩子生病,故意拖延不医,让病情缠绵难愈;要么任由孩子挨饿受冻;要么经常打骂孩子。种种折磨,让孩子苦不堪言。孩子的父亲即便想爱护孩子,又怎么能时刻留意呢?这种情形,对儿女来说,简直就是第一黑暗地狱,贫寒家庭的孩子,受苦尤其严重。富贵人家的孩子虽然有乳母、亲族照管,不至于被过分折磨,但后母一旦自己生了儿女,为了独吞家财,就会处心积虑,在枕边进谗言,要么诬陷前妻的女儿不听管教,要么诬陷儿子忤逆自己这个晚娘,要么说孩子好吃懒做,要么说孩子胡作非为,甚至诬陷男孩有偷盗行为,诬陷女孩与人通奸,各种陷害手段层出不穷。这些年幼弱小的孩子,怎么分辨得清呢?一旦遭到拷打,只能哀号求饶,有的孩子因此被折磨致死,有的则忧愤而亡。历来死于后母之手的孩子,不计其数。无奈孩子的父亲一开始还会保护孩子,也懂得防范后母;但时间一长,谗言听得多了,就身不由己了;久而久之,染上了后母的坏习气,不但不能保护孩子,自己也渐渐对孩子下毒手。这样一来,除了后母,又多了个‘后父’。他们内外夹攻,对孩子百般凌辱。以至于‘枉死城’里,不知道增添了多少冤魂!这都是因为人心太软、耳根子太轻,只看重夫妻情分,却不顾父子恩情。看看大舜被父亲和后母设计,差点在修谷仓时被烧死,闵子骞冬天只能穿着用芦花填充的棉衣,申生遭到诽谤,伯奇背负冤屈,千百年来,人们一谈起这些事,无不为之痛心。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看到这些前车之鉴,却仍然不留心在意,难道不可悲吗!”

吴之和说:“我听说贵地向来有妇女缠足的习俗。刚开始缠足的时候,女孩子痛苦万分,抚摸着双脚哀号痛哭,甚至出现皮肤腐烂、肌肉溃败、鲜血淋漓的惨状。在这个时候,她们晚上睡不着觉,吃饭也难以下咽,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我原以为是这些女孩子有什么不肖之处,母亲不忍心把她们置于死地,所以用这种方法惩罚她们。谁知道竟是为了所谓的美观而设置的,要是不这样做,就不被认为是美。试问,鼻子大就把它削小,额头高就把它削平,人们肯定会说这是残废之人;为什么双脚残缺、走路艰难,却被视为美呢?就像西施、王昭君,都是绝世佳人,那时候她们又何尝把双脚削去一半呢?仔细推究缠足的缘由,这和制造淫具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圣人必定要诛伐的行为,贤者也不会认同,只有世上的君子都摒弃这种陋习,这种风气才能逐渐平息。

“我还听说贵地的习俗,除了看相、占卜之外,还有算命、合婚的说法。当人们境遇不顺,希望时来运转的时候,偶尔推算一下,这也是人之常情;就算推算不准确,也没什么大碍。但婚姻这件事,关系到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理应慎重对待,怎么能草率行事呢!如果要联姻,只要双方品行端正、年龄相貌相当、门第匹配,就是绝佳的姻缘,何必还要去推算呢?左氏说:‘占卜是为了解决疑惑,没有疑惑又何必占卜呢?’如果说一定要推算之后才能联姻,那在河上公、陶弘景创立命格学说之前,人们又是如何联姻的呢?命书怎么能当作绝对的定论呢?那些推算的人又怎么能保证毫无差错呢?尤其可笑的是,民间流传女命在北方属羊不好,在南方属虎不吉。这种说法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却一直流传至今,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人在未年出生,怎么就被比作羊了呢?在寅年出生,又怎么就变成虎了呢?况且,世间怕老婆的人,未必都是娶了属虎的女子。再说,老鼠喜欢偷窃,蛇最为阴毒,难道属鼠、属蛇的人,就都是偷窃、阴毒之辈吗?牛是负重的牲畜,自然是最辛苦的,难道丑年出生的人就都是苦命吗?这些都是愚昧的百姓无知,编造出来的荒谬言论。可往往连读书人也沾染这种风气,实在可笑。总之,婚姻之事,如果不考虑门第是否相当,不看年龄相貌是否合适,只以合婚结果为准,势必会勉强将就。这样一来,即使有非常美好的姻缘,也会当面错过,导致日后儿女抱憾终身,追悔莫及。为人父母的,如果能洞察合婚的荒谬,只看重品行、年龄相貌和门第,至于富贵长寿,就听天由命;即便日后有什么意外,自己的良心也能对得住儿女,儿女大概也不会有怨言了。”

吴之祥说:“我一直听说贵地的习俗,极其崇尚奢华,就像嫁娶、殡葬、饮食、衣服,以及居家过日子的花费,无不奢华过度。这对于富贵人家来说,不懂得珍惜福分,肆意浪费,已经是在造孽;更何况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的平民百姓,只图眼前一时的舒适,却不顾及日后的饥寒。倘若君子们能在乡里经常开导大家,不要过于奢华,各自留有余地,正所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如此恳切地劝诫,奢侈的风气自然会逐渐平息,一旦回归俭朴,还担心家里没有积蓄吗?即便偶尔遇到灾年,也能安然度过。而且,世道俭朴了,百姓稍微能勉强糊口,就不至于沦为奸邪匪徒;奸匪少了,盗匪之风不用禁止也会自然平息;盗匪之风平息了,天下自然就更加太平。可见‘俭朴’二字,关系到的可不是小事。”正说得兴起,有个老仆人慌慌张张地进来禀报:“禀告二位相爷,刚才官吏来报,国主因为各处国王约他去给轩辕祝寿,有军国大事要和二位相爷当面商议,一会儿就到。”多九公听了,心里暗自思忖:“在我们家乡,经常有人会客时久坐不走,主人又不好催促客人离开,只好偷偷向仆人使个眼色。仆人领会意思后,马上就来回话,不是说某位高官即刻来拜访,就是说某位高官等着有话要说,这么一说,客人自然就会起身告辞。没想到这里也有这种风气,而且还拿相爷的身份来吓人。就算真是相爷,又能怎样,未免太可笑了。”于是和唐敖拱手告别。吴氏弟兄连忙还礼说:“承蒙二位大贤光临,没想到国主马上就到我家,不能留二位大驾,实在抱歉。要是二位大贤还要停留一段时间,等我们送过国主,再到宝船上去拜访。”

唐敖和多九公匆匆告别,离开了吴氏相府。只见外面有人清扫道路、洒水除尘,百姓们都远远地回避。二人见状,才明白刚才老仆说的是真的,于是顺着原路返回。多九公说:“我看那吴氏弟兄举止高雅,气宇轩昂,原以为不是高人,就是隐士。等看到国主赐的那块匾额,我就觉得疑惑,这二人不过是进士出身,怎么能得到国主赐的匾额呢?谁知道他们竟是两位宰辅!如此谦恭和蔼,可算是完全没有官场的不良习气。要是让那些心胸狭隘、容易自满、妄自尊大的骄傲俗吏看到,真该羞愧死!”唐敖说:“听他们刚才那一番议论,确实担得起‘君子’二字。”

没过多久,他们回到船上,林之洋已经回来了,大家一起谈起货物的事情。原来此地连年有很多商贩前来,各色货物都十分充足,所以卖什么价钱都赚不到钱。他们正要开船,吴氏弟兄派家人拿着名帖,送来了许多点心、果品,还赏给众水手十担倭瓜、十担燕窝。名帖上写着:“同学教弟吴之和、吴之祥顿首拜。”唐敖和多九公商量后,收下了礼物。因为吴氏弟兄地位尊贵,回帖上写的是:“天朝后学教弟多某、唐某顿首拜。”来人刚走,吴之和就来拜访了,众人把他让到船上,行礼让座。唐敖和多九公再三道谢。吴之和说:“家弟因为国主现在我家,不能过来问候。我刚刚把二位光临的事情奏明国主,国主听说天朝大贤到此,特地命我前来拜访。我本应该等二位开船再走,可还要伺候国主,只能暂且失陪。要是宝船开得晚,改日我再来请教。”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众水手把燕窝、倭瓜抬到船尾,晚上吃饭的时候,煮了许多倭瓜燕窝汤,大家都高兴地说:“我们以前只听说燕窝贵重,却从来没吃过。今天倭瓜沾了燕窝的光,味道肯定不一样。连日来辛辛苦苦的,开开胃口也好。”大家纷纷用筷子夹了满满一瓢燕窝,放进嘴里嚼了嚼,却不禁皱起眉头说:“真奇怪!这么好的东西,到了我们嘴里,怎么没味道了呢?”其中有几个人咂咂嘴说:“这明明就是粉条,怎么冒充燕窝来骗我们!”等吃完饭,倭瓜早就被吃得干干净净,反倒剩下许多燕窝。林之洋得知后,心里暗暗高兴,就托多九公按照粉条的价钱给了众人几贯钱,把燕窝买了下来,收在船舱里,说:“怪不得这几天喜鹊一直对着我叫,原来是有这财运!”

这一天,船进港口正要停泊,忽然听到有人呼喊救命。后事究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