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听奇文 观药兽武夫发妙论

唐敖突然听到先生叫他书生,吓得赶紧上前鞠躬说道:“晚辈我不是书生,是个商人。”先生问道:“我先问你,你是哪里人?”唐敖弯着身子回答:“晚辈在天朝长大,如今因为贩卖货物来到这里。”先生笑着说:“你戴着读书人戴的儒巾,又在天朝长大,怎么还说自己不是书生?难道是怕我考你吗?”唐敖听了,才明白是因为自己戴的儒巾被看出身份,只好说道:“我小时候虽然学习过儒家的学问,可因为多年经商,以前读的那几句书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先生又问:“话虽这么说,大概诗赋你总会作吧?”唐敖一听说要作诗,心里更慌了,忙道:“我从小到大都没作过诗,连诗都没怎么读过。”先生说:“你生在天朝,居然连诗都不会作,这绝不可能,何必瞒着我呢?快说实话!”唐敖着急地说:“我真的不懂,怎么敢骗您呢?”先生说:“你这儒巾明显就是打着读书人的幌子,怎么可能不会作诗?你既然不懂文墨,为什么要假扮成我们读书人的样子,连自己本来的身份都丢了呢?难道你想借此行骗,还是装出斯文的样子想谋个教书的职位?我看你想谋馆都想昏头了。这样吧,我出题考考你,看看你作得怎么样,要是作得好,我就推荐你一个好的教书职位。”说完,就把诗韵的书拿了出来。

唐敖见他拿出诗韵,急得要命,赶忙说道:“我要是稍微懂点文墨,今天有幸遇到您这样的大学者,肯定会努力写点东西,向您请教,怎么会自暴自弃,如此不知好歹呢?更何况还有好职位推荐,我怎么敢不努力呢?实在是因为我不懂文字,辜负了您的好意,您问问我这两个同行的人,就知道我不是故意推辞了。”先生于是问多九公和林之洋:“这个书生真的不懂文墨吗?”林之洋说:“他从小读书,还中过探花,怎么会不知道呢?”唐敖在心里暗暗跺脚,心想:“舅兄这是要把我害死啊!”只听林之洋接着说:“我跟先生说实话吧,他是知道的,可自从得了功名,就把书扔到脑后了。小时候读的《左传》《公羊传》,还有平时写的打油诗、狗屁不通的诗,零零碎碎的,全都当饭吃了。现在肚子里只剩下几段《大唐律例注单》,还有好多买卖的账本。您要是考他律例、算盘,他倒是很熟。我求您把这个好职位赏给我这晚辈吧。”

先生说:“这个书生既然荒废了学业,看来是真的。那你和那个老头会作诗吗?”多九公弯着身子说:“我们俩一直从商,从没读过书,怎么会作诗呢?”先生说:“原来你们三个都是没学问的俗人。”又指着林之洋说:“你既然和他们一样,为什么还要求人推荐教书的职位呢?可惜你白白生得这么白净,肚子里却没多少墨水,就算出来做生意,也该认识几个字。我看你们虽然有培养的潜力,无奈都是赶路的人,不能在这里耽搁;要是肯在这里住上两年,我倒是可以指点指点你们。不是我自夸,我的学问,只要你们跟我学一点,就够你们一辈子受用了。以后回到家乡,时常学习,有了学问名声,不光近处的朋友会来拜访,只怕还有朋友从远方赶来呢!”林之洋说:“依我看,岂止是从远方来,心里还高兴着呢!”

先生听了,不禁吃了一惊,站起身来,摘下玳瑁眼镜,从身上拿出一块绣着双飞燕的汗巾,擦了擦眼睛,上下打量着林之洋说:“你既然知道‘不亦乐乎’的典故,显然是懂文墨的,为什么故意骗我?”林之洋说:“这是我不小心说到这个词,至于它的出处,我真的不知道。”先生说:“你明明是个学问通家,还在推辞!”林之洋说:“我要是骗你,情愿发誓:让我来生变成个老秀才,从十岁考中秀才开始,就不离开书本,一直活到九十岁才去世。”先生问:“你真愿意这么长寿?”林之洋说:“你只知道长寿好,哪知道从十岁考中秀才,活到九十岁,这八十年里每年考试的苦头,简直就是活地狱啊!”先生又坐了下来,说:“你们既不懂文理,又不会作诗,没什么可聊的,站在这里,只让人觉得俗不可耐。你们不如出去,到厅外等着,等我给学生上完课,再来看你们的货。况且我们谈论文学,你们也听不懂,要是你们一直站在这里,恐怕你们这股俗气会四处传播。我虽然不会被你们影响,但馆里的学生都还年幼,一旦被传染,我得花好大功夫才能把他们教得脱俗呢!”三人只好连连答应,慢慢退出去,站在厅外。

唐敖心里扑通扑通直跳,就怕先生还要谈论文学,想着拉着多九公先走。这时,突然听到先生在里面教学生念书,仔细一听,只有两句,共八个字,上句三个字,下句五个字。学生跟着读:“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唐敖心想:“难道他们在研究反切音韵吗?”林之洋说:“你们听听,只怕又要像之前在黑齿国一样,被嘲笑‘问道于盲’了!”多九公听了,吓得浑身发抖,连忙摆手。先生教了好几遍,让学生退下,又教另一个学生念书,也是两句,上句三个字,下句四个字。只听师徒俩高声念道:“永之兴,柳兴之兴。”也教了几遍后让学生退下。三人听了,一点都不明白,于是躲在门旁边,偷偷地看。只见又有一个学生捧着书上去,先生用红笔点了点书,也教了两遍,每句四个字。只听学生念道:“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唐敖松了口气,说:“九公,今天真是万幸,幸好没和他谈论文学。刚才仔细听他们读的书,不但从来没见过,而且语句都很古奥,如果没有深意,为什么这么大的学生,每人只读这么几句呢?无奈我们天资愚笨,领会不了。古人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要不是之前在黑齿国吃了亏,今天稍微不留神,又要吃苦头了!”这时,忽然有个学生出来招手说:“先生要看货了。”林之洋连忙答应,提着包裹进去。唐敖和多九公等了好久,原来先生已经把货买了,正在那里讨论货物的成色和价格。唐敖趁机悄悄走进书馆,把众人的书仔细看了一遍,又翻了两篇文稿,赶紧退了出来。多九公问:“他们读的书,唐兄都看到了?怎么脸涨得这么红?”唐敖刚要开口,正好林之洋卖完货也退了出来,三人一起出了门,走出巷子。

唐敖说:“今天可吃大亏了。我还以为他学问高深,所以一直恭恭敬敬,回答问题都自称晚辈;哪知道他竟然这么没学问!真是从来没听说过,也从来没见过!”多九公问:“他们读的‘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到底是什么书里的?”唐敖说:“我刚才去偷看了,原来是他把‘幼’字和‘及’字读错了,这是《孟子》里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说奇怪不奇怪?”多九公忍不住笑道:“要是照这么说,那‘永之兴,柳兴之兴’,莫非就是‘求之与,抑与之与’?”唐敖说:“可不是嘛!”多九公又问:“那‘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又是哪本书里的呢?”唐敖说:“这几句他只认了半边字,其实是《孟子》里的‘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而且书桌上还有几本文稿,我稍微翻了两篇,怕先生看见,没敢全看完,就赶紧退出来了。”

多九公问道:“他那文稿写了些什么,唐兄还记得吗?”唐敖说:“里面有一本专门写破题的,记载了很多内容。我记得有个题目是‘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两句,他写的破题是:‘闻其声焉,所以不忍食其肉也。’”林之洋说:“这个学生写这破题,我不喜欢他别的地方,就喜欢他记性好!”多九公问:“为什么这么说?”林之洋说:“先生出的题目,他竟然一个字都没忘,原原本本写出来,难道记性还不好吗?”唐敖接着说:“还有一个题目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他破的是:‘一顷之壤,能致力焉,则四双人丁,庶几有饭吃矣!’”林之洋说:“他用‘四双人丁’来对应‘八口之家’,我就喜欢他‘四双’这两个字,把‘八’字扣得死死的,绝对不会错成七口或者九口。”唐敖又道:“还有一个题目是‘子华使于齐’,到‘原思为之宰’,他的破题和承接部分我现在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往下有两句是:‘休言富豪贵公子,且表为官收禄人。’诸如此类的,我也记不了太多。可面对这么个没学问的人,我还在他跟前恭恭敬敬,一口一个晚生,真是羞愧死了!”林之洋说:“‘晚生’这两个字也没多卑微。要是他是早晨出生的,你是晚上出生的;或者他比你早生几年,你都能算晚生,这有什么好怕的?刚才那个先生念的‘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当时我听了,还替你们担心,就怕他要讲究反切,那又得吃苦头了。现在平安回来,就已经很好了,管他早生晚生呢?依我看,今天就算吃了点亏,既没费神,也没出汗,跟在黑齿国的遭遇比起来,已经算体面的了。”

这时,他们忽然看见有一只异兽,样子很像牛,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穿着衣服,由一个小童牵着走了过去。唐敖说:“请教九公,我听说当年神农的时候,白民国曾进献过药兽。不知道这只兽是不是?”多九公说:“这正是药兽,它最擅长治病。人要是生病了,对着这只兽详细说出病源,它就会到野外衔来一株草,病人把草捣成汁喝下去,或者煎成汤药服用,没有不见效的。要是病情严重,吃一副药不能除根,第二天再把病源告诉它,它又会到野外去,要么还是衔回之前的草,要么再添上一两样,像之前那样煎药服用,往往就能把病治好。这个地方至今还流传着这个说法。还听说这种药兽比当年更多了,渐渐繁衍开来,连别的地方也有了。”林之洋说:“原来它会行医,怪不得穿着衣帽。请问九公,这药兽懂不懂脉理,读过医书吗?”多九公说:“它不会切脉,也没读过医书,大概只略微知道几样药的功效。”林之洋指着药兽说:“你这厚脸皮的畜生!医书也没读过,又不懂脉理,竟敢出来给人看病,这不是拿人命当儿戏吗?”多九公说:“你骂它,要是被它听见了,小心它给你药吃!”林之洋说:“我又没病,为什么要吃药?”多九公说:“你虽然没病,吃了它的药,肯定会生病。”他们说说笑笑,回到船上,大家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场酒。

船航行了一段时间,这天一帆风顺,行驶得很快。唐敖和林之洋站在舵楼,看着多九公指挥众人推舵。忽然看见前面像是烟又不是烟,像是雾又不是雾,有万道青色的气体直冲云霄,烟雾中隐隐约约地出现一座城池。林之洋说:“这城还不小呢,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多九公看了看罗盘和更香,说:“依我看,前面已经到淑士国了。”唐敖说:“我只觉得这青气中带着一股奇怪的味道,九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多九公说:“我虽然经常经过这里,但没近距离观察过,不知道是什么气味。”林之洋说:“青色对应什么味道,难道书上也没记载吗?”唐敖说:“按照五行五味的说法,东方属木,颜色是青色,味道是酸的。不知道那个地方是不是这样?”林之洋迎着风闻了闻,点了点头说:“妹夫这话可能有点道理。”说话间,他们离得越来越近,只见梅树茂密繁多,都有十几丈高,那座城池隐隐约约地被亿万棵梅树环绕在中间。没过多久,船就靠岸了。林之洋向来知道这个地方不怎么和商贩通商,没什么交易,可又怕唐敖在船上烦闷,就通知水手在这里靠岸停泊,三个人约好一起上岸去看看。多九公说:“林兄怎么不带些货物,说不定能碰上交易的机会呢。”林之洋说:“淑士国向来很少有买卖,我带什么东西去呢?”多九公说:“从‘淑士’这两个字来看,这个地方似乎有很多读书人,要带货物的话,只有笔墨之类的最合适,而且携带也方便。”林之洋点头同意,随即拿了一个包裹。三个人跳上舢板,水手们用桨划到岸边,一起上了岸。

他们走进梅林,只觉得一股酸气直往脑袋里钻,三个人只好捂着鼻子往前走。多九公说:“我听说海外有传说,淑士国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咸菜,一年八节都有长青的梅树。咸菜有多少不知道,从这梅树来看,传说倒是真的。”穿过梅林,到处都是菜园,那些种菜的农人都穿着儒者的衣服。走了很久,离城门不远了,只见城门的石壁上刻着一副金色的对联,字有斗那么大,远远望去,金光闪闪。上面写的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多九公说:“从对联来看,上句包含了‘淑’字的意思,下句包含了‘士’字的意思。这两句可真是淑士国最好的招牌,怪不得刻在城墙上呢。”唐敖说:“这里的国王,据古人传说,是颛顼的后代。看这景象,很有儒雅的气息,和白民国截然不同。”他们来到关前,只见许多士兵和差役迎了上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