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东吴的陆逊,在击退魏兵之后,吴王孙权任命他为辅国将军、江陵侯,兼任荆州牧,从此军权都归陆逊执掌。张昭、顾雍向吴王启奏,请求更改年号。孙权同意了,于是将年号改为黄武元年。

忽然有消息传来,说魏主派使者到了。孙权召使者进宫。使者陈述道:“蜀国之前派人向魏国求救,魏国当时没弄清楚情况,所以发兵响应;如今十分后悔,打算发动四路大军攻打西川,东吴可以出兵接应。如果得到蜀地,两国各分一半。” 孙权听了,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询问张昭、顾雍等人。张昭说:“陆伯言很有远见,不妨问问他的意见。” 孙权立刻召来陆逊。陆逊上奏说:“曹丕坐镇中原,一时难以图谋。如今要是不答应他,必定会结仇。我料想魏国和吴国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现在暂且勉强答应,整顿军队做好准备,只需探听四路大军的进展。如果四路大军取胜,川中局势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兼顾,主上就发兵响应,先夺取成都,这是上策;要是四路兵败,再另作打算。” 孙权听从了陆逊的建议,对魏国使者说:“军需物资还未准备好,等选好日子就立刻起兵。” 使者拜别后离开了。

孙权派人打探到,西番兵来到西平关,见到马超后,不战就自行退走了;南蛮孟获起兵攻打四郡,都被魏延用疑兵计杀得退回山洞;上庸孟达的军队走到半路,忽然染病,无法前行;曹真的军队出了阳平关,赵子龙守住各处险要通道,真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曹真在斜谷道屯兵,无法取胜,只好退回。孙权得知这些消息后,对文武官员说:“陆伯言真是神机妙算啊。我要是贸然行动,又会和西蜀结怨了。”

这时,忽然有报告说西蜀派邓芝来了。张昭说:“这又是诸葛亮的退兵之计,派邓芝来当说客。” 孙权问:“那该怎么应对他呢?” 张昭说:“先在宫殿前立一口大鼎,里面装几百斤油,下面用炭火加热。等油烧开了,挑选一千个身材高大、面容威严的武士,手持长刀,从宫门前一直排到殿上,然后召邓芝进来。不等他开口劝说,就用郦食其劝说齐国的旧事来斥责他,依照这个例子把他烹煮了,看他怎么回答。”

孙权听从了张昭的建议,于是立起油鼎,命令武士站在左右两边,手持兵器,召邓芝入宫。邓芝整理好衣冠,从容入宫。走到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手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一直排列到殿上。邓芝明白其中的意思,毫无惧色,昂首挺胸地往前走。到了殿前,又看到鼎里的热油正在沸腾。左右武士用眼神示意他,邓芝只是微微一笑。近臣把邓芝带到帘前,邓芝只行拱手礼,并不下拜。孙权让人卷起珠帘,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拜!” 邓芝昂首回答:“上国的使者,不拜小邦的君主。” 孙权大怒道:“你不自量力,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效仿郦生劝说齐国吗?还不赶紧跳进油鼎里!” 邓芝大笑道:“人们都说东吴多贤能之士,没想到竟然惧怕一个儒生!” 孙权转而怒道:“我怎么会怕你这个匹夫!” 邓芝说:“既然不怕邓伯苗,还担心我来劝说你们吗?” 孙权问:“你是想为诸葛亮当说客,来劝说我断绝与魏国的关系,转而和蜀国交好,是不是?” 邓芝说:“我只是蜀中一个儒生,特地为吴国的利害而来。你们却设下军队、摆好油鼎,来对付一个使者,气量怎么如此狭小,不能容人呢!” 孙权听了,感到羞愧,立刻喝退武士,让邓芝上殿,赐座后问道:“吴、魏两国的利害关系是怎样的?希望先生能教导我。” 邓芝问:“大王是想和蜀国讲和,还是想和魏国讲和呢?” 孙权说:“我正想和蜀主讲和,但只怕蜀主年轻,见识浅薄,不能善始善终。” 邓芝说:“大王是当世英豪,诸葛亮也是一代俊杰。蜀国有山川之险,吴国有三江之固。如果两国联合,结为唇齿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今大王要是向魏国称臣,魏国必然希望大王去朝见,还会要求太子去做内侍;如果不答应,就会兴兵来攻打,蜀国也会顺流而下进取东吴。这样一来,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如果大王觉得我的话不对,我就死在大王面前,以断绝说客的名声。” 说完,撩起衣服,走下殿,做出要往油鼎里跳的样子。孙权急忙命人阻止他,把他请进后殿,用上宾之礼款待他。孙权说:“先生的话,正合我意。我现在想和蜀主联合,先生肯为我牵线搭桥吗?” 邓芝说:“刚才要烹煮我的是大王,现在要用我的也是大王。大王还犹豫不决,怎么能取信于人呢?” 孙权说:“我心意已决,先生不必怀疑。”

于是,吴王孙权留住邓芝,召集众多官员问道:“我掌管江南八十一州,还有荆楚之地,反倒不如西蜀偏僻之处。蜀国有邓芝,不辱没他的君主;而吴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出使蜀国,传达我的心意。” 这时,忽然有一人出班启奏:“我愿意出使蜀国。” 众人一看,是吴郡吴人,姓张,名温,字惠恕,现任中郎将。孙权说:“我担心你到了蜀国,见到诸葛亮,不能传达我的心意。” 张温说:“孔明也是人,我有什么可怕他的!” 孙权十分高兴,重重赏赐了张温,让他和邓芝一起前往蜀国,互通友好。再说诸葛亮自从邓芝离开后,向后主刘禅奏报说:“邓芝这次去东吴,事情一定能办成。吴地多贤能之人,必定会有人来答礼。陛下应当以礼相待,让他们回东吴,以通两国盟好。吴国要是和我们通好,魏国就不敢轻易对蜀国用兵。吴、魏两国安定后,我就可以征伐南方,平定蛮方,然后图谋魏国。魏国削弱了,东吴也就不能长久存在,这样就可以恢复一统天下的基业了。” 后主同意了。

忽然有报告说东吴派张温与邓芝到蜀国答礼。后主刘禅召集文武官员在丹墀下,让邓芝、张温进宫。张温自以为得意,昂首挺胸地上殿,向后主施礼。后主赐给他锦墩,让他坐在殿左边,设下御宴款待他。后主只是以礼相待。宴会结束后,百官把张温送到馆舍。第二天,诸葛亮设宴招待张温。诸葛亮对张温说:“先帝在世的时候,和吴国关系不和睦,如今先帝已经驾崩。当今主上,十分仰慕吴王,想要抛弃旧怨,永远结盟交好,合力打败魏国。希望大夫回去后,好好向吴王说明。” 张温答应了。酒喝到一半,张温喜笑颜开,神色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第二天,后主把金帛赏赐给张温,在城南邮亭设宴,命令众官为他送行。诸葛亮殷勤劝酒。正在饮酒时,忽然有一个人乘着酒兴走进来,昂首拱手,入席就坐。张温感到奇怪,问诸葛亮:“这是什么人?” 诸葛亮回答:“他姓秦,名宓,字子勑,现任益州学士。” 张温笑着说:“号称学士,不知道肚子里到底有没有学问?” 秦宓严肃地说:“蜀中小孩子都在学习,何况是我呢?” 张温问:“那你说说,你学了些什么?” 秦宓回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衰,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张温笑着说:“你既然夸下海口,那就以天来问你:天有头吗?” 秦宓说:“有头。” 张温问:“头在什么地方?” 秦宓说:“在西方。《诗经》里说:‘乃眷西顾。’由此推断,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 秦宓回答:“天处在高处,却能听到低处的声音。《诗经》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到呢?” 张温又问:“天有脚吗?” 秦宓说:“有脚。《诗经》说:‘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能走路呢?” 张温又问:“天有姓吗?” 秦宓说:“怎么会没有姓!” 张温问:“姓什么?” 秦宓回答:“姓刘。” 张温问:“你怎么知道的?” 秦宓说:“天子姓刘,所以知道天姓刘。” 张温又问:“太阳从东方升起吗?” 秦宓回答:“虽然从东方升起,但在西方落下。” 此时秦宓语言清晰流畅,对答如流,满座的人都很惊讶。张温无话可说,秦宓于是反问:“先生是东吴名士,既然拿天的事情来问我,想必一定深知天的道理。从前混沌初开,阴阳分离,轻清的东西上浮成为天,重浊的东西下沉凝结成为地。到共工氏战败,头撞不周山,天柱折断,地维缺失,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塌陷。天既然是轻清上浮的,为什么会向西北倾斜呢?又不知道轻清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希望先生能教教我。” 张温无言以对,离开座位,向秦宓谢罪说:“没想到蜀中有这么多俊杰!刚才听了你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 诸葛亮担心张温羞愧,用好言安慰他说:“席间的问答,都是玩笑话。先生深知安邦定国的道理,何必在意这些口舌之争呢!” 张温拜谢。

诸葛亮又派邓芝到吴国答礼,和张温一起同行。张温、邓芝二人拜别诸葛亮,前往东吴。吴王孙权见张温去蜀国还没回来,就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忽然有近臣启奏:“蜀国派邓芝和张温来我国答礼。” 孙权召他们进宫。张温在殿前下拜,详细称赞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德行,希望两国永远结盟交好,特地派邓尚书再次来答礼。孙权十分高兴,设宴款待他们。孙权问邓芝:“如果吴、蜀两国同心协力灭掉魏国,天下太平后,两位君主分别治理,难道不快乐吗?” 邓芝回答:“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个君主。灭掉魏国之后,不知道天命会归向谁。但做君主的,各自修养德行;做臣子的,各自尽忠职守,这样战争才能平息。” 孙权大笑道:“先生如此诚恳,确实是这样啊!” 于是重重赏赐邓芝,让他回蜀国。从此,吴、蜀两国通好。

魏国的细作探听到吴蜀两国通好的消息后,火速将情报传回中原。魏主曹丕得知此事,勃然大怒,说道:“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必定有图谋中原的打算。倒不如我先出兵讨伐他们。” 于是,曹丕大规模召集文武官员,商议起兵攻打吴国的事宜。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都已去世。侍中辛毗走出队列,上奏道:“中原地区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在这种情况下用兵,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当下之计,不如休养生息,屯田练兵十年,储备充足的粮食和兵力,然后再行动,这样才能攻破吴蜀两国。” 曹丕愤怒地说:“这简直是迂腐儒生的言论!如今吴蜀联合,随时都可能侵犯我国边境,哪有时间等上十年!” 随即传下旨意,起兵攻打吴国。司马懿上奏说:“吴国拥有长江天险,没有船只就无法渡过。陛下若要亲征,可挑选大小战船,从蔡河、颖水进入淮河,夺取寿春,抵达广陵,渡过长江口,直接进攻南徐,这是上策。” 曹丕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于是,魏国日夜赶工,建造了十艘龙舟,每艘长二十多丈,可容纳两千多人,同时准备了三千多只战船。

魏黄初五年秋八月,曹丕集结大小将士,任命曹真为前部先锋,张辽、张合、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负责护卫中军,曹休为后军,刘晔、蒋济担任参谋官。前后水陆大军共三十多万,按预定日期起兵。曹丕还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让他留在许昌,所有国家政事,都由司马懿决断。暂且不说魏兵出征之事。

东吴的细作探听到魏国出兵的消息,赶忙报告给吴国。近臣惊慌地向吴王孙权奏报:“如今魏王曹丕亲自乘坐龙舟,率领水陆大军三十多万,从蔡河、颖水进入淮河,必然会夺取广陵,渡过长江,进攻江南,来势极为凶猛。” 孙权大惊失色,立刻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顾雍说:“如今主上已经与西蜀联合,可以写信给诸葛孔明,让他出兵汉中,分散魏国的兵力;同时派遣一位大将,屯兵南徐,抵御魏军。” 孙权说:“非陆伯言不可担当此重任。” 顾雍又说:“陆伯言镇守荆州,不能轻易调动。” 孙权说:“我并非不知道,只是眼下没有能替代他的人。” 话还没说完,一人从官员队列中应声而出,说道:“臣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愿意率领一支军队抵挡魏兵。如果曹丕亲自渡江,臣必定将他擒获,献给殿下;如果他不渡江,臣也能杀他大半人马,让魏兵不敢轻视东吴。” 孙权一看,原来是徐盛。孙权大喜,说道:“有你镇守江南一带,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于是封徐盛为安东将军,总领都督建业、南徐的军马。徐盛谢恩后,领命退下,随即传令让众官军多准备器械,多设置旌旗,做好守护江岸的计划。

忽然,有一人挺身而出,说道:“今日大王把重任托付给将军,想要击破魏兵,擒获曹丕,将军为何不早早发兵渡江,在淮南之地迎击敌人?等到曹丕的兵马到了,恐怕就来不及了。” 徐盛一看,是吴王的侄子孙韶。孙韶字公礼,官拜扬威将军,曾经在广陵防守。他年轻气盛,极为勇敢。徐盛说:“曹丕势力强大,还有名将作为先锋,不可渡江迎敌。等他们的船只都聚集在北岸,我自有破敌之计。” 孙韶说:“我手下有三千兵马,而且我对广陵的地势了如指掌,我愿意亲自前往江北,与曹丕决一死战。如果不能取胜,甘愿接受军令处罚。” 徐盛没有听从。孙韶坚持要去,徐盛坚决不同意,孙韶再三请求。徐盛发怒道:“你如此不听号令,我还怎么统领众将?” 于是喝令武士将孙韶推出去斩首。刀斧手将孙韶押到辕门之外,竖起行刑的皂旗。孙韶的部将赶紧飞报孙权。孙权得知后,急忙骑马赶来营救。武士正要行刑时,孙权及时赶到,喝散刀斧手,救了孙韶。孙韶哭着上奏说:“臣往年在广陵,深知那里的地利情况。如果不在那里与曹丕厮杀,等他渡过长江,东吴很快就会灭亡!” 孙权径直走进军营。徐盛迎接孙权进入营帐,上奏说:“大王任命臣为都督,带兵抵御魏军。如今扬威将军孙韶不遵守军法,违抗命令,应当斩首,大王为何要赦免他?” 孙权说:“孙韶凭借血气之勇,误犯军法,还望将军宽恕。” 徐盛说:“军法不是臣制定的,也不是大王制定的,而是国家的典章刑罚。如果因为他是亲戚就赦免他,还怎么号令众人?” 孙权说:“孙韶犯法,本应由将军处置。无奈这孩子虽然原本姓俞,但我兄长十分喜爱他,赐他姓孙,他对我也颇有功劳。如今要是杀了他,我就辜负兄长的情义了。” 徐盛说:“看在大王的面子上,暂且饶他死罪。” 孙权让孙韶拜谢。孙韶不肯拜,厉声说道:“依我的看法,就是带兵去击破曹丕!就算死,也不服你的见识!” 徐盛脸色大变。孙权喝退孙韶,对徐盛说:“就算没有这孩子,对军队又有什么损失?今后不要再任用他了。” 说完,孙权自行回宫。

当天夜里,有人报告徐盛:“孙韶带领本部三千精兵,偷偷渡江去了。” 徐盛担心孙韶有闪失,在吴王面前不好交代,于是叫来丁奉,授予他一条密计,让他带领三千兵马渡江接应。

魏主曹丕乘坐龙舟抵达广陵,前部先锋曹真已经在长江岸边列好阵势。曹丕问道:“江岸上有多少敌军?” 曹真回答:“隔着江岸远远望去,一个人也看不到,也没有旌旗和营寨。” 曹丕说:“这一定是敌人的诡计。我要亲自去看看虚实。” 于是,曹丕下令大开江道,让龙舟径直驶向长江,停泊在江岸。龙舟上树立着龙凤日月五色旌旗,仪仗护卫簇拥,光彩夺目。曹丕端坐在龙舟中,遥望江南,不见一个人影,便回头问刘晔、蒋济:“可以渡江吗?” 刘晔说:“兵法讲究虚虚实实。他们看到我军大军到来,怎么可能不做防备?陛下不可贸然行动。暂且等上三五天,看看他们的动静,然后派先锋渡江试探一下。” 曹丕说:“你的话正合我意。” 当天晚上,曹丕在江中留宿。夜里没有月光,军士们都手持灯火,照得天地如同白昼。遥望江南,却不见半点火光。曹丕问左右:“这是什么缘故?” 近臣奏报说:“想必是听说陛下的天兵到来,所以望风而逃了。” 曹丕暗自好笑。等到天亮,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不一会儿,起了风,大雾消散,只见江南一带都是连绵的城池。城楼上枪刀闪耀着日光,城墙上到处插着旌旗。片刻间,多次有人来报告:“从南徐沿江一带,一直到石头城,一连数百里,城郭、舟船连绵不断,一夜之间就建成了。” 曹丕大惊。原来,徐盛用芦苇扎成人形,给它们都穿上青衣,手持旌旗,立在假城和望楼上。魏兵看到城上有这么多人马,怎能不胆战心惊?曹丕感叹道:“魏国虽然有千军万马,在这里却派不上用场。江南有这样的人才,不可轻易图谋!”

正在惊讶之际,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溅湿了曹丕的龙袍,大船几乎要翻覆。曹真急忙命令文聘驾驶小船赶来救驾。龙舟上的人站都站不稳。文聘跳上龙舟,背着曹丕下了小船,逃进河港。这时,流星马前来报告:“赵云带兵出了阳平关,直奔长安而去。” 曹丕听后,大惊失色,连忙下令回军。众军各自四散奔逃。背后吴兵追击而来。曹丕传旨,让众人丢弃御用物品,赶紧逃走。龙舟快要进入淮河时,忽然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斜刺里杀出一彪人马,为首的大将是孙韶。魏兵抵挡不住,大半人马被折损,淹死的人不计其数。众将奋力救出魏主。魏主渡过淮河,走了不到三十里,淮河中一带预先灌了鱼油的芦苇突然起火,火势顺着风势迅速蔓延,火焰漫天,阻断了龙舟的去路。曹丕大惊,急忙下小船靠岸,此时龙舟上早已燃起大火。曹丕慌忙上马。岸上又有一彪人马杀来,为首的将领是丁奉。张辽急忙拍马迎战,却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亏徐晃及时赶来救援,两人一同保护魏主逃走,魏军折损了无数兵马。背后孙韶、丁奉缴获了不计其数的马匹、车仗、船只和器械。魏兵大败而归。吴将徐盛立下大功,吴王重重赏赐了他。张辽回到许昌后,箭伤迸裂而死,曹丕对他进行了厚葬,这是后话。

再说赵云带兵杀出阳平关时,忽然有报告说丞相有文书传来,说益州的豪强雍闿勾结蛮王孟获,发动十万蛮兵,侵犯四郡。因此,丞相传令赵云回军,让马超坚守阳平关,丞相准备亲自南征。赵云于是急忙收兵返回。此时,孔明在成都整顿军马,准备亲自出征南方。正是:方见东吴敌北魏,又看西蜀战南蛮。不知道南征的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