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四十回 入仙山撒手弃凡尘 走瀚海牵肠归故土

唐敖和多九公在山上游玩了许久,唐敖感慨道:“我们之前在东口游玩的时候,我还以为天下的山没有能超过它的。可没想到这座山处处都是仙境。就像这些仙鹤、麋鹿之类的动物,任由人抚摸,也不会惊慌逃走,若不是沾染了些仙气,怎么会这样呢。到处都是松籽、柏子,吃起来满口清香,都是仙人常吃的东西。这么美的地方,怎么会没有真正的仙人呢?原来这场风暴竟是为我而来。”多九公提醒道:“这山的景致虽然很美,但我们得继续往前走了,一会儿天就黑了,山路崎岖难行,我们怎么走下山呢?今天就先回去吧。要是明天风还是很大不能开船,我们还能再来。林兄现在生病了,我们更应该早点回去照顾他。”唐敖正玩得高兴,虽然转身往回走,眼睛却还是恋恋不舍地四处张望。多九公笑着说:“唐兄,照你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船上呢?要是到了黄昏,我们怎么下山?”唐敖说:“不瞒九公说,我自从登上这座山,不但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都没了,只觉得世间万事皆空。我现在走得慢,是真的有了不愿再回到尘世的想法。”多九公打趣道:“我平常总听人说,读书人读到最后,容易进入魔境,变成书呆子。你读书虽然没变成书呆子,可现在游来游去,倒要变成游呆子了。唐兄,快些走吧,别再开玩笑了。”

唐敖听了,还是不停地四处观望。突然,他看见迎面走来一只白猿,手里拿着一支灵芝。这白猿身长不满二尺,两只眼睛红彤彤的,身上布满了朱砂般的斑点,十分好看。多九公说:“唐兄,你看白猿手里的那支灵芝,肯定是仙草。我们何不去把它捉住,把灵芝分着吃了,岂不是好事?”唐敖点头赞同,两人一起朝着白猿追去。很快就追到了白猿跟前,刚要用手去抓,那白猿就连蹦带跳地跑远了。他们追了好几次,都没能抓住。好在白猿跑的方向就是下山的老路。两人继续追赶,路旁有个石洞,白猿跑了进去。唐敖追到洞口,发现这个洞很浅,没费什么力气就伸手抓住了白猿,夺过了灵芝,分给多九公吃了。多九公十分开心,接过白猿抱在怀里,赶忙下山。

回到船上,林之洋因为身体不舒服,已经睡下了。婉如听说捉住了白猿,就向多九公要来,用绳子把白猿绑住,和兰音、若花一起玩耍。唐敖吃过晚饭,把衣物行囊收拾好放好。第二天风向转顺,众人准备开船,可唐敖却一大早又上山去了。一直等到晚上,吕氏都没见唐敖回来,心里很不放心。林之洋卧病在床,听到这件事,也十分着急。第二天,林之洋拜托多九公和众水手分路去找唐敖,多九公因为吃了灵芝,一直腹泻,没办法前去;众水手找了一整天,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林之洋病体稍有好转,也撑着上山去找,一连找了好几天,还是不见唐敖的踪影。

这天多九公的肚子好了,便对林之洋说:“我看唐兄这次来海外,名义上是游玩,其实并非如此,大概早就有了修行成仙的想法。之前林兄你生病,我和他上山,游玩了许久,他都不愿意下山。后来因为我再三催促,他知道没法脱身,就借着追赶白猿的机会,和我一起回来了。到了第二天,他也不叫我,自己一个人上山,这难道不是看破了红尘,挣脱了名利的束缚吗?况且他早就吃了肉芝,又吃了朱草,并不是没有根基的人。我们三个人一路同游,这些肉芝、朱草却只有他一人得到,这难道是偶然吗?而且之前在东口、轩辕国等地,他的话里就已经透露出这样的意思。再加上林兄你之前在女儿国做的那个怪梦,歧舌国的通使也听说有异人被称作唐氏大仙。这么看来,唐兄肯定是成仙离开了。如今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怎么还会回来呢?我劝林兄你别再找了,就算你再找两个月,也是白费力气。”林之洋听了,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毕竟是至亲之人,怎么能就此罢休呢?他还是每天上山寻找。众水手不知道催了几十遍,都想回去,无奈林之洋夫妇一定要等唐敖回来才肯开船。

这天,众水手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便一起到船中,对林之洋说:“这座大岭荒无人烟,还多有猛兽,我们每天夜里都提着器械轮流巡逻,心里还是不踏实,更何况唐相公一个人独自上山。如今他已经去了好多天,就算没被猛兽伤害,也会被饿死,怎么可能等到现在呢?我们再不开船,只是白白耽搁时间;趁着顺风不走,一旦遇到逆风,水米短缺,光为了等他一个人,我们大家的性命都可能要丢在这里了。”众人再三劝说,林之洋只是不停地挠头,毫无办法。吕氏在船舱里说道:“你们众人说的也有道理。但我们和唐相公是骨肉至亲,如今他下落不明,我们怎么能就这么走了呢?要是唐相公回来,却看不到船,岂不是要了他的命?你们既然想回去,我们也不多耽搁时间,就从今天开始,再等半个月,如果还没有消息,就任凭你们开船。”众人没办法,只好一起等着,每天都抱怨不停。林之洋装作没听见,还是每天上山寻找。不知不觉,半个月的期限到了,众水手收拾好准备开船。林之洋还是不死心,一定要约多九公再到山上看看,才肯开船。多九公只好陪他上山。两人在山上各处找了很久,出了好几身大汗,走得腿脚发软,这才顺着原路返回。走了几里路,路过小蓬莱石碑的时候,只见上面写着一首诗,字迹龙飞凤舞,墨汁还很湿润。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逐浪随波几度秋,此身幸未付东流。今朝才到源头处,岂肯操舟复出游?”诗的后面写着:“某年月日,因返小蓬莱旧馆,谢绝世人,特题二十八字。唐敖偶识。”多九公说:“林兄,你看到了吧?我早就说过,唐兄肯定是成仙离开了,你一直不相信。他的诗句先不说,你只看‘谢绝世人’这四个字,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走吧,别再痴心寻找了。”回到船上,多九公把诗句写下来,给吕氏等人看。林之洋无可奈何,只能含着眼泪,任由众人开船。兰音望着小蓬莱的方向,悲痛大哭。婉如、若花也忍不住落泪。随后,船扬帆朝着岭南驶去,一路上平安无事。

航行了半年多,第二年六月,他们到达了岭南。多九公等人各自回去交接事务。林之洋和妻子女儿带着兰音、若花回到家中。见到江氏,大家相互行礼。众水手把行李搬来,林之洋再仔细查看,发现唐敖包裹里的所有衣物、被褥都在行囊中,只有笔砚不见了踪影。林之洋夫妇看着这些物品,触景生情,悲痛万分。江氏问清了事情的详细经过,也十分叹息,说道:“姑娘那边这两年经常派人来问消息,还嘱咐如果有回来的日子,一定要送个信过去,免得她牵挂。”林之洋听了,不禁跺脚说道:“这事让我怎么跟妹子交代?她埋怨我还是小事,要是她悲痛过度生了病,再丢了性命,这可怎么办?”吕氏说:“现在不如先瞒着这件事。我们见到姑娘,就说姑爷已经去长安了,要等参加完考试才能回来。先这样应付着,保住眼下的平静。等过些时候,再想办法。”林之洋说:“你怀着身孕,不方便去。明天我去见妹子,只能暂且撒谎。但妹夫的包裹得藏好,就怕妹子回来看见,不太妥当。”

吕氏说:“刚才兰音甥女说要去见她的寄母,明天就顺便把她带去。”林之洋说:“按理说应该把她送去;可要是她管不住自己的嘴,把事情说出去了,那可怎么办?这样吧,我和九公商量一下,先把兰音、若花寄住在九公家里,让她们和九公的甥女作伴,我们再慢慢商量长久的办法。”于是,林之洋和多九公商量好,把兰音、若花送了过去。兰音和若花摸不着头脑,又不敢违抗,只好先住下。幸好多九公把自己的两个甥女也接来作伴,一个叫田凤翾,一个叫秦小春,她们从小就跟着多九公读书,长得品貌出众,饱读诗书,而且针线活也做得很好,兰音、若花就跟着她们学习。这四个人年纪相仿,闲暇的时候,一起谈论文墨,倒也能打发时间。林之洋再三嘱托多九公照顾好她们。回到家中,林之洋又嘱咐丈母和女儿千万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第二天,林之洋雇了小船,带着水手,把女儿国送的银子搬到船上,朝着唐家出发。

唐敖的妻子林氏,自从得知唐敖降为秀才的消息后,便天天盼着他回家。后来收到家书,才知道丈夫虽然回到了岭南,却因为心情郁闷、疾病缠身,羞于回到故乡,已经和哥嫂一起登上海船,飘洋远去了。林氏得到这个消息后,担心丈夫受不了海上的辛苦,时常忧心忡忡,还经常和女儿小山抱怨哥嫂。唐敏夫妇对此也时常埋怨。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

这天,唐小山因为思念父亲,心情烦闷,无所事事,偶然间写了一首思亲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梦醒黄粱击唾壶,不归故里觅仙都。

九皋有路招云鹤,三匝无枝泣夜乌。

松菊荒凉秋月淡,蓬莱缥缈客星孤。

此身虽恨非男子,缩地能寻计可图。

小山刚写完,就看见唐敏笑嘻嘻地走了进来。唐敏把诗看了一遍,不禁点头称赞道:“满腔的思亲之情,句句都流露在纸上。没想到侄女的诗学,近来竟然进步这么大。最后一句的意思虽然很好,但茫茫大海,又从哪里去寻访呢?大概不久之后,你父亲就会和你母舅一起回来了。”小山在一旁恭敬地站着,问道:“今日叔父为什么满面笑容,莫非是得到父亲回来的消息了?”唐敏说:“刚才我在学馆里看到了一道恩诏,这可是盛世才有的罕见盛典,自古以来都很少见。能有幸遇到,所以我忍不住欢喜。”小山好奇地问:“是什么恩诏?难道是太后给天下的秀才都赏赐了官职,叔父从此可以做官了?”唐敏笑着说:“要是把天下的秀才都派去做官,那教书的营生可就没人做了!你知道这道恩诏是因为什么发布的吗?原来太后作为女皇帝,自古以来就很少见。她登基以来,十多年间,多次遇到丰收年景,天下太平。明年正好是她七十大寿,因此特别降下十二条恩旨。至于百官的功绩记录、士子的名额扩充,还有另外十几条恩旨,不在这道诏书之内。这十二条专门是针对妇女的,真是从古至今都没有过的盛大恩典。”小山问:“叔父把诏书抄回来了吗?”唐敏说:“这诏书有十二条之多,学馆里的朋友们都争着要看,所以我没抄。好在每条我都记得,你先坐下,听我慢慢给你详细讲讲:第一条,太后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凡是妇女一直有孝顺的行为,不管是在家孝敬父母,还是出嫁后孝敬公婆,要是在闺阁中贤名远扬,就让地方官调查上奏,赐予旌表牌匾。

第二条,太后觉得‘求悌’这两个字也是做人的根本。但世人只知道妇女要以孝为主,却很少提及悌,而且自古以来,也没有对悌进行旌奖。却不知道‘悌’这个字,对妇人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往往和它有关,是万万不可缺少的。要是妯娌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同心同德,互相敬爱,彼此劝诫,就是尽到了悌道,查明后也会赐予旌奖。

第三条,太后认为‘贞节’二字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凡是妇女一直坚守操守,像那些苦苦守节,或者被玷污也不屈服,节烈行为值得称赞的,都会赐予旌表。

第四条,太后觉得寿是五福之首。凡是妇人年满七十岁,家世清白的,赐予寿杖和牌匾。

第五条,太后想到大内的宫娥们离开父母,长期待在深宫里,十分凄凉。现在下令查明,凡是入宫满五年的宫娥,一概释放,让她们的父母自行给她们选择婚配对象。以后采选和释放,都以五年为期限。内外的军民人等,凡是侍婢年满二十岁还没有婚配的,让她们的父母领回去,为她们婚配;要是没有父母和亲戚,就让主人代为选择婚配对象。

第六条,太后考虑到贫寒的老妇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既没有六亲可以依靠,又缺乏生活费用,每当遇到饥寒,只能坐以待毙,实在让人伤心。现在命令天下郡县建造养媪院,凡是四十岁以上的妇人,生活没有来源,或者残疾、衰弱,贫穷无依的,准许她们报名入院,由官府赡养,直到去世。

第七条,太后想到贫家的幼女,有的因为衣食缺乏,穷得养不活;有的因为疾病缠身,没钱买药医治,不是被扔在路边,就是被送进尼姑庵,或者被卖去做女优,种种悲惨境遇,十分可怜。现在命令郡县建造育女堂。凡是从襁褓到十几岁的幼女,不管有没有疾病、残疾,要是因为贫穷养不活,准许送到堂里,派乳母照顾;有愿意领回去抚养的,也听凭他们的意愿。堂里养育的各个女孩,等到年满二十岁,每人酌情给一些嫁妆,由官府为她们婚配。

第八条,太后想到妇人一生,衣食大多依靠丈夫。那些丈夫去世后守寡的妇人,没了丈夫,衣食靠什么呢?形单影只,饥寒又有谁来体恤呢?现在命令查访,凡是守节的寡妇,家境贫寒的,不管有没有子女,每月酌情给一些生活费用,来养活她们。

第九条,太后考虑到按照古礼,女子二十岁出嫁,但贫穷的人家,往往二十岁以后还没有商议婚事;甚至有的父母因为没钱置办嫁妆,贪图小利,把女儿卖给别人做侍妾,或者卖去做优伶娼妓,非常可怜。现在命令查访,如果女子年满二十岁,家里确实贫寒,没钱置办嫁妆,不能婚配的,酌情给一些嫁妆费用,让她们婚配。

第十条,太后认为妇人所患的各种病症,像月经、带下等疾病,病情还比较缓和;但到了胎前产后,以及难产等病症,不仅刻不容缓,而且关乎两条性命。所以孙真人写《千金方》,特意把妇人放在首位,这大概就是《易经》以‘乾坤’为基础、《诗经》以‘关雎’开篇的道理,这件事怎么能忽视呢?无奈贫寒的人家,一旦患上这些病症,既没有请医生的能力,又缺少买药的钱,稍微耽搁一下,就会无法救治。因为这些病症死去的妇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极应该广泛地施予特殊的恩泽。命令天下郡县寻访名医,按照地界远近,设立女科;并且发放御医进献的经验药方,配制好药料,按照病症施舍。

第十一条,太后想到《内则》里有‘不涉不撅’的训诫,大概是说妇人不因为涉水,就不撩起衣裳。这说明妇女的身体,最应该隐蔽。她们的尸骸尤其不能暴露在外。要是贫寒的人家,妇女去世后没钱置办棺木,让地方官查明,确实是赤贫的,就给予棺木让他们殡葬;要是有尸骸暴露在道路上的,也要装殓掩埋。

第十二条,太后觉得节孝妇女生前虽然得到了旌表,但去世后就被埋没,无人知晓,实在可惜。特意施予特殊的恩泽,让她们在地下也能荣耀,命令各郡县设立节孝祠,凡是妇女的事迹涉及节孝的,不管生前有没有得到旌表,去世后地方官查明,准许她们进入祠堂,春秋两季,由官府进行祭祀。

你说这十二条恩诏,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事情呢?谁知道这道诏书刚刚颁发,太后因为看到苏蕙织锦的回文《璇玑图》,非常喜爱,时常翻阅,竟然在八百字里读出了二百多首诗,高兴得不得了,还亲自写了一篇序文。恰好就从这个《璇玑图》上生出一段新鲜事儿,这可是你们闺中女子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说奇不奇怪?”说完,唐敏把序文取了出来。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